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企形象的嬗变与重塑
2015-04-20池洪建
油企形象的嬗变与重塑
重塑石油公司形象,不是一朝一夕搞点活动、开几次会议、传达一下文件精神等等就能立竿见影的事儿。
池洪建专栏
池洪建,在油气领域从业30余年,曾任上市公司中油龙昌(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秘书、董事、副总经理职务,现供职于中国石油管道公司,主编出版有《血脉贯神州》等专著4部,多篇论文及文学作品获省部级奖。
我国的石油工业是共和国的经济脊梁,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走过了一条辉煌之路。曾经的一首《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歌曲唱红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而经久不衰。头戴铝盔,穿着道道服和翻毛皮鞋走天涯的石油人形象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大庆精神被顶礼膜拜。
半个多世纪过去的当下,国有石油公司依然稳坐中国企业利润第一的宝座而傲视群雄,但形象并不尽如人意。一项调查表明,公众对中国石油整体品牌形象评价毁誉参半。相当比例受访者认为中国石油企业形象尚未形成独特优势,调查排在前五位的褒义和贬义热词分别是:专业、奉献、爱国、实力派、国际化,垄断、腐败、高油价、暴利、高收入。
国有石油企业形象为什么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早期的石油工人,几乎是清一色的解放军和各地军民的融合体。在当时的背景下,石油企业隶属国家机关,是政府的职能机构。资源是国家的,人也是国家的,是“无产阶层”,以为国家奉献为荣。此时的石油企业在文化方面的主要特点表现为多种文化的融合。它主要融合了军队文化、政治文化、混合地区文化、独特的会战文化、榜样文化、英雄主义文化、开拓进取文化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大庆、铁人精神的延生,影响了几代人,具有政治、社会主题的鲜明色彩。这时期国有石油公司在树立形象方面的行动也是相对滞后的。早期的石油企业更具有保密性、稀缺性,没有竞争对手,企业的文化宣传注重的是思想阵地,组织机构的政治化 、行政化特征过于明显。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国有石油企业的角色由“高大上”变成普通的公司,要与民及地方利益集团在市场竞争中进行利益角逐。
角色的转变必然导致形象发生变化。国有石油公司与普通的石油公司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的确有异。油气资源涉及国家能源经济安全,国家必须进行适当掌控。但要改革,解决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做到抓大放小,这个尺度很难做到精准——控制多了是垄断,过度放开又担心如决堤的洪流。
在这个过程中,国有石油公司逐步意识到给投资者、消费者和社会各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逐步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和文化管理过渡。石油企业花了相当大的财力和物力来打造企业的形象,但企业的形象认可度在社会上远远不如以前。
造成这种现象最主要原因在自身。青岛38元一只天价虾,毁掉了花几亿元打造的山东好客形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俗话说,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诸如石油产品的质量、环境污染、安全事故、个别领导干部的腐败及与地方及个体企业的利益博弈等问题,给国有石油公司华丽的外衣蒙上了灰尘。
重塑石油公司形象,不是一朝一夕搞点活动、开几次会议、传达一下文件精神就能立竿见影的事儿。在当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加强沟通渠道,建立及时、透明的信息沟通机制必不可少。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的同时,要注重品牌经营,做好生态文明建设,抓好反腐倡廉,公平公开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强化与媒体的传播沟通应急机制,使社会各界了解、理解自己,最后达到支持自己的目的。
责任编辑:石杏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