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教育不能“去中国化”

2015-04-20陈彤

现代家长 2015年4期
关键词:国军家训道德

如今,许多家长心浮气躁,对家庭教育抱有很强的功利心态,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和学习成绩,而将主流文化、道德的教育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不少教育专家在媒体上竭力推荐国外的教育理念,对中国传统文化闭口不谈;商业教育机构为了谋取利益,更是花样百出地推出国外的教育概念,甚至用传统文化的“腐朽”来衬托舶来品的灵光。莫非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华文化对家庭教育毫无作用?莫非中国国情可以忽略不计?中国的家庭教育真的要“去中国化”吗?本期,我们邀请教育学教授、中国家训文化研究学者范国军先生,与家长朋友们一起座谈这个话题。

何必妄自菲薄

祝丽英(4岁男孩的妈妈):我家经济不富裕,可是看周围的人都送孩子上早教班,我也坐不住了。我一打听,又蒙了,现在的培训机构怎么都像是外国人开办的?什么意大利蒙特梭利教育法、挪威大视野教育法……五花八门,每家都说自己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教育法。我心里嘀咕,不就是给娃娃启蒙吗?怎么搞得这么复杂?再说,用外国的方法教中国的孩子,能行吗?比如,外国人不怎么讲孝道,但在中国可不行啊,不孝顺父母的孩子,谁也看不起。

康敏(15岁女孩的妈妈):这有什么奇怪的?改革开放嘛,就是要引进国外的先进经验,多引进一些也没什么,百花齐放嘛。我倒是想用老祖宗的方法教育孩子,但是这种方法在哪里呢?在《三字经》《弟子规》里吗?太幼稚了吧!中国教育落后是事实,落后的教育怎么会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呢?

主持人:一个国家长期封闭,往往会坐井观天,夜郎自大,而一旦开放,又往往走向另一个极端,产生民族虚无、民族自卑的思想,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这是许多中国人的心态。请范教授为我们抖抖家底,看老祖宗在家庭教育方面都给我们留下了些什么宝贝。

范国军(教育学教授、中国家训文化研究学者):我国关于家庭教育的古代文献,数量上可以用“浩如烟海”来形容,质量则可以用“博大精深”来评价。我国不仅有着数千年来延续、积淀而成的重视家教的优秀传统,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家庭教育资料。浩瀚而又绚烂多彩的古代文化丛林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家训。这些家训不仅凝结了我国历代家庭教育的经验,也是我国历代家长智慧的结晶和教子方法的荟萃。可以说,中国是家庭教育文化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我们应该骄傲,何必妄自菲薄?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现,家庭除了生产、生活职能以外,还是文化、道德的载体,承载着传递传统文化、道德的历史责任。我们的传统文化、道德延续到今天有几千年了,家庭功不可没。在古代,学校教育不发达,绝大多数人没有机会入学读书,家庭教育成为保存、传递传统文化、道德的重要渠道。如今,学校教育已经相当发达,自然是传递主流文化、道德的重要渠道,但不可否认,家庭仍旧以它独特的优势,担负着传递主流文化、道德的社会责任。

纵观人类文化发展史,当古埃及文化、古巴比伦文化和古希腊文化,这些曾放射过耀眼光芒的古老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相继衰落或消失之后,唯有我们中华文化以其源远流长的传统历经五千年从未中断地延续下来。这种不曾中断的文化传统,有着传统形成的文化凝聚力。这就是中华文化得以延续的主要原因。

康敏:文化、道德和孩子的学习成绩有关吗?

范国军:您认为孩子的学习动力、责任感、人际关系以及家庭气氛与学习成绩有关吗?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的主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教育就是家风的熏陶。未成年人长期生活在其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会不知不觉地朝着家长所期望的方向发展。至于孩子的学习成绩,是水到渠成的事,家长不必太着急。

传统过时了吗

冉晓娅(9岁女孩的妈妈):我尊重传统,但时代毕竟不同了,一些传统道德、理念是否有过时之嫌?比如,古人讲究谦虚、礼让,在如今残酷竞争的现实生活中是否还有必要推崇?

郭秀春(14岁男孩的妈妈):我倒是认为,传统文化、道德是治疗当下时代病的一剂良药。在经济浪潮中,人们变得浮躁、功利、短视,教育孩子只看学习成绩,说明价值观出了问题。传统文化、道德或许能帮助家长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的成长,给自己,也给孩子树立基本道德规范。

范国军:基本道德规范,是支撑一个社会发展的基本道德力量。重视基本道德规范和基本道德秩序,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传统。回顾中华民族基本道德规范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可一目了然地看到:中华民族基本道德规范体系,是一个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其中,仁、义、礼、智、信、忠、孝、诚、廉、耻等核心道德,都是在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过程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所以具有一以贯之的高度恒定性,成为中国人血液中流淌的文化基因、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这种独特的价值体系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它使得中国成为中国、中国人成为中国人,可以说是当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的共同价值观。

有生命力的价值体系,必然能适应各种时代,并不断丰富发展。事实上,中华民族的基本道德规范体系一直在变换形式,证明它有强大的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被海外华人称为“习六条”,受到广泛的关注与认同。有学者将之总结为“仁、民、信、义、和、同”的“新六德”,希望成为21世纪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价值观。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学校中华美德教育实验研究”,从1994年至今,已经在9个省市的千余所学校、百万余名学生中,连续滚动研究、实验了20年。该研究项目选定10个德育项目: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勤、宽,体现了对传统美德的现代转化。

我认为,现在家庭教育必须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道德的价值,根据孩子人格形成的规律,小学阶段注重孝、礼、勤、诚、耻的品德习惯养成,中学阶段注重忠、信、义、宽、廉的道德理性与公民道德的培养。“十德”的修炼,必为孩子成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进而接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

家训异彩纷呈

钟建军(7岁男孩的爸爸):请问范教授,您所推崇的传统文化、道德,在哪些古籍中可以读到?针对家庭教育的著作都有哪些?

范国军:我建议家长朋友们多读古代家训。家训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极具特色的部分。基本上是指长辈对子孙、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有关治家理财、修身处世等的教诲训示,此外,也有一些是夫妻间的嘱告、兄弟姊妹间的诫勉、劝喻,以及后辈贤达者对长辈的建议与要求。

主持人:范教授不妨简单介绍一下古代家训的发展历史。

范国军:好的。家训文化在我国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从传统家训流传下来的文献资料来看,中国家训文化发展的大致脉络为:萌芽于五帝时代,产生于西周,形成于两汉,成熟于隋唐,繁荣于宋元,明清达到鼎盛。而到了清末,传统家训发生了整体衰落和局部开新的变化。中国最早的家训是周初王室的家训。直到先秦时期,家训总体上只是家长对子女就某一问题的训示或家教实践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诲,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系统而完整的居家之“训”。到了两汉三国时期,提出了家训、家学、家戒、家声等基本概念,内容上显现出儒家思想影响加深和封建礼教强化的趋势,并广泛采用了家约、家书、家信等新的家训形式。到了明清时期,家训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形式丰富多彩,包括箴言、歌诀、训辞、铭文、格言、警句等。

钟建军:最著名的家训是哪一本?

范国军:标志着传统家训成熟化的代表作,当推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唐太宗李世民的《帝范》,则可以视作帝王家训中第一部系统、全面地教诲皇族子弟立身治世、为君之道、理国平天下的著作,对后代的帝王家训具有重大影响。

冉晓娅:古代家训都讲了哪些内容?

范国军:中国历代家训内容涉及人生的各个方面,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诸多方面。诸如:以立德为本,注重光明高尚的道德人格;树立远大的志向,提倡刻苦的学习精神;以读书做人为要,注重读书做人的一致性;培养清廉宽厚、尊老爱幼的待人态度;训练勤勉俭朴的持家作风;重视积极正确的教子形式、方法及所应达到的精神境界;关心社会现实的入世精神;追求人际关系之和睦,寻求心灵的平和;讲求诚实、谨慎的交友接物和为人处世之道等。与此同时,中国历代家训中还提出了许多家教中应当注意并值得引以为鉴的东西,诸如教子不得过于溺爱、偏爱、纵容骄惰;不得要求过严,而要一视同仁;不得重才轻德,而要重视德才兼备;不得言而无信,必须以身作则等,均系古人指示给我们的家教原则。

主持人:前年出国旅游,感觉西餐浪漫典雅、味道新颖,很喜欢,但连着吃几顿就受不了了,看到叉子就反胃。回国吃中餐,大喜,吃什么都舒服,再也不想西餐了。希望家长朋友们读古代家训时,也有这样的感觉。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国军家训道德
漫谈古人家训立门风
女性再独立,也不能让老公在家里没了价值感
跟踪导练(五)(2)
传统家训滋养新时代儿童成长
道德
殷周时期“中”观念的生成演变
中国海军抵巴基斯坦参加多国军演
家训伴我成长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马英九:“国军”使我成真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