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奖励机制,激发学习动机
2015-04-20黄晓瑜
黄晓瑜
近年来,随着“赏识教育”“情感教育”“爱心教育”的推广普及,学校、家庭、社会对我们的孩子一片溢美之词,确实做得好,必须要表扬,做得不够好甚至不对,也要尽量从中“发掘”闪光点,进行表扬鼓励。我们的学生就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对表扬鼓励慢慢由兴奋到习惯最后变得麻木,对偶尔出现的批评表现得十分抵触。无论哪个年段,我们都可以看到,孩子拿到老师精心准备的奖品,固然很开心,但很少有孩子真正是为了这个学习目标去努力的。同样,一旦有孩子犯错误被叫来谈话,孩子的第一反应永远是推卸责任,或者嘟着嘴巴一脸不服气,内敛一点的孩子虚心接受,屡教不改,让老师很是头疼。
那么,产生这些问题的背后原因到底是什么?
首先,在重奖轻罚的大时代教育背景下,达到老师预设的标准,奖励一支笔一块橡皮的措施已经屡见不鲜,试想,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就是这么做的,到小学六年级,一成不变的奖励方式,孩子能不厌倦吗?相对而言,低年级的孩子还觉得比较稀奇,到了中高年段,个别孩子少拿一两次奖品完全无所谓,这在我们班真实发生过。
第二,老师们辛辛苦苦教学,精挑细选各种新奇奖品,可是年复一年奖励下来,发现,领奖品的总是那么几个优秀同学,由于经常被奖励,他们对这些小奖品渐渐就不稀罕,而表现不太好的那几个几乎永远没有机会领奖品,经常得不到,所以就不奢望,所以这个奖励机制对他们形同虚设,相对比较有用的是部分中等的学生,他们通过努力,或许就有希望得到梦寐以求的奖品,因此会倍加珍惜。
第三,如今的年轻父母接受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包括“赏识教育”,不能体罚等,因此,每每和家长交流,总有这样的意思传达给我:“我们的孩子喜欢听表扬,一听到批评就生气,老师你要多鼓励他。”孩子在家里在学校听的都是表扬赞美的话,他不知道自己现在正处在怎样的位置,也不知道自己还存在需要矫正的行为,非常容易迷失自我,听到表扬就心浮气躁,对待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却很弱。
针对这样的现状,我认为,如何在这个大环境下更好的运用奖励措施,更好的教育我们的孩子,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是一门艺术。
第一,奖励不能过于频繁,要有针对性。不要泛泛而“奖”,所谓泛滥,泛则滥。在教育教学中,老师对学生行为动机的肯定,最能让学生产生自豪感,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这样的肯定,并不一定要用什么物质性的奖品,并不一定要上升到榜样的力量,仅仅是对自身行为的肯定,写字有进步啦,发言积极啦,保持衣服整洁啦,随时随地给予口头表扬,竖个大拇指,都会产生很好的效果。老师们习惯用的,比较正式的奖励,最多两周一次,或者降低到一个月一次,少而精,孩子们会倍加珍惜。无论是肯定还是奖励,老师都要有明确的针对性,要让孩子知道自己为什么被表扬,这样才能巩固表扬效果,也要让其他孩子知道他为什么被表扬,这是一种正能量的积极引导。相信在肯定和奖励的双重保障下,孩子们的向上的愿望会日趋明显。
第二,表扬要将即时性和延迟性相结合。所谓即时性,就是孩子表现出了值得表扬的一面,要马上给予表扬,使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化”。反之,错失了表扬时机,效果要差很多。这种即时性表扬,在我们小学阶段,一般表现为口头表扬或者奖励贴纸等方式。而所谓延迟性表扬,是借鉴了心理学上的延迟满足这个概念,是指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先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忍耐”。那么这种能力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有什么重要性呢?一个自我延迟满足能力高的人,会具有较强的自控力、毅力、耐挫力,能够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
第三,重视精神奖励,高于重视物质奖励。教育中奖励的运用应当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并始终不渝地坚持公正的原则。对学生成长最具价值的奖励应当能够唤醒他们内在自我完善的力量,依稀记得这样一句话,频繁的物质的奖励会使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转变为外在动机。
日常教学中,最常见的一招就是许诺:“考得好送你某玩具”。最初听到这消息孩子们确实很兴奋,也确实为之努力了,成绩也确实提高了。但在几次“成功”之后孩子们常会这么问:“下次考好了有什么奖品?”奖品固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但它们又可能使人只对奖品感兴趣,而对被奖行为本身失去了兴趣。而靠物质、许愿等诱发、启动的学习动机,往往要以不断“升级换代”的新许愿、新物质加以维护。
相对于物质奖励,精神奖励也属于外在动机,但是提升了层次,我们的孩子现在生活条件都不错,物质的需要被满足后,精神需要就显得尤为重要,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也告诉我们,物质奖励仅仅局限在第一第二两个层次中,即生理需要和安全上的需要,而满足了物资后,人们的需求会提升一个层次,即到达情感和归属的需要,这时,如果老师对孩子的奖励是一个拥抱、借他看一本老师珍藏的书等,更能激发他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上进心,更进一步说,会促使孩子感到被尊重,进而易转化为内在动机。
综上所述,奖励是现代教育手段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老师能智慧而巧妙地运用这一方法,对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有这个不可忽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