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5-04-20周华君
周华君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适应于时代发展和培养新一代的需要,这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也是课堂教育的首要任务。小学科学担负着启蒙的任务,通过启蒙教育,能够使学生初步认识周围自然界中常见的事物和联系,启迪学生的智慧,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为进一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好基础,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科学进步的需要,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以下是我课堂教学的点滴体会。
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独立思维品质
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只要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的假设和解释、得出的结论、想出的方法、做出的东西,不是听别人说的、从书本看的、向别人学的、照别人做的,而是他经过独立思考得出的,并有一定的新颖性,就应看作是创新。因为从他的生活范围来说,这些问题、思想、方法、东西是新颖的,从未有过的;无论这些问题、思想、方法、东西是否在世界上早已有过,多么简单平凡、幼稚可笑,甚至荒谬,都应看作是创新,都应得到尊重和鼓励。因为用发展的眼光看,这样的学生将来很可能会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当然,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对小学生来讲,有一个培养、训练的过程。
二、创设有利于创新思维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要给学生表达的机会,不要把个人意见强加学生,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唤起学生创新的兴趣,要给每个学生评价的权力,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坚持“无错原则”。落后学生的发言以表扬和纠正为主,不要时常批评。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发言时,不一定一次就能回答上来,教师要有耐心,可以降低问题的难度,让他们想一想,给他们答对的机会或让成绩好的同学进行帮助,消除他们的自卑感。教师要禁止用“傻、笨、差”等挫伤学生自尊心的语言。多用信任,鼓励的语言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在班级中创设同学平等互助的氛围,使他的潜能得到发挥,让他们学会思考,尝试创新。再说,平时成绩较差的同学,成绩虽然不好,可有的却在动手能力或思考问题的方法等方面有着独到之处。
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时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共同参与观察探究活动,在交往中提倡相互尊重、信任、理解、支持、合作、帮助,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要多运用鼓励性评价。在科学课上,在对事物的观察过程中,有的事情可能教师自己都没有想到,或是自己也从未看到过,从这种角度来说,教师也是一个初学者,与学生是完全一样的。再说,在科学世界中,无处不有奥妙,没有一个人敢说什么都懂,什么都会。所以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是学生的朋友。
三、引导发散思维,训练创新思维的能力
小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训练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科学实验教学中,要创设种种问题情景,激发小学生思维的火花,让他们大胆、主动地去设想、质疑。小学科学内容为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作为小学科学老师应该在深钻教材的过程中,更好地挖掘教材中的各种因素,培养小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让小学生有更多畅所欲言的机会。小学生的畅所欲言,正是小学生创新思维的结果。小学生创新能力的锻炼是智力发展的高级阶段,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又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也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从小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创造创新能力,是科学教学追求的目标。
四、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
新课程标准对科学课的教学目标做出新规定:首先要广泛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其次是要为培养具有科学创新和科技创新意识的一流人才打好基础。要实现教学目标应当以多样性的实验材料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突破传统思维。对于科学课实验中学生出其不意的想法和思路,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鼓励,使其发挥创造想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渗透到课内和课外,在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教师要具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在教学实践中还要继续不断地摸索,学习更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方法,培养出新世纪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使他们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