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博洲 艺海砚边追梦人
2015-04-20杜泓
在这个没有雪的冬天。
人声杳渺,时光糯软。
一切都不动声色,不免心意沉沉。
此刻,我把陈博洲的《城市新韵》在电脑桌面上放到最大,一寸一寸地,缓慢阅读。海水之下的道路,云端之上的游鱼,纠缠的建筑,隐秘的灯光,固执得不由分说的色彩,在城市空间和自然空间内冲撞交错,我一袭沉到谷底的心绪,在阅读之中竟渐渐回转,继而惊醒,然后迷惑,彷徨,最终洞然——在这样的作品面前,任何肤浅的概括都太鲁莽、太草率,因为这画面,是一个通向画家心灵的路口,必须小心叩问,谨慎摩挲,真诚拜访——从画中我隐隐感到,当年创作这幅作品的26岁的陈博洲,是怎样的警觉,浪漫,敏感,脆弱,孤单且顽强。
这才发觉,虽然与陈博洲相识十载有余,但在遇见这幅画之前,我对他的了解和认知都是那么的不得要领。幸好,我可以借助我的文字,沿着绘画的脉络,再次将他通读一遍——山水画家、优秀企业家、高端艺术策展人、公益慈善志愿者。陈博洲,这三个字的厚度格外惊人。
踮起脚尖的孩子
上世纪七十年代,广东汕头河浦,一个贫寒的家庭。6岁的小博洲高烧不退,被父亲背着去了医院。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小博洲看见医生拿着针管就哭闹不止,非要父亲亲自给他打针,年幼的他固执地认为,只有深爱自己的父亲打针,才不会痛——在他幼小的心里,从记事之初就把爱和信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这个有5个孩子的平凡之家,陈博洲的绘画天分丝毫没有因为贫穷而受到压抑,相反,清贫的生活更激发了他绘画的兴趣和热情。陈博洲的父母都是勤劳朴实的普通劳动者,他走上艺术之路完全是依靠自己对绘画天然的本初之心。凭着天生的聪颖和悟性,他寻觅着一切可能的学习机会。因为买不起书,小博洲常常泡在书店里,捧着画册默背构图。熟记之后生怕忘掉,赶紧飞奔回家把默背的画面勾画在纸上。及至7岁学龄,七十年代流行的连环画,成为他学习绘画的教科书。人物,花鸟,山水,连环画里的种种题材,他都如饥似渴地反复描摹学习。如今,他用笔松动、造型准确的山水人物线描功底,很大一部分就得益于学生时代高强度的线条训练。
陈博洲很小就懂得用一技之长为家里减轻负担。没钱买作业本,他不像别的孩子跟大人哭哭闹闹,而是自己想办法:给同学画惟妙惟肖的毛主席像,画八路军杀鬼子的图用来换纸,再把换来的纸装订成作业本;他还无师自通,自己琢磨出一套九宫格画像法。用放大镜把一寸照片放大,然后再画在自己制作的九宫格上,接着用碳素铅笔作画,就可以画出与原图一模一样的照片!小博洲用这种办法为别人画去世亲属的遗像,画一张就可以赚到一块钱!他是聪明的,又是懂事的。过年时得到的少得可怜的一点儿压岁钱,一直都舍不得自己花掉,最后用来给爸爸买了半包“大前门”香烟……
陈博洲童年的故事如颗颗露珠,在那个艰辛年代里静静闪烁,纯真、透明,又让人心酸,听来不觉盈泪。这个自幼痴迷绘画的孩子,用自己的真诚、善良、聪敏和执着,向贫寒的生活投以清澈的目光,也许艰辛的岁月如荆棘丛生,但绘画艺术如一双温暖的手掌,帮助这个孩子踮起了脚尖,坚定地朝向明亮的未来……
请允许我,这样热爱
从16岁的那个秋天开始,陈博洲走出家门,开始在汕头特区闯荡世界。建筑工地管理和室内装修设计,聪敏好学加上勤奋诚信,年轻的他把自己的事业做得有模有样。过早地步入创业洪流,让陈博洲失去了进入高等学府学习绘画的机会,但是,对绘画艺术的热爱和执着让他锻炼出了超强的学习能力。陈博洲在工作间隙用功颇勤,通过对美学理论及《芥子园》等系列典籍的深入研习,在不长的时间内就闯过了技法关,很快进入了他的自由王国——城市山水画。
谈起他的城市山水画系列作品,我一直有些犹疑——实在是不舍得、不忍心这么快就把文章写进这个版块,因为他笔下的城市,太让人迷失、让人憧憬、让人思索、让人喜欢。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城市山水”的概念才刚刚萌芽,城市山水画的创作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如何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技法和工具材料,嫁接到现代城市山水画的创作中去自由表现,是困惑许多画家的一个命题。
而在陈博洲的城市山水画中,无论是水墨技法运用还是元素符号选择,我们都感觉到他年轻的自信和坚定——这是专属于他的个人王国,一个可以承载梦想,抚慰创痛,寻觅温情的精神故乡。
基于对中国画传统美学的长期修习和研究,凭借对审美共性的敏感和自觉,再加上他在文化艺术圈拜会结交的林默涵、贺敬之、蔡若虹、周汝昌、启功、丁聪、王琦、沈鹏、刘炳森、刘艺、李准等名家巨擘给予他的开阔视野和悉心指点,青年时期的陈博洲在国画创作上很快就崭露头角。于传统山水画,他博学约取,心摹手追,从《芥子园》入手学法度,晓画理;加之对黄公望、清四王、黄宾虹等经典笔墨技法的学习,他的传统山水画用笔松弛灵动,用墨古拙苍涩,设色明丽典雅,多以深远法取势,喜用满构图表达饱满的情绪,年纪轻轻就颇具大家气象。
相对于传统山水画,城市山水画对于陈博洲的意义,则更加地具有专属性。因为无论从技法表达、工具运用,还是符号选择和心理图式,他在这类画作的创作中都拥有帝王般的自由——创作自由对一个画家来说,是多么奢华的特权。在他的城市山水世界中,大海、礁石、楼群、道路、汽车、路灯、树木、游鱼、云彩,被一一提炼、概括、变形,成为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这其中最为画家钟爱的四种元素,就是楼群、汽车、云彩、游鱼。楼群和汽车是城市的标志,云彩和游鱼代表着自然生态的个体在城市中的融合与游离。画家心中的城市,枕在大海的涛声里,鲜衣怒马,光怪陆离。她包揉着无数人的梦想和憧憬,抚慰着无数人的酸辛和伤痛,迎接着每一轮崭新的太阳,风驰电掣般地从旧时代脱胎而出,奔向明亮的新生活。而那些飘来荡去的云朵,空游无依的鱼儿,不正是梦的影子、人的化身么?现代城市中人的种种生存体验,都为陈博洲所关注并珍爱,他用笔触和墨痕频频捕捉,倾情叙述,映射到笔下的城市、心中的山水。
“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换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透过陈博洲的城市山水画,我们能够读到,他对波澜壮阔的生活充满着朴素、赤诚的热爱。这热爱助他战胜现实中的艰辛、困顿及苦厄,也因此成为陈氏山水独有的图腾。
同时,他还苦练画外功,广泛深读细研经典艺术著作典籍,在敏锐的艺术嗅觉之外,培养出自己独到的艺术鉴赏力,积淀了深厚的艺术理论修为。在潜心绘画的同时,陈博洲还撰写了多篇书法、绘画鉴赏评论文章,在各级报刊发表……这些都为青年时代的陈博洲在广东画坛奠定了不容忽视的艺术和学术地位。
不忘初心舍与得
陈博洲的社会角色很多维,他既是一位自青年时代就频频获奖、才华横溢的专业画家,同时又是一位热心文化艺术交流事业的出色的策展人,还是一位热衷公益慈善、传播正能量的优秀企业家。如此多重身份集于一身,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作为青年画家的陈博洲,出于结交书画名家、开拓艺术视野的朴素心愿,开始热心于书画艺术交流活动,并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高端艺术交流活动策展人,在中国书画界闻名遐迩。潮汕人对书画艺术的热爱有着悠久的传统,当时的汕头市在经济和文化艺术领域都十分活跃。陈博洲凭着一位画家本能的艺术敏感,面对九十年代初期中国书坛炙手可热的“广西现象”,于1993年将广西书法家石墨先生邀请至汕头进行学术交流,初试牛刀便获得广泛关注。紧接着,他又邀请著名山水画家张复兴先生和中国画研究院的裘楫木先生来到汕头,给汕头画坛带来一股清新空气,同时也得到了汕头当地文化部门的热情关心和鼎力支持。
此后,陈博洲组织策划的艺术交流活动渐成规模。我国当代书画界一大批名家如刘炳森、刘艺、卢禹舜、纪连彬、赵卫、陈平、龙瑞、王镛、于文江等陆续莅临汕头,为当地艺术繁荣拓宽了视野。同时,陈博洲本人也在一系列的艺术交流活动中得以历练和成长。他不仅有着画家敏锐的文化自觉,同时也有着企业家高度的政治觉悟和社会担当,他策划组织的艺术活动也越来越彰显出规模宏大、水准高端、社会影响力深远的特征。1998年,他邀请港澳台及大陆的部分书画名家赴汕头慰问战斗英雄麦贤,弘扬其爱国主义精神;1999年澳门回归前夕,他审时度势,策划了“迎澳门回归──中国当代著名画家画澳门”活动,邀请著名画家龙瑞、姜宝林、贾浩义、何家英、满维起、纪连彬、常进、方骏、张复兴、杜应强、张绍城、马小娟等十几位著名画家赴澳门采风创作。这个活动在当时具有政治文化领域双重的重大意义,因此,陈博洲本人受到了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祺先生、中央驻澳门联络办副主任宗光耀先生的亲切接见,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嘉锡、万国权等领导亲自为活动题词、担任顾问,霍英东副主席和马万祺副主席也同时担任顾问并题词,澳门特首候选人何厚铧也为活动欣然命笔:“中国心,澳门情”……可以说,陈博洲的文化交流事业在这个时候辉煌磅礴,达到了顶峰。但是,此时他的经济状况却陷入了低谷,这是他创业以来最困难的一年,甚至到了借钱过生活的地步——原来,在这持续十几年的数十次艺术交流活动中,陈博洲始终都抱着对艺术的虔诚与敬畏之心,从未在其中牟求个人私利,文化交流中展出、义卖活动所得的资金,全部用于公益慈善事业: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们解决就读困难、多次组织寒冬送温暖回馈社会等一系列活动。这一次又一次印证了这位画家、企业家的胸襟和赤诚……
他始终记得,1996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卢嘉锡同志对他的勉励。卢委员长语重心长地说:“年轻人多学点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多做一些有意义的文化活动,对自己、对社会都有好处!”当时的卢老,让陈博洲帮忙打听一位汕头籍的同学,因为这位同学在学生时期曾经对卢老生活有过帮助,后来几十年都没有联系上,卢老想找到他当面言谢。这件事情对年轻的陈博洲触动很大,身为国家领导人和世界科学巨匠的卢老,如此的重情谊、知感恩,让他深深体味到做人的意义。在很多老一辈政治家、艺术家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陈博洲更坚定了持之以恒、不计名利从事文化交流活动的决心,这是一种文化使命感,是一种自觉的文化担当。
离开广东后,定居重庆的陈博洲经过数年打拼,将他的事业做得风生水起。同时,他也对山城重庆产生了深厚的感情。2005年,在重庆直辖八周年之际,他与重庆市委宣传部和中国美术创作院常务副院长满维起先生共同策划了 “情系西部──中国当代著名画家画重庆”的大型艺术活动。当代著名画家满维起、纪连彬、张复兴、蔡超、于文江、何加林、张谷旻、林容生、范扬、程振国、曾先国、苗再新、赵建成、谢冰毅、李明、贾广健、白云乡、梅忠智、杨必位、敬廷尧等积极响应,投身于山城火热的时代生活之中,足迹遍及重庆的大街小巷,以重庆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主线,创作出大量的反映重庆时代面貌的绘画精品,在中国美术界和重庆文化艺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次画家重庆行活动意义非凡,得到了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何鲁丽、蒋正华、全国政协第八届、九届副主席万国权、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祺、李蒙,国务院三峡办主任蒲海清、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张道诚、中共重庆市委书记黄镇东、中共重庆市委副书记、市长王鸿举、中共重庆市委副书记邢元敏等领导同志的大力支持,纷纷为活动题词或担任顾问;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专程为这次活动来到重庆并为画展致辞;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为活动画集亲自题签;重庆市委、市政府更是给予了不遗余力的支持……活动画册出版后读者被争相抢阅、收藏。这,成为陈博洲作为艺术策展人的又一个鸿篇巨制。
2015年3月,陈博洲作为中国山水画协会的副秘书长,又鼎力协办了首届“山水家园”2015全国山水画作品展,旨在弘扬民族文化传统,进一步繁荣全国山水画艺术创作。
作为传统文化的热心传播者,陈博洲的关键词就是“舍得”二字。舍去狭隘的个人私利,满怀对民族文化艺术的珍重、虔诚和敬畏,他奉献着智慧、心血和激情,精神境界在付出和给予中,在自觉和担当中,得到了淘洗、升华。
关于陈博洲的故事,还有很多。
作为重庆市政协特聘委员的陈博洲,带领公司员工不定期地开展“传播正能量、关注贫困生、关爱青少年、寒冬送温暖”活动。比如一次为龙安小学贫困生捐赠物资共计20余万元——这,被写入了今年1月16日重庆市政协社法委四届五次全体委员会的会议材料中,成为重重的一笔;他麾下的荣洲实业一举获得“重庆市渝北区建筑行业优秀企业”、“重庆市建筑业先进企业”、“中国施工行业AAA级信用企业”、“全国优秀施工企业”;陈博洲本人被评为“重庆市渝北区建筑行业先进个人”、“重庆市渝北区建筑行业优秀经理”、“重庆市建筑业优秀经理”,同时被中国建筑行业管理协会授予“中国施工行业优秀诚信企业家”称号……
一个从贫寒的困境中长大的孩子,最懂得感恩。对于弱势群体和贫困者,他有一种出乎本真的同情。他以力所能及之力回报社会,不是作秀,不是获取新闻效应,而是发自内心的关爱——因为从那些留守儿童、家境贫寒的孩子身上,他看到了自己童年的影子。
陈博洲把自己公司文化的核心定义为“感恩”——感恩于心,回报于行。有人说,平庸与卓越的差别,就在于10000小时法则。卓越者之所以卓越,不在于天赋,而是在于长期的坚持,恒久的投入,责无旁贷的担当——陈博洲正是如此。
从绘画走向生活。
从生活回归绘画。
绘画和生活,已经如同生长在一起的植物,静静地滋养着他的呼吸。
直到今天,陈博洲也一直痴迷于自己的城市。在他的城市里,汽车可以行驶在水底,游鱼可以遨游在云端,道路和水波交错相拥,色块与光点扑朔迷离,楼群在点、线、面的拼接分割中忽隐忽现。一切都属于自由,一切都关乎梦想。尽管时有脆弱,哪怕偶尔迷失,就算遭遇困顿,最终总有一片动人的光亮,细细温暖在城市的深处,等你回归。
山水画暗含的心理图式,共鸣并释放了他时刻澎湃的内心。曾经迷茫无助的他,曾经孤单困顿的他,都曾在山水间找到归途;那些咬紧牙关的坚持,那些拔剑四顾的寂寥,都曾在泉林里获得回响。作为画家的陈博洲,胸中逸气勃勃,有太多的情绪需要表达和释放。这些情绪冲撞跌宕,只有在笔下的山水中,才能寻到出口。
夜深人静之时,内心那些比白天的强大更为强大的孤寂,时常会一股脑向他袭来,包裹,淹没,冲撞,翻卷,于是他就任由了它泛滥成灾——到画里去,去到画里。孤灯,古卷,一方砚,数支笔。寂寞是一个人的狂欢,作为画家的陈博洲也必是爱极了,这独自画画的寂寞。
这个时刻,终于是完全属于他一个人的世界。清静,纯粹,无尘的世界。在一张宣纸面前,他重新回归了自己。那些难以尽数的辗转纠结,那些马不停蹄的寂寞忧伤,那些无处安放的尖叫灵魂,此刻全部尽情放逐。在山水之间,他回归了自己的初心,净如赤子,不染纤尘。
潮声隐隐,梦境清鲜。足音坚定,不容置疑。
我愿意尽力想象,并深深祝福——五年、十年之后的陈博洲,将携了怎样的山水图景,艺海观潮看惊涛拍岸,砚边追梦味深远人生,昂首阔步,行走出另一个明亮清新的大境界。
【作者简介】
杜泓,作家、画家、艺术评论家。系当代书法网名家访谈专栏作家,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出版有《月光照进朝北的窗》、《与梦同住—当代书画名家访记》、《逍遥之遥》等多部著作。
责任编辑 李肖含
陈博洲(笔名柏州),汉族,1970年生,广东省汕头人。现为中国山水画创作院副秘书长、中国山水画协会副秘书长、北京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副秘书长、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画院艺术理论与策划专业艺术委员会委员、重庆市政协特聘委员、重庆市经济学会理事。专攻中国山水画,得著名山水画家张复兴悉心点拨,艺事大进,作品注重水墨与色彩变化,其画风雄健奔放,用笔婉转圆浑,既有传统韵致,又体现了浓烈的时代精神。擅长大型艺术活动策展,先后策划并组织“迎澳门回归──中国当代著名画家画澳门”、“情系西部──中国当代著名画家画重庆”等一系列艺术交流活动,成效卓著,反响强烈。有多篇美术、书法评论文章在各级报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