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做法
2015-04-20张筱燕
张筱燕
一、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电脑已进入千家万户,孩子们玩电脑上网已成为一个新时尚。有些学生放学回家把自己关进房子里,沉迷于电脑,完全封闭自己,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社会上的游戏机室比较密集,成了少年儿童出入最多的场所。由于孩子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差,缺乏警惕性,往往成了不法分子作案的帮凶或成为坏人勒索的对象。
2.家庭方面的影响
家庭对孩子的性格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往往脱离实际的期望,使孩子感到压力过大,害怕失败,缺乏自信心。独生子女被过分溺爱、娇宠,学生自理能力差、依赖思想重、缺乏进取心。家长对孩子放任或专制,前者往往使学生自由散漫、上进心不强,而后者使孩子形成胆怯、退缩等不良性格。更重要的是一些家庭不和谐、有缺陷、缺少温暖,这样的家庭更不利于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
3.学校方面的影响
现如今很多学校在教学上只是偏重智力因素,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平时重视抓思想教育工作,而忽视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忽略差生、偏爱优生,各项竞赛活动只是让优生参与。课堂上老师的眼睛只是盯在优生身上,部分差生根本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及锻炼的机会,使他们产生了自卑心理。
不良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一种相互的关系,学生对老师的态度和反应对教学效果也会形成一定的影响。学生对老师的态度中情感比例较重。他们往往对喜欢的老师报以积极和合作的态度,容易接受教育。反之,对不喜欢的老师则报以消极和不合作的态度,对于老师批评产生不满反感和对抗心理,抗拒该老师所教的学科。学生容易形成一种反叛的心理。
片面追求升学率及考试成绩,造成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学习压力大,造成身心疲倦,体质下降,害怕考试不合格,造成恐惧、厌学等情绪。长期的压力与负担,使学生产生了一些心理上的不适应,容易导致学生的心理不健康。
二、促进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几点做法
1.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培育
健康的心理来自健康的心理环境。作为教师,要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尊重、团结和谐的班级氛围。
(1)全面关心、尊重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信自尊
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自尊心,坚持正面教育,切勿在学生面前大声责骂,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否则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及对抗心理,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要改变这些孩子的内向性格,关键是要培养他们的自信自尊。教师应创造机会让他们充分表现自己的才干,努力发掘优点,多表扬,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从而克服自卑感,敢于表现自己,增强自信心。
(2)帮助克服依赖心理,培养自主、自律精神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心理依赖程度越高,其承受力就越低。怎样帮助学生克服依赖心理、提高心理承受力呢?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班内实行岗位责任,让学生在职责范围内大胆开展工作,每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让他们在工作中形成独立、自主、自律的精神,在独立完成工作中克服依赖心理。
(3)帮助自我情绪和情感控制能力提高
由于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当有些强烈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的情绪就会失去控制,心理的弱点会越来越明显,如:自私、骄横、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的能力差。往往表现在语言、神态、行为等表现异常,做出不理智的行为。教育时要根据班级的实际,加强心理教育,发现学生有心理障碍要及时进行疏导,教育他们学会自己调节情绪。
2.在课外活动中加强心理教育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要让学生多参加各种形式的活动交往,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优长。由于有些学生思想上比较封闭,不大愿意与人相处,而有些学生自卑感强,对做任何事情都信心不足。上述倾向都容易使学生在交往中产生心理障碍,因此,可以结合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展示优点及长处,增强自信心,同时正确引导他们善于发现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
3.家庭、社会积极参与心理教育
家长是青少年成长过程的启蒙教师,家长平时要多关心他们的思想动向,不要盲目认为孩子年纪小,不会有什么心理问题。只要食、住、玩能满足需要便可以了。现在的少年儿童思想比较早熟。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因此作为家长要经常进行了解,要与子女平等相处,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使他们勇于向长辈倾诉。从孩子的行为、表现、情绪反应来分析其心态及其变化的特点,对症下药,使他们得到正确的心理教育。
总之,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小开始。教育好他们是社会、家庭的责任,让大家携起手来,为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