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不再陌生
2015-04-20胡黎明
胡黎明
一位学者说过,提高教学吸引力,关键是创设知识与情感结合的美妙境界。这种“境界”就是教学情境。本人在地理教学中进行了“情境创设”的尝试,用形象具体的场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自主体验探究,充分体现了地理教学促进学生品德与社会发展的有效性。
一、创生活情境,促学生积极参与
在地理教学中,要着力与儿童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唤起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热情,让地理在儿童和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智力和情感的桥梁,让我们的孩子尽情感受生活的乐趣,世界的精彩。
如本人在执教《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时,课前特意上校少先队大队部精心挑选了几张有我们学生参加的社区活动照片。在课堂上,我向孩子们展示了那些照片。照片在屏幕上一出现,孩子们就乐了:“看,那不是我们班的XXX吗?”“那张照片上还有我呢。”“他们在干什么呢?”……我请上其中一张照片的小主人,让他讲讲参加社区“认养一棵树”活动的事。他说得可带劲啦!逗得其他照片的小主人个个跃跃欲试。一时间,孩子们的话匣子打开了,社区生活的大门也向我们的孩子打开了……
我为孩子们带来的礼物来自他们的生活,这调动了他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孩子们天天生活在社区,可是真正提及“社区”,他们还是比较陌生。很多孩子曾经参加过社区的一些活动,可是他们分不清哪些活动是社区组织的。通过再现学生的真实生活,兴味盎然间自然地把他们带入了社区,带入了社区的活动中。
“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这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只有“让学生的学习真正面对学生的真实生活,真正学会解决各种现实问题”,进行生活化的教育,通过儿童的社会生活来引导儿童学习生活地理、社会地理,携“情”入“理”,正确认识小学 “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地理知识的德育意义,才能带来精彩的品德课堂。
二、创活动情境,引学生主动体验
鲁法教授曾说过:“品德学习过程是儿童参与、调查、实验、探索、讨论、服务、辨别、表现等多种方式去感受、体验、领悟与表达的过程。”很显然,我们要采用儿童乐于接受的活动方式,努力把教学的过程变成学生们“学的过程”,要重视让儿童自己从书本和自身实践中去体验和感悟自然的神奇、资源的珍贵等,以达到一种“润物无声”的效果。
如教学《家乡特产知多少》时,我给学生们出示了一道连线题,内容有“福建武夷山——铁观音茶;浙江金华——火腿;新疆吐鲁番——葡萄”等等。完成连线后,我就和他们玩“拍手对唱”(师:福建武夷山盛产什么茶?生:福建武夷山盛产铁观音茶,铁观音茶)后,我问道:“你们也能像这样夸夸我们开化的特产吗?”孩子们听了,立马拿出课前搜集的家乡特产资料,纷纷举起小手。随后,让我们的孩子找上好朋友,开心地玩起了“拍手”游戏:钱江源头——是开化;特产多多——数开化;开化龙顶——顶呱呱;底本密桔——真不差;马金豆腐——称天下……
三、创问题情境,启学生自主探究
著名教育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丰富多彩的地理教学内容之间缺乏很强的知识逻辑关系,在我们孩子的脑中有着无数个问号,我们要“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促思,以诱促学“,而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在教学中有效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思考、探究中感受体悟,这远比我们把单纯的知识告诉他们更印象深刻,充满活力。
本人在教学《世界真奇妙》一课时,我将课堂搬进了学校的电脑房,这样引导学生开始探究活动的:首先向学生展示了一组异国风光图片,在他们惊讶陶醉之余,提出问题(今天,我们来到了地球村,你们每一个人都有一次旅行的机会,你会首选哪一个国家看看呢?为什么?)接着,发给学生探究表格——“世界真奇妙”之旅,内容有旅行地(国家 );所在地(国家 );旅行地特色介绍等等。在音乐声中,在电脑桌前,孩子们或个人,或小组,开始了愉快而神奇的世界之旅。
学生在寻找、观察、搜集的过程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发现了许多问题,感悟到了许多情感内涵,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也得到了增强。更重要的是,他们会发现生活是如此多姿多彩,世界是如此的绚丽缤纷,进一步激发了他们探索世界奥妙的兴趣,拉近了他们与世界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