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省心”的孩子要多“费心”

2015-04-20孔沁刚

现代家长 2015年4期
关键词:李涛省心女士

孔沁刚

代人受过,痛不欲生

罗聪今年14岁,是一所重点中学的初二男生。在妈妈唐女士看来,罗聪从小就是一个让人省心的乖孩子,不调皮,不打架,学习成绩好,大考小考都名列班里前5名。但谁也没想到,这样一个优秀的孩子,因为一次误会居然屡次自残。

事情缘起于两个月前的一场“传字条风波”。罗聪的同桌李涛喜欢班里一名女生,写了一张表白的字条托罗聪转交。罗聪碍于面子,把字条悄悄塞给了那名女生。女生看罢,又羞又恼,马上交给了班主任。班主任把罗聪叫到办公室,不问青红皂白就是一顿猛批。因为字条上没有落款,那名女生和班主任都以为罗聪是表白者。罗聪以为老师在怪罪他为同学早恋牵线搭桥,自知理亏,低下头默默承受。当他意识到自己被误会,意欲辩白时,想到对李涛要讲义气,再说反正自己已经被批评了,老师的气也快消了,索性闭了嘴,自认倒霉。他没有想到这只是倒霉的开始,因为班主任正准备抓一个早恋的典型来警示全班同学。

第二天早自习,班主任气势汹汹地来到教室,让罗聪站起来,大声读一遍表白字条。罗聪无奈,小声地读了一遍。班主任命令他再大声读一遍,罗聪只好照办。在同学们的嘲笑声中,他羞得无地自容。班主任当众羞辱罗聪“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还上纲上线,说罗聪自己不想学习还骚扰别人,是坏孩子。最后,班主任威胁说:“学习好就可以早恋吗?回答是否定的。像罗聪这样的害群之马我们班不需要。我会报请教务处,让家长把罗聪领回家。”

听说自己要被开除,罗聪被吓哭了。旁边的李涛也被吓得大气不敢出,只顾偷眼看罗聪,用目光哀求他不要说出真相。

放学后,罗聪和李涛结伴回家。路上,李涛苦苦哀求,并许以贵重礼物,请罗聪将错就错,不要出卖他。罗聪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

当天晚上,唐女士隐隐听到罗聪的房间有呻吟声,进去一看,大吃一惊:罗聪表情痛苦地盯着自己的左手腕,他的左手腕已被小刀割开了几道口子,鲜血正往外冒,桌布已被染红了一片!唐女士慌忙制止儿子,叫来丈夫一起给儿子包扎,但无论他们怎么问,罗聪就是不肯说自己代人受过的事。唐女士和丈夫想当然地认为儿子自残是因为学习压力大,他们商量过几天带罗聪去朋友家做客,请当心理医生的朋友给疏导疏导。

第二天一早,班主任见罗聪手缠纱布来到学校,猜测他可能在家遭受了体罚,便心软了,想宽慰宽慰这名尖子生,于是让班长叫罗聪来办公室。听说班主任传唤,罗聪浑身打了个激灵,心想自己又要受辱。他磨磨蹭蹭朝班主任办公室走去。路过卫生间,他不由自主地走进去,见四下无人,用头在水管的金属开关上猛撞了几下。当他走出卫生间,已是满脸鲜血,吓得走廊上的同学四散奔逃。过来几个老师,问罗聪怎么了。罗聪面无表情地说:“没事,这样就舒服了。”说着,他用手擦了一把脸,甩了甩,好像他脸上流的不是血,而是汗水似的。他的镇定让师生们更加惊惧。

班主任闻讯赶来,连忙拨打唐女士的电话,请她火速赶到学校。

孩子省心,不可放心

在心理咨询室,唐女士问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这么省心的孩子,怎么突然变成这样?”

“孩子省心,未必没有问题,家长不可大意。”我解释道,“在集体中受到一些错怪、冤枉是很常见的事,孩子心里有委屈,哭泣、生气也都是正常的,但像罗聪这样屡次自残,在血流满面时仍情绪镇定,就属于比较严重的病态反应了。”

“为什么会这样?”唐女士流着泪问。

我告诉她,通常情况下,省心的孩子大多特别在乎外界评价,因而能够自觉按照父母和老师的要求控制自己的行为。父母要留意的是,这样的孩子因为有太多的自我压抑,个人的一些本能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有的甚至意识不到自己还有什么个人的需要。结果,一旦外界的评价不能如愿,如罗聪深层的挫折是自己在老师和同学眼里不再是好孩子,就很容易产生抑郁情绪,出现极端行为。“大量的心理学和行为学研究证明,性格外向、开朗,愿意与人交往的孩子较少出现心理问题和极端行为。罗聪的自残行为与其性格孤僻、敏感,有事好闷在心里有关。一个孩子过于内向而不愿意与人交流,往往跟从小成长的环境、父母教育的方式有密切关系。罗聪小时候有什么不快乐的经历吗?”

唐女士告诉我,她与罗聪的生父10年前离婚,她一个人带罗聪,直到前年才与现在的丈夫结婚。“现在的丈夫是个成熟、稳重的大学教授,对罗聪很好,从未与罗聪发生过冲突。”唐女士说,“不过,罗聪长期没有爸爸的陪伴,挺孤独的。他从小就特别懂事,如果我心情不好,他还会安慰我,甚至陪我一起哭。他舅舅常说,这孩子身上缺了点儿阳刚气。我没在意,我喜欢省心的孩子,他乖一些我就能少些麻烦,至少,他也安全些。”

我说:“罗聪之所以让你省心,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成长经历比较顺利,没有遇到过什么挫折,当他莫名其妙地代人受过时,他没有处理突发事件的经验,不知如何澄清真相,自我保护。这样的遭遇对生活一向平静的罗聪来说实在是太残忍了,他从一个省心的孩子、优等生一下子变成了早恋者、癞蛤蟆、害群之马,要独自承担被开除的压力,他可真不容易啊!”

唐女士问:“如果换成性格开朗的孩子会怎样?会出卖同桌吗?”

我说:“性格开朗的孩子或许不会向班主任澄清真相,为自己讨回公道,但会有一个良好的态度,向班主任妥协,避免事态扩大,或者向家长求助,尽快让风波过去。如果这些都做不到,起码不会那么脆弱,以自残宣泄内心的压力。”

“看来,对省心的孩子真的不能太放心啊!”唐女士感慨。

我告诉唐女士,对罗聪这样省心的孩子,平时要多关注,多与他进行深入的交流,不要批评过多。当他与同学发生矛盾时,要耐心听孩子陈述事情经过,与孩子一起分析是非对错,指出各自的不当之处,讨论双赢对策。当孩子受到别人伤害时,家长不可因为生气而责骂孩子“无用”“活该”,因为这样的责骂会使孩子以后再有委屈不敢告诉家长。

唐女士说:“他要是什么都肯告诉我,我一个电话就解决问题了!犯得着自残吗?”

我说:“罗聪是个孩子,没有生活经验,更没有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他以自残宣泄压力,除了经验不足以外,还另有原因。”

孩子自残,家长有责

唐女士对我的分析表示同感,她说:“我也觉得奇怪,为什么罗聪把自己弄得满脸是血,表情居然那么镇定?与此前心理脆弱的他相比,简直判若两人。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告诉唐女士,临床心理学对自残行为的心理诊断,通常称之为故意自伤综合征。所谓自残,顾名思义就是自己跟自己的身体过不去,有意识地以种种方式伤害自己的身体。心理学界权威认为,这种病症的起因与患者幼年的家庭环境有关。不少患者幼年生活在离异家庭里,或者小时候不是由双亲带大,或者被百般溺爱,后来却被严格管束,或者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超过了孩子实际承受能力,等等。这些不寻常的家庭环境极易使尚处于发育之中的孩子发生心理畸变,导致将来的自残行为。

“所以,于今之计,我劝您不要再追究孩子心理素质不高、班主任态度粗暴等细节,而应深入检讨,看看家庭环境是否为罗聪的成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我接着分析道,“自残,对罗聪来说是一种心理压力的宣泄,他觉得疼痛、流血让自己快慰。自残之后,他感觉自己得到了解脱,所以非常镇定。在外人看来,这是怪异而狰狞的,但对罗聪来说完全是另一回事,他用一种方式获得了心理上的平衡,不管这种方式是什么。这是孩子本能的应激反应,不必过于担心。如果他今后不频繁出现自残行为,不能诊断为严重的故意自伤综合征。”

唐女士问:“今后,我该怎样预防他自残呢?他需要吃药吗?”

我说:“对故意自伤综合征,一般认为药物是难以奏效的,应主要通过心理矫正,即心理医生或家长和患者沟通彼此的内心世界,建立相互间的信任,然后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疏导。同时还应避免他人对患儿的自残行为进行嘲笑、讥讽,以免造成其心理上的严重刺激。有自残行为的孩子,一旦度过了心理危险期,步入成人期后,一般不会再出现自残行为。”

最后,我向唐女士提出三条建议:

第一,调整对挫折的认知方式。孩子被冤枉肯定让家长感觉委屈、窝囊,但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孩子宁可被当众羞辱也不出卖朋友,是一种很厚道、很阳刚的男子汉行为。我说:“凡事要看到积极的一面。通过这件事,罗聪的心理素质会出现良性质变也未可知,所以不必为孩子受到伤害而耿耿于怀。”

第二,增强孩子的适应能力。班主任处理问题的方式有过激之嫌,可以与之沟通,低调地消除这场风波的影响。另一方面,要看到挫折的两面性,它一方面使人痛苦、忧伤、失望,另一方面也会给人以教益和磨炼,使孩子变得聪明、坚强、成熟起来。“您可以带罗聪常来我这里聊聊天,或陪他郊游、登山,在学校以外为他建立支持系统,让他认识到挫折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以促成这种良性质变。”我说。

第三,宣泄要适度、合理。在突发事件中,孩子启动心理防御机制是本能行为,但宣泄方式是可以选择的,如打球、跑步、唱歌等,都是良性的宣泄方式。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李涛省心女士
王惠君女士书画作品选登
作品赏析
全年目录
省心的洗衣篮
这幅世界名画真不让人“省心”
省心
Guy Laroche“女士腕表”演绎现代百样风情
“牛嫂”驭夫
喂猫女士
轻财足以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