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细节点亮文章
2015-04-20陆健丰
陆健丰
当前在学生的作文中普遍出现如此的怪现象:语言优美,但仔细瞧瞧,却无实质性内容,这就使得人物的形象不够突出,内容不够具体生动。因而学会细节描写,写好细节,对于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生动性,丰富人物形象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细节呢?细节就是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包括人物一个细微的动作、一句简短的话语、一个细致的表情等。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某个细小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形象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为文章主旨的揭示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服务。可单单理清楚了细节的相关概念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我们要学会怎样进行细节描写。为此,笔者在多次尝试的基础上作了归纳总结,希望能对我们学生的作文有所帮助。
一、使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恰当的修饰
这是一个真实的例子。有同学在《那一次,我真的错了》一文中有这样一句:我刚踏进教室,教室里立刻静下来,大家都看着我,好像不认识我似的。这样的句子比较笼统,不能有效地讲清楚做错事后大家对“我”的态度。于是,我在边批上建议学生添加适当的修饰语,使语言更具表现力。在我建议下,这位学生将这句话修改如下:我刚踏进教室,闹哄哄的教室立刻变得鸦雀无声,几十道带着问号的目光像探照灯一样照射着我,好像不认识我似的。改句除了加上一系列的修饰语以外,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家看“我”目光的异样,进而为“我”对错误的认识埋下伏笔。其实,不光是学生的作文,我们的作家在写作完成后,也会通过修改,使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润色文章。如朱自清在《背影》一文的原稿中这样形容他的父亲:我看见他戴着小帽,穿着马褂,棉袍,走到铁道边,探身下去。经过反复修改,发表时则改成了: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改句连用三个“布”这一面料修饰衣服,就很好地表现了当时他家道中落的颓境;而用“蹒跚”则更好地写出了父亲因生病而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二、巧妙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一大功能就是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可我们的学生却对这种修辞手法往往无动于衷。如七年级的一位同学在他的小练笔中这样形容他们班对于作文的喜爱:我们初一8班的孩子们疯狂地迷恋上了作文,他们说那种感觉难以形容。看到这样的文字,作为语文老师的我在欣喜之余,也为他语言的笼统而着急。于是,我特地在句中的“难以形容”一词上划了浪线并且写道:你能将这种难以形容的感觉用合适的修辞手法呈现出来吗?二天本子交上来的时候,我不得不赞叹孩子的创造力了。只见他在我的批注下方认真地将原句修改为:我们初一8班的孩子们疯狂地迷恋上了作文,他们说那种感觉就像孔雀迷恋自己的羽毛,飞蛾迷恋灼热的火焰,水仙迷恋清澈的倒影。连着使用三组比喻一下子将他们班同学对于作文的那股痴迷劲儿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出来。
三、细化动作、延长过程
所谓细化动作、延长过程就是将动作细细分解,用一个慢镜头将发生在瞬间的动作延长,把每一个细微变化展现给读者的写作方法。为了便于学生理解,笔者出示了事先采集的一个片段:傍晚,我打着伞走在路上,突然一位同学跑来说:“咱俩挤挤吧!”接着,我又将修改后的语段呈现给同学们: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我一个人打着伞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从身后蹿上来一位同学,一下子用手搭住我的肩膀说:“雨真大,咱俩挤挤吧!”我意图是将那位同学借伞的动作细细分解,用一个慢镜头将借伞的瞬间延长,把每一个细微变化展现给学生,进而传达出借伞者的诚恳、诙谐情态。这样源自于学生作文中的素材,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写作兴趣,课堂的气氛也瞬间被调动了起来。于是,我又拿出这样一句话:“考试失败了,我心里很不是滋味”,让同学们尝试用这种方法去写。不一会儿,就有同学写出了这样一段优美的话:我的脑袋“嗡”的一声,眼前一黑,四肢发软,冷汗直冒,走出考场后,脸部肌肉还在不断地抽搐。经过修改后的句子,通过细节描写,把“我”考试失败后的心里不是滋味的情状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源自于学生生活的素材,看似平淡,可一经过慢镜头式的分解后,就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水,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从习作的讲评中汲取营养、掌握方法,抓住生活中有助于文章中心内容的细节,那么学生写作的自信心就会进一步增强,写作对他们来说不再是一件难事,真心期待我们学生的写作水准会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