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计:记者要永葆初心与素心
2015-04-20王海珍
王海珍
长达9年的坚持,他先后为呼格案件写了6篇内参报道,终于守得云开雾散
年近六旬的汤计身材挺拔,1米83的大块头走在人群中仍然很醒目,岁月并没有为他增添某种倦怠感,在新华社内蒙古分社的大院里,他依旧行色匆匆,步履矫健,办公桌上的电脑里有他待写的文档,手机或者固定电话一上午响多次,他的日程安排得很满。
呼格案之后,汤计备受瞩目,自2005年开始接触呼格案件之后,他综合各方资料,坚信呼格吉勒图是被冤枉的,由此开始了长达9年的坚持,先后为呼格案件写了6篇内参报道,终于守得云开雾散,2014年年末,呼格案平反。汤计一生写过无数特稿大稿,呼格案平反或许是他一生的“特稿”。
长达九年的坚守
“愿历史长河记住呼格案,愿法治中国记下呼格案,愿大家忘记呼格的家人。”——汤计
呼格案备受舆论关注,他由采访者变成了被采访者,各路记者纷沓而至,想多角度解读这一冤案平反的前前后后,作为一名新闻战线上的老记者,他对同行们的工作都很理解,但也会偶尔动用拒绝权,有人说,“呼格吉勒图案的平反,是汤计作为体制内记者的一次胜利”,对此,案件重审推动者、新华社记者汤计颇为不解:“体制内体制外,又能有多大区别?都是做新闻,都是在党的领导下,怎么会有内外之分?”有人提出想让汤计帮忙,要采访呼格案中关键的人物——赵志红,汤计断然拒绝,他不想让呼格案朝着猎奇的方向发展,他更愿意将此案看成是中国依法治国生态土壤的向好标志。
他也曾表示,“这事一过去,大家就淡忘了。我希望是这样。”但怎能那么容易淡忘呢?蜂拥而至的媒体采访之后,是更多向他求助的人,在期盼侠义精神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汤计已被赋予了侠士的意味。汤计的形象以及他在呼格案中的作用,也的确颇具侠风。
2005年,呼格吉勒图的父母经人引荐,找到了汤计,他详细地听了这对夫妇的叙述后,开始深入了解这一案件的根由。经多方采访,查阅资料,汤计认为呼格案极有可能是冤案。2005年11月23日,汤计写出了一篇题为《内蒙古一死刑犯父母呼吁警方尽快澄清十年前冤案》的情况反映。很快,这篇报道引起了中央有关领导的关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法委于2006年3月初成立了“呼格吉勒图流氓杀人案”复查组。
2006年3月,由自治区政法委负责组织的复核工作全面展开,同年8月案件复核即有了一个明确结论。即当年判处呼格吉勒图死刑的证据明显不足,用老百姓的话说是冤案。然而平反程序繁琐,用汤计的话说:“我自己也没有想到呼格案件的平反用了整整9年。”
汤计曾说,这是他一生中最难翻越的一座山头,这9年间,除却第一篇内参外,他又根据案件进展情况,先后写了《呼市“系列杀人案”尚有一起命案未起诉让人质疑》、《“杀人狂魔”赵志红从狱中递出“偿命”申请》、《内蒙古法律界人士建议跨省区异地审理呼格吉勒图案件》、《呼格吉勒图冤案复核6年陷入僵局 网民企盼让真凶早日伏法》、《“呼格吉勒图案”舆情持续发酵网民呼吁尽快再审》等内参报道,秉笔执言,为呼格案平反奔走努力。
由于自治区党委、政法委领导人的更替,在2008年后,呼格案便转入了“无人触碰”的境况。那也是呼格吉勒图父母最为低潮的时期,老两口不得不进京上访,一趟趟辗转于北京和内蒙古之间,而冤案平反却遥遥无期。老两口几乎绝望了,汤计的办公室成为他们常来的地方,“这是他们最绝望的一段时间,老两口常垂泪不止,我就给老两口打气,要相信党,要相信法律,沉冤终有昭雪之时。”他成了呼格父母内心的强大倚靠。
9年间汤计也问过自己,是否还要坚持下去。内心总有声音说,当然要坚持下去,“如果呼格吉勒图案最终仍未能平反,我可能会终生谴责自己。”常年关注这一案件,他熟悉案件的每一个环节,素昧平生的呼格父母也成为了他的牵挂,老两口的苍苍白发,无奈隐忍的表情每每让汤计眼含热泪。他的悲悯、良善、热忱,以及个性中坚韧与乐观,一直支撑着他别放弃,别放弃,事情终会有转机。
在媒体关注之下,2014年11月20日,内蒙古高院工作人员到呼格吉勒图家中,送达了此案的再审裁决书,落款日期为2014年11月19日。历经9年的煎熬,他曾经以为那一刻,他会开怀大笑,结果,他却哭了,呼格父母走上来抱着汤计,三个人相拥而泣。
2015年1月1日,汤计在博客上写下这样一段话:“我作为本案平反的推动者,真心希望人们从元旦这天开始除旧布新:愿历史长河记住呼格案,愿法治中国记下呼格案,愿大家忘记呼格的家人。”
“汤计”是如何炼成的?
“一个好的记者一定要是一个好人,一个好人就要有同情心和正义感。只有这样,才有明辨是非的思想和能力,才有做事坚持下去的动力。”——汤计
2015年1月22日,新华社举行汤计同志记功表彰暨报告会,中共新华社党组决定给汤计予以表彰,记个人一等功。
2015年2月2日,中国记协授予汤计“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
尽管汤计也曾表示过,呼格案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采访,而他也从未想到这个案件会“成就自己”,作为一个在新闻战线工作了30多年的老政法记者来说,为呼格案执笔呐喊只是他长久以来工作的缩影和写照。
他是为数不多,年近退休依旧奋战在新闻第一线的新闻工作者,与他同龄的同行有的升任领导层,有的转行了,唯有他,至今依旧坚守在这一岗位上。“当年因为热爱新闻而走上新闻岗位,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对自己的工作保持着极大的热情和乐趣。作为一名新华社记者,当年新闻前辈穆青先生曾经写下‘勿忘人民’,这成为新华人的座右铭,我们现在更愿意说,‘为民请命’,用好手中的笔,以事实为依据,为老百姓发声。”汤计说,“记者被人们称为‘无冕之王’,就要担得起这样的期望。”
从事新闻工作30余年来,汤计在内蒙古政法系统获得了极好的口碑,这自然得益于他可靠的道德品质与良好的职业素养积累。在内蒙古的新闻圈里,有这样一个说法,如果不知道汤计,那是“入行太浅”。而在政法系统,几乎人人都知道汤计。采访政法系统的新闻时,年轻记者大都需要按照新闻流程提交访谈提纲,如果是汤计,所有的大门都向他敞开着,很多是领导直接迎接。长期在政法系统新闻领域的深耕,他获得了诸多人的信任。汤计的朋友几乎遍布每个领域,不论是政界还是商界,都有他的老熟人。
作为一名资深记者,在呼格案之前,汤计就曾写过很多颇具影响力的稿子,比如,几年前,轰动全国的“王木匠”诈骗呼和浩特市政府案,也如呼格案一样——打的是一场“硬仗”,汤计持续发出8篇内参,最终戳穿“神话”,为国家挽回了近30亿元的经济损失。《万里大造林还是万里大坑人》《草原巨贪徐国元》《失控的条管局长肖占武》《“四吃书记”蔚小平》等报道也极具分量。每一篇报道都如一把利刃,挥向灰色地带。
“我当了这么多年记者,自己能写就写,写的稿子没有被领导毙过。”回望这30多年记者生涯,汤计说,“做记者应该真实、准确、客观、公正地去看待和反映新闻事实。”但他也强调,他所在的新华社环境很好,新华人内心都有“为民请命”的情怀,这也是他在呼格案及在其他报道中的力量来源。
“我当记者这么多年,从没有因为失实而出过什么问题。我的新闻报道都是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有10分写8分。”汤计总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在做事、做新闻。他不喜欢参加各种党政会议,更喜欢认真地沉淀下来,静静地思考。而工作之余,大部分时间会在家呆着,看看网络上有什么新闻。即便是在饭桌上吃饭,也会“两个耳朵竖起来,注意收集新闻线索”。
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媒体融合发展中心主任任会斌曾经说过,汤计不仅人脉很广,而且非常有影响力。到分社上访的人很多,很多人点名要找“汤记者”。有时候一天好几拨,每年都络绎不绝。人们相信,汤计可以帮到他们。
每年找汤计送材料的人很多,哪些要写成内参哪些要写成新闻,汤计心中自有一杆秤,很多问题如果能够自己通过关系解决,就不会写稿。在“帮哪些人不帮哪些人”上,他也有自己的原则:和钱有关的他不会去帮,人命关天的事他才会去帮,亟待救助的人他会帮。
某一年,包头的一个小孩子被别人用鞭炮不小心炸伤了眼睛,紧急送往呼和浩特大医院救治,当时资金不到位,一家人急得团团转,汤计听闻此事,想了想,当即打电话给法院的朋友,让法院先拿出5万元给孩子尽快安装上义眼,等这起意外伤害赔偿款项判赔执行后,再从款项中扣除法院先行垫付的钱款。孩子的义眼安装好,赔偿钱款一切到位后,家长打来电话,要到汤计这里当面致谢,汤计在电话里拒绝了,“别来了,别来了,省点儿路费给孩子买好吃的吧,孩子好,我就很高兴啦。”
还有,有一位中年妇女,丈夫出了车祸,因不满意赔偿,从34岁上访,8年未果,42岁那年找到汤计反映情况,汤计听完她的情况,及时与呼和浩特市中级法院领导沟通,又去做这位妇女的思想工作,劝导她为了孩子放下思想包袱,早日结束上访生活……后来,这位妇女听从劝告,放弃“追诉权”、拿到赔偿款,案结了。三年后的一天,一位很摩登的中年妇女陪同一位司机到汤计办公室反映情况,笑着和汤计打招呼,汤计已经记不起这是谁了。这位妇女笑着说:“汤老师,您不记得我了吗?”一听说话,汤计笑出声来。原来,这位三年前的上访户,已经旧貌换新颜了。看到容颜憔悴衣衫褴褛的“上访户”过上了新生活,汤计特别开心,这是他工作的成就感。
在网络上,汤计有一张照片流传很广,他身穿红色上衣,双眼微闭,双手合十,默默祈祷,脸庞中有肃穆的慈悲,这是他听到呼格案无罪宣判时的一瞬间的表情,被现场记者抓拍到了,也因此成为网络上的经典,这一张照片也定格了汤计的良善,悲悯。“一个好的记者一定要是一个好人,一个好人就要有同情心和正义感。只有这样,才有明辨是非的思想和能力,才有做事坚持下去的动力。”汤计说,唯有内心温暖,心怀善意,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为民请命”的记者。
要有记者的担当
“想领导人的事,享平民的乐。”——汤计
“记者被称为‘无冕之王’,其实是有道理的。你就得站在国家领导人的角度想问题,格局得大。但是享平民的乐,领导人享受不到我这种乐。领导人日理万机,他哪有自己的时间。但咱们不一样,咱们写完稿子,可以蹲在马路边下棋。”汤计说,“做一名记者,就要有记者的担当,如何成为一个好记者,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大格局,视野要开阔,切不可蝇营狗苟,要记得记者的职责,要有记者的担当,要对得起人民对你的信任。”
汤计最近常被邀请去给年轻的记者做讲座,汤计说,当一名好记者,要心中想着人民,以事实为依据,有明确的是非观念,还要有团队作战的精神,“呼格案中,我能够坚守9年,也是因为新华社这一大家庭给予了坚强的后盾支持。”汤计说,他也会给年轻人提出一点做人的建议,“人不能太功利,交朋友要真诚,不要有事去找人家,没事门也不登。感情是日常中培养出来的。”
如今,记者的年轻化以及浮躁心理,汤计也有所感知,他期待着,有更多的年轻人沉下去,去认真地做一名记者,“别老想着当官,当官的毕竟是少数,做好业务也同样很有成就感。”他曾经担任过新华社内蒙古分社经济部主任6年,最后还是觉得当一名记者更符合他自由的个性。
“人要葆有素心和初心。素心是葆有纯净的心灵,初心则提醒自己不忘初衷。”汤计说。自步入新华社记者行业,他便在人世浮沉中经历,感受,年轻时,他是一名资深文青,喜欢看小说,也喜欢写小说,见的人多了,经历的事情多了,他觉得,现实生活远比小说中的世界更戏剧,也更深刻,他观察着、书写着现实世界的种种不公,也赞颂着世间永存的真善美,他与采访者一起历经世间悲喜沧桑,内心却仍然葆有年轻时纯净的底色,“我这一辈子,我感觉很幸福,很值得。”
责任编辑 李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