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精英的角色互动与信仰诉求

2015-04-20李丹莹闫化川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5年4期
关键词:乐平精英济南

李丹莹++闫化川

[摘要]

王乐平以齐鲁书社为依托,经营建立了“诸城——济南——北京”关系网络。他热心传播马克思主义,秘密支持山东建党、甚或建团,在山东党团史上是一位很难回避的革命启蒙者。

[关键词]

地方精英;关系网;党团史;贡献

[中图分类号] D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5)04-0022-04

根据大众传播学的传播程式:原始观点→观点领袖→广大受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早期,掌握话语权的地方精英实际肩负起了“观点领袖”的角色。马克思主义在山东的传播路径,最初只是局限于城市知识分子群体,经由地方精英在马克思主义与知识分子中间搭建了一座传播的桥梁。地方精英不仅肩负国家与地方的中介功能,也确实掌握许多地方资源,甚至既是政坛炙手可热的风云人物,又是商界呼风唤雨的实业巨擘,也是德高望重的名流士绅,一身兼具多重社会角色。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源头,主要是在北京并通过《新青年》杂志传播至各地。[1]地方精英利用各自的社会资源,从北京获取多方面信息,并通过《新青年》等进步刊物的贩售、发行、流传而发声。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他们也接受了精神启蒙,成为初步的信仰者。当马克思主义不再是一种社会时尚,或者“马克思主义理想”破灭之后,他们改变信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五四运动后,新文化传播如火如荼。山东地处南北交通要冲,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当时李大钊等坚信:“马克思主义是西方科学与民主传统的真正载体。”[2]他的这一认知态度,也从北京传播至各地,传播和谈论马克思主义在当时蔚然成风。地方精英也不再满足于用马克思主义吸引青年,而是积极投身于组建社团、谋求政治发展空间的实践之中。马克思主义在山东传播早期,蜂拥成立的各种社团,几乎处处都能看到地方精英的熟悉身影。传播主义、创办报刊、组建社团,俨然成为了一种社会新风气。

具体讲,马克思主义在济南的传播,是随着《新青年》杂志所倡导的新文化运动而展开的。省立一中和济南第一师范,可谓山东进步师生集聚的“大本营”。五四期间和运动之后出版的进步书报,都曾在山东广泛流传。1916年省立一中的学生王统照曾向《新青年》写信称该杂志“洵为最有益青年之读物”。[3]五四运动之后,各种共产主义读物在山东地区大量流传。这些读物和《共产党宣言》书籍的传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山东的传播深度。毫无疑问,地方精英在其中的推波助澜,功不可没。

《曙光》杂志是在北京求学的鲁籍学子于1919年11月创办的,它在北京的影响只有些许微澜,在山东却掀起了轩然之波。创办者宋介、王统照、王晴霓、范予遂、徐彦之等,都与山东的地方精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曙光》创刊伊始,即把山东读者作为主要发行对象之一,并在济南、烟台设立了代派处,王乐平的齐鲁通信社即为其一。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曙光》“赤色十分浓厚”,“真可谓面目一新”。[4]有研究者指出,《曙光》“对五四运动后期山东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较大的,对马克思主义在山东的广泛传播起了较重要的作用”。[5]

地方精英对萌芽状态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实则拥有生杀予夺的裁决权,其立场与态度,决定着各地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发展态势。若加抵制和封杀,甚至不予理睬,马克思主义都将很难在地方上立足。当时全国各地,马克思主义思潮仅仅在数地勉强得以容存,这就是最大的事实。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过程中,地方精英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早期贡献是不可回避、不可或缺和不能抹杀的。一些地方精英仰赖于亲朋、同乡、师友等私人关系,打通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渠道,走在引领文化思潮的前列。《曙光》能在山东产生较大影响,不可否认以王乐平为首的“诸城王氏”从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枢纽作用。当然,一旦时过境迁,马克思主义在各地形成气候之后,地方精英便无力掣肘或者阻遏了。

新潮社1918年发起之后,“新潮流”伴随着学生运动,成为地方精英不可小觑的一股社会力量。1919年秋,《新潮》编辑和五四运动学生领袖傅斯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回原籍山东办理官费赴欧留学事宜。其间,他亲眼目睹了山东政治教育的腐败黑暗,也看到了“一件很可乐观的事,就是有了所谓的新旧之争,而第一师范就是争的场所”。他还注意到了“王乐平的齐鲁通讯社在济南销新思想的出版物,很有些力量”。[6]在傅斯年所称的“新旧之争”中,“大肆攻击”新派教员“最为有力”的《新齐鲁公报》,并非军阀或保守势力的报纸,而是国民党山东党部的机关报。该报曾积极支持学生运动,以批评军阀政府镇压活动、支持社会进步而著称。[7]但是,该报麾下的一批山东国民党人“似乎尚未充分认识到新文化的意义及其与学生运动的关联,不过王乐平等部分国民党人已经开始着手于新文化的介绍和传播了”。[8]

1919年10月,王乐平召集教育界部分人士,创办了齐鲁通信社。据当时《晨报》记载:“五四后,就是沉闷的山东,也是如梦初醒。”“在今夏间,王者塾君曾约些同志在济南组织了通讯社,一方面做通信事业传达到外边去,一方面代派各地出版物,为介绍新思想的先声。直到现在,各种杂志销路一天天推广起来,志同道合的人也渐渐多了。谁知官府里得到这种消息,就变尽方法取缔。”[9]通信社附设贩书部,专门贩卖各种杂志及新出版物。创设贩书部本意不为营利,营业额却逐月增加,第一个月只卖了五六十元,后来每天平均可卖十几元钱。齐鲁通信社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已经有了骇人的效果了。《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新教育》诸报,销数都在百份左右。其他如《解放与改造》、《建设》、《星期评论》等期刊销数亦都不少。”[10]营业额接连翻番的利好业绩,折射出山东知识分子接受新文化新思潮“如大旱之望云霓”的迫切。1920年9月,该社正式更名为“齐鲁书社”,董事会公推王乐平为社长,租赁大布政司街(今省府前街)北头路东铺房为营业地点。在招股简章中,明确表示“本社以传播文化为宗旨”,“不纯粹以营利为目的,而以促进社会文化的进步为主要目的”。[11]齐鲁书社既是五四时期山东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又是山东国民党的秘密活动机关。[12]据担任过齐鲁书社经理的王立哉(王乐平堂弟)回忆,在公开销售书报的门市部后面,另有厅房三间,陈设桌椅及桌球台架等,供青年学生驻足休息和各方人士联络开会,从事政治活动。山东党组织的几乎所有成员,如王翔千(育英中学教员)、王尽美(一师学生)等,都曾与齐鲁书社发生过联系,从中接受了新思想。[13]

齐鲁书社不但在青年学生中有着巨大的市场,也为政党政治提供了可能的社会新资源。1916年10月,诸城旅济学生会在济南成立,王乐平亲自祝词:“峨峨青年,摩厉以须。异日宣劳,实为国柱。”[14]王乐平在五四运动中更是相当活跃,主动接近青年学生并介入到学生运动中,曾在女师驱赶校长周干庭的运动中发挥作用,受到青年学生的信任。[15]其表弟范予遂回忆说:“在他每次回到诸城时,都向我们讲述天下大势,宣传孙中山关于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的主张。”[16]范予遂是《曙光》的撰稿人,与王统照交往甚密。《曙光》的主笔王统照、王晴霓与王乐平,均属诸城王氏家族。因此,《曙光》创办伊始,便能够在齐鲁书社设立代派处,并不奇怪。[17]在诸城王氏家族中,王乐平不但是翘楚,在济南、青岛青年学生中也享有“较高的威望”。[18]1919至1921年间,王乐平以齐鲁书社为核心,逐渐形成了“诸城——济南——北京”的地缘关系网络。他不但支持马克思主义在山东的传播,而且乐于提携后进,支持组建社团谋求社会实践和政治活动的空间,还经常为一些秘密集会、通讯提供掩护,甚至提供活动经费等。据1922年9月代理中共山东直属支部书记的马克先称:

山东党成立不久,经费来源很困难,一部分是由北京寄来,但不能按月寄。有紧急开支时,由党内收入较多的同志捐助。那时王乐平也经常给予帮助……我也……感谢他对共产党的经济帮助。[19]

山东党建史上最著名的励新学会,便颇得王乐平的扶持。1920年10月底,以王乐平的堂弟王志坚等11人为骨干,筹组了励新学会。王志坚位列11位发起人之首,无疑应为核心人物。王尽美斯时仅为成员之一,地位并不凸显。王志坚与王尽美为同班同学,但王志坚为《泺源新刊》主编,影响力和号召力明显高于王尽美。王尽美在励新学会之中的重要性,可能尚不如邓恩铭。1921年11月,王乐平、王尽美、邓恩铭、王象午等5人在赴伊尔库茨克会议所填《调查表》之中,邓恩铭称有“励新学会委任状”,表明他系以励新学会负责人身份参会;王尽美则以“山东劳动报记者”身份参会。[20]由此可见,邓恩铭在励新学会的重要性,确实大于王尽美。

励新学会是马克思主义在山东传播的初步结果,背后也离不开王乐平等人的暗中推动。毋庸讳言,励新学会在社团章程上,模仿痕迹非常浓重。[21]成立宗旨,也明显受到胡适的影响。[22]对此,亦不便苛责。因为当时各种主义、学说“纷然杂陈”,马列主义只是众多理论之一,“布尔什维克革命学说作为一种新理论也加入其中成为被讨论的论题”。[23]以至孙中山都感到非常疑惑:“社会主义有57种,不知哪一种是真的。”[24]胡适其时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注重研究具体事实、经验。早些年,学界将其纳入“中共党史框架”,按照“革命史范式”解读这场论争,确实有失偏颇。[25]况且,“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还没有真正出现,谈论社会主义的主要还是无政府主义者、国民党人、进步党人和社会党人”。[26]胡适“不尚空谈”的理性态度,在当时即得到陈独秀的明确支持:“我敢说最进步的政治,必是把社会问题放在重要地位,别的都是闲文。”[27]励新学会受胡适的影响,非但不是思想落后的表现,反而是追求先进的表率。

尽管励新学会及《励新》半月刊被认为为山东党组织创建“准备了必要的条件”。[28]但是,这些“贡献”多少有些牵强。日本学者石川祯浩即直言不讳指出,励新学会及《励新》杂志,“这几乎就是所谓济南共产主义小组的惟一值得一提的活动。不过,《励新》所刊登的多数文章……并没有着意研究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迹象,也见不到湖南长沙那样的旨在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所开展的活动。”[29]石川先生的怀疑不无道理,笔者认为其原因也很简单:国内特别是山东党史界,往往聚焦于励新学会及《励新》,对于更重要的史料和线索则顾此失彼。

必须指出,在当时,《励新》并不是济南影响最大的刊物,《泺源新刊》似当之无愧。1920年10月,省立一师学生自治会出版《泺源新刊》,王志坚为主要编辑人员。在山东五四运动后期创办的新刊物中,《泺源新刊》是出版期数最多、办刊时间最长的刊物,至少已发行40余期,在宣传新思想新思潮、启蒙青年学生觉悟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30]1921年7月,山东学生联合总会创办《新山东》杂志,宣称:“我们理想中未来的山东,是平民专政的山东,是自由平等的山东。传播之,实现之,是我们山东学生的责任了。”可以说,山东报刊开始大量传播马克思主义,要从《新山东》算起。此后,马克思主义专著也大量传入山东各地,传播内容由一般性介绍转为深层次系统理论学习。中国最早版本的《共产党宣言》现存4本,其中一本即在山东广饶县历史博物馆。[31]此即马克思主义在山东深入传播的一个力证。

以王乐平为代表的地方精英,不但对山东建党作出了历史贡献,对于山东建团也给予了很多帮助和方便。《曙光》主编宋介和主笔王统照,当年为挚友。1957年王统照病逝后,“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这本秘藏终生、从不示人的日记……”。《民国十年日记》是新文学运动以来“发掘出的极少数活生生的历史见证之一”。[32]据其记载,1921年4月,北京青年团委托宋介赴山东筹建济南SY青年团,“在济可成立一SY之青年团即王志坚、邓恩铭诸人。”[33]此条史料,其他研究者似未见。王尽美也并未参与此次秘密建团。由此亦能证明张国焘所说,北京党小组“还在济南成立了另一个共产党小组和社会主义青年团”之说不谬。[34]按照学界公认的中共草创时期“党团不分”、“团就是党”的看法,[35]显然王志坚不但曾为山东党成员,而且应是核心成员。

在《民国十年日记》中,宋介之名出现频率颇高,可见二人关系之密切。宋介本人亦曾撰文纪念此行,当然筹组SY青年团之事他是三缄其口。[36]无论怎样,此条记载,实为迄今山东建团史上最早一则史料。然而,由于诸多原因:(1)1921年5月,北京SY青年团“实在办不下去了”,“只得宣告暂时解散”;[37](2)7月,宋介大学毕业,随后赴美留学;(3)相继失去了上级组织和直接联络人。襁褓之中的“济南SY青年团”,昙花一现后便夭折了。

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召开时,王乐平与张国焘曾“共同工作过”。[38]张国焘后来成为北京SY青年团的主要负责人,宋介1921年4月济南之行即应受命于张国焘。众所周知,中共一大筹委会曾首先邀请山东王乐平参会,王乐平委让于王尽美、邓恩铭。建党如此,建团大概亦如此。由此推断:最初的山东建党和建团工作,居中斡旋的“牵线人”可能也只能是拥有错综复杂社会关系的王乐平。据此而论,王乐平在山东党团史上“革命导师”之形象,已然呼之欲出。

参考文献:

[1][23]费正清等.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497.420.

[2]莫里斯·迈斯纳.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140-154.

[3][17][30]余世诚等.中共山东地方组织创建史[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6:83.85.102,94.

[4]施存统致宋介[J].曙光,1921,2(3).

[5]刘明义.<曙光>杂志社与北京、济南共产主义小组[J].中共党史研究,1994(5):85-86.

[6](傅)孟真.济南一瞥记[J].晨报,1919-12-23.

[7]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山东省图书馆馆藏山东地方史志文献选目[M].济南:山东省图书馆,1983:300.

[8]季剑青.地方精英、学生与新文化的再生产——以五四前后的山东为例[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7.

[9]济南特约通信·山东的文化运动[J].晨报,1919-12-28.

[10]徐彦之.济南两周见闻记(四)续[J].晨报,1920-2-1.

[11]山东新文化与齐鲁书社[J].晨报,1920-10-7.

[12]丁惟汾.山东革命党史稿后编(一)[M].台北:山东革命党史编纂委员会,民国60年.1.

[13]黄秀珍.我的父亲和山东建党、建团活动[A].王来棣.中共创始人访谈录[C].香港:明镜出版社,2008.参看山东省档案:省校-3-1-207-16.

[14]王钧五、臧任堪.王乐平传略[A].日照文史7辑[C].1999:54.

[15]隋灵璧.回忆王乐平[A].五莲文史资料3辑[C].1992.

[16]范予遂.辛亥革命对我的影响[A].文史资料选辑12辑[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68.

[18]余世诚.王哲同志谈王乐平情况(1985年6月18日)[J].山东党史资料,1986(1).

[19]马克先.济南建党后初期活动片断[J].山东党史资料,1982(3).

[20]调查表·中华共产党部·王尽美.调查表·中华共产党部·邓又铭.上海革命史资料与研究(第7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780.782.

[21]会务报告[J].励新,1920,1(1).

[22]胡适.新思潮的意义[J].新青年,1919,7(1).

[24]胡适.自由主义(1948年9月4日)[A].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先声[C].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65.

[25]袁刚等.“问题与主义”之争九十年回顾与思考[J].南方论丛,2009(2):27-39.

[26]李林.还“问题与主义”之争本来面目[J].二十一世纪,1993(1):10.

[27]陈独秀.实行民治的基础——“地方自治与同业联合两种小组织”[A].独秀文存[C].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251.

[28]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组织史资料(1921-1987)[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概述.2.

[29][35][日]石川祯浩.中国共产党成立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94.188.

[31]中国最早出版的《共产党宣言》1920年8月在上海由英文翻译出版。这个版本因为当时排版和校对疏忽,把书皮错印成《共党产宣言》。这是中国第一部专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专著。目前这一版本在中国只有四本,一本存在北京图书馆,一本在上海图书馆,一本在上海档案馆,一本在山东广饶县历史博物馆。参看余世诚.一本<共产党宣言>的传奇[J].瞭望,1987(1).

[32]王统照.民国十年日记(第一部)[C].潍坊:潍坊学院学报,2004(1):1.

[33]王统照.民国十年日记(第二部)[C].潍坊:潍坊学院学报,2005(1):7.

[34][38]张国焘.我的回忆(根据现代史料编刊社1989年版重印)[M].香港:东方出版社,1998:123.167

[36]宋介.两周中之山东[J].曙光,1921,2(3).

[37]王亚春.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建时期的几个问题掇拾[J].北京党史,2000(5):21.

作者李丹莹系山东省滨州市机关保险处业务科科长,历史学硕士;闫化川系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二处处长,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

责任编辑:刘 捷

猜你喜欢

乐平精英济南
迎春佳作
金融精英速成指南
乐平雪梨瓜
最小二乘法教学研究
最小二乘法教学研究
离开大红门
Paving Memory Lane
昂科威28T四驱精英型
精英云集
徒步·丈量济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