东丽王国
2015-04-21王金锋
王金锋
“革新来源于化学。”桥本和司指着“TORAY”(东丽)logo底下的宣传语说,东丽能取得今天成就,主要依靠高分子化学等核心技术为基础的革新理念和强有力的制造业。
2013年11月1日中国国际时装周落下帷幕,设计师刘薇脱颖而出,荣膺新一届(第17届)中国服装设计最高奖项:金顶奖。
刘薇的“幻世”系列结合东方文化与国际时尚的精髓,由中国传统陶瓷中逐渐失传的“冰裂纹”丁艺带来的灵感,缔造出灵动飘逸与优雅性感的设计,注重经典线条的细致剪裁,展现出了设计者对各种不同质地面料的超强把握,让其最终登顶。
而“金顶奖”的光芒,也让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刘薇的东丽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金顶背后的秘密
与冰川感觉十分融合的是刘薇大量使用了东丽集团开发的超高透气性、防皱性、点接触性兼具的全新节能环保面料——“冰淇纺beegetteTM”。
秀场上展现的旖旎柔和的色彩、自然轻盈的时装风格正是采用这种面料的缘故。正如名字一般,这款面料从炎炎夏日里冰淇淋及冰果露里获得设计灵感,能给人带来全新清凉的穿着体验,舒适的触感如轻新之风扑面而来,搭配“冰裂纹”冰川式的印花,无限宽广的自由之感便油然而生。
事实上,刘薇“幻世”的创意点还有另外一层深刻含义,即是对科技生态的关注与支持,发布会的面料全部采用国际纤维巨头东丽集团在全球最顶尖的科技产品,优良的环保材质、顶尖的科技含量、全新触感的功能面料、秉持着绿色革新精神……在刘薇娴熟手法中玩转演绎出充满张力的“东丽王国”。
“时装秀可以说就是一种印象的传递,大家凭这个直观的印象来认知、认可它。”东丽(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东丽集团常务董事桥本和司表示,时装秀离不开面料,因为没有好的面料也很难有好的时装出来。
日本东丽集团,前身是1926年成立的东洋人造丝公司。经过80多年的发展,已逐步成长为一家综合型化工企业。目前,东丽已跻身全球500强企业,是业内知名的合成纤维生产企业和日本最大的面料生产企业。
实际上,东丽与中国的合作已保持了近半个世纪。1956年,东丽在香港设立第一个分支机构;1973年,东丽首次向上海石化出口涤纶纤维加工成套设备。随后,东丽加快在中国的发展速度,分别在北京、上海、南通、青岛等地设厂立所。2002年东丽(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目前公司旗下共有附属和关联企业37家。业务范围包括基础纤维、塑料生产、水处理、复合材料、电子情报材料等事业部门。在中国投资总额达25.7亿美元,员工10500人。
其中,东丽酒伊织染(南通)有限公司于1994年8月成立,资本金14.4亿人民币,1996年开始投产;东丽合成纤维(南通)有限公司于1995年5月成立,资本金21.7亿人民币,1998年8月投产;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于2002年3月成立,资本金2.5亿人民币,是日本东丽株式会社积极推进全球化经营战略而建立的独资企业。
这3家东丽集团主要在中国的分公司,集多年纤维制作技术和研究、开发技术的精粹于一身,以最精良设备以及中国的优秀人才,致力于发展和构筑最先进的化纤面料的生产基地,为中国国内,更为世界各国的客户提供令其满意的“Made in TORAY”的高品质产品。
“东丽集团的中国事业,从大的方面来分,第一个是纤维事业,第二是树脂和薄膜事业。第三个是水处理环保事业。那么最后一个是今后即将打开中国市场的,医疗器材方面的关联事业。”桥本和司介绍说,就纤维事业而言,中国产品的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成本竞争力上,能够大批量生产较高品质的产品,而且能够快速的提供给市场。但另一方面,中国本土企业创造高附加价值的品牌力还是比较薄弱。
因而他对于中国市场的建议是,要加强中下游方面的生产环境整合,包括这方面产业链的完整构建,如果在这方面加强努力的话,今后中国市场的纤维事业产品,依旧会具有非常高的产品竞争力。
除了扩大生产经营之外,东丽也正在尝试以其他方式,走人中国消费者的视线。
在日本,东丽就已经与知名度非常高的优秀品牌在合作,比如说像PRADA,YSL。这些品牌本身就在大众间口碑甚高,通过向这些品牌提供面料,东丽自身的形象也得以提升。
2012年10月25日,东丽与中国时装设计师刘薇合作举行的时装发布会,作为2012春夏中国国际时装周首场秀在北京上演。实际上,在此之前的2006年,东丽就已经开始参与中国国际时装周。而与之前单纯的赞助商身份不同,东丽此次正式从幕后走向了台前。东丽的纤维产品,比如超细纤维、超全消光纤维、吸湿排汗纤维,这些听起来陌生的材料,也以时尚的成衣形象展现在大家面前。
2013年11月1日刘薇的“登顶”成功,更是让东丽的产品登上各大服装、时尚媒体,在行业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
新时代下的变革
“时代在变,做贸易的方式也要变。”桥本和司确信,时代变了,流行在以非常快的速度变化,以前通过面料代理商、批发商就能销售的时代过去了,现在通过这种模式即使能卖出去,也很难能有好的效益,因为旧的产品、旧的贸易渠道已经很难适应当下的需求。现在市场最终能不能做好,取决于能不能抓住客户的需求,把产品做出来,推向市场。
他认为,过去比较成功的经验有些要推行下去,但也有一些必须改变。随着市场需求和大环境的变化,东丽现在已经开始直接和服饰公司交流,做企划推销,甚至做好“成衣样”给服装企业参考,供他们选择。
“现在面料企业要了解企业的需求,然后投入研发,研发过程中还要和客户保持交流及时反馈相关信息,不断修正、完善产品开发,并认真对待服装客户的评价。”桥本和司表示,从2006年开始东丽公司就与优衣库结成了战略性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和服装企业合作不断了解企业的需求,开发出企业急需的面料产品,改变面料供求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桥本和司在东丽已经42年了,见证了东丽由本土到国际化的关键历程。
数据显示,东丽公司纤维事业2013财年合并业绩刷新历史新高。海外事业销售由于面料子公司销售很好,实现了大幅增长。东丽公司预计前几年进行的设备投资和收购措施在本年度将有成效,本财年销售额将达8700亿日元(同比增长15.1%)。该公司纤维事业2013财年合并业绩、销售额7554亿日元(同比增长19.5%)、营业利润529亿日元(增长22.4%)。
这得益于东丽的中长期规划“AP-Growth TORAY2020”。在这个长期经营构想中,预计将在2020年左右实现销售额3万亿日元,合并营业利润达到3000亿日元的这么一个美好的愿景。
早在1991年,东丽就曾制定出长期经营构想“AP-G2000”以Growth(成长)、Group Management(联邦经营)、Globalization(全球化)这三要点为中心构成。在1997经由改定后2002年所制定的长期经营构想“AP-NEW TORAY 21”,以及现实行中的“AP-Innovation TORAY 21”中都有沿袭其“AP-G2000”的基本路线。
在新的长期经营构想“AP-Growth TORAY 2020”中,旨在定位于今后不断坚持“AP-Innovation TORAY21”基本路线,是东丽集团为了实现跨越性的飞越和发展制定的经营活动的统一方针。
在东丽的中期经营计划里面列入了一个重要的基本战略,即对亚洲及新兴国家重点加强和扩大事业划出了几个关键项目。第一项就是为此成立了专门推进中国事业的中国委员会。第二项就是扩大印度及东南亚方面业务的印度东南亚委员会。第三个是新兴国家委员会(中南美、中东等)。虽然成立了3个委员会,但是中国委员会被列为首要地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可以看出东丽对中国市场是抱有的高度期待,同时东丽对于中国市场也将会付诸很大的努力来进行今后的扩大和发展。
然而,对新市场的开拓需要一个熟悉的过程。不少外企来到中国的市场,都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进行本地化,那么东丽是如何调整自己的经营和管理方式去应对中日企业在文化、公司经营方面的差异,更好的适应中国的市场的呢?
“革新来源于化学。”桥本和司指着“TORAY”(东丽)logo底下的宣传语对记者说,东丽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主要依靠高分子化学等核心技术为基础的革新理念和强有力的制造业。
桥本和司认为,进入中国等新兴市场虽然会遇到一些问题,但东丽作为一个生产厂家,不管投资什么国家,什么地区,都是着眼于采取一种稳健型的、长期性的经营方式。共通的是:东丽是以生产制造为基本的,不同的只是语言和思维、思考方式而已。东丽公司把“通过创造新的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的理念作为管理的方针来指导公司的经营和工作。这样的经营方针也同样运用于中国的事业的运营管理模式中。
他认为,作为一个企业如何克服发展中的问题,获得成长,是企业的一个永恒的课题。在处理过程中,有很多方法,但东丽主要抓住两点:第一个是东丽长期以来一直在实行的,用降低成本来提高生产效率;第二个就是利用商品的高度化,从而提高附加价值,把产业链拉得更长,来消化和稀释劳务成本所带来的影响。例如,构建创新的商务运作模式;例如,在纤维领域,东丽原来一直是从事合成纤维与面料的生产商,现在也延伸到了缝制品服装领域,拉伸了产业链,提高了附加值。
在2006年4月制定的长期经营构想“AP-Innovation TORAY 21”中,东丽将“Innovation by Chemistry”作为的企业理念,以Chemistry为核心追求技术的变革,意在让东丽成为“先端材料领域的世界顶级企业”,且不仅在技术革新中,在任何企业活动的领域中,东丽都致力于挑战“Innovation(变革和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