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亦见“大义”
2015-04-20陈媛捷
陈媛捷
【内容摘要】在小说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习惯性将教学重点定位为分析课文,具体是:析人物、析情节和析环境。而所谓的“分析”,多是建立在学生对小说初步理解的基础之上,而进行“填鸭式”的讲解,扼制了学生挖掘文本深层内涵的思维空间。本节示范课教师一改常规小说教学思路,围绕微型小说的特征,让学生在“微言”中亦见“大义”,别具匠心。
【关键词】微型小说 “微言” “大义”
托尔斯泰认为:“小小说是训练作家最好的学校。”小小说即是微型小说,呈现出短小精悍,寓意深刻的特点。小说作为一种常见的文体,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要将一篇小说讲解得透彻、耐人寻味也并非易事。
在我看来,小说教学得以实现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解读小说文本,与文本(包含作者)展开对话;二是将小说文本解读的内容转化为教学实践,与学生展开对话,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如果第一个方面的要求达不到的话,直接进行第二个方面,在课堂上与学生展开的对话也就是疏离文本的伪对话,追求热闹的伪活动。所以,小说教学的精彩度,取决于教师对小说文本解读的深刻度和广阔度。
此次听完一位老师关于《窗》的示范课,更让我觉得对于小说的文本解读和深度领悟是极其重要的。这位老师围绕微型小说所体现的“微言大义”进行系统阐述,让学生明晰小说在“微言”中亦见“大义”。
在课堂的导入部分,老师以对话交流的轻松的方式,带领大家进入对小说和微型小说这一文体的讨论中。进而引导学生总结:你是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微型小说。学生便自然围绕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和情节来展开论述。此环节,教师以这样一步一步的方式,顺理成章引导学生梳理情节,了解两个主人公的关系是密切的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是否读懂了文章,并围绕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1.最让我震撼的或者最震惊的是什么?
2.最让我值得反复揣摩的是什么?
3.最让我感到困惑的是什么?
学生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明确问题,集体思考讨论。此环节意在让学生自由说,主动说,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研读感悟。
在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各自找出相关语句,并说明理由。由于学生的想法很多,所以教师为了控制课堂,不至于课堂失控,便从学生的回答中选取最有价值的语句或段落。如最令自己震撼的是“最后看到的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最令自己震惊的是“不靠窗的病人见死不救”,最值得揣摩的是文章的最后一段,最感到疑惑的是文章为什么用“窗”为标题而不用“一堵墙”为标题呢?教师便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语句,揣摩其中的深意,并讨论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在讨论过后,教师跟着学生的思维,安排学生的活动,让学生不断领会微型小说体现的“微言大义”的特征。整个课堂是生成的,如学生对于标题为什么是“窗”而不是“一堵墙”展开讨论。有学生说,窗是文章的线索,构成了整个事情的经过和结果。也有学生说,因为作者希望大家感受美好的心灵,打开心灵之窗。还有学生说,窗有打开的可能,而一堵墙则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没有生机。此环节使学生解决了令自己疑惑的问题,同时教师尊重每个学生的阅读体验,同时也注意了正确价值观的引领。
此外,课堂上,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围绕“不靠窗病人对着天花板却见死不救”前后,他对着天花板会想些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自由想象。之前会想着“我为什么不靠窗”,之后想着“我要找他们赶紧给我调床位”。前后的态度无不在表现这个不靠窗病人的冷酷无情。教师也始终强调,要从文学作品中找到情绪情感,在简短的文字中,体会其中的深意,进一步明晰“微言大义”的特征。
纵观这堂课,讲者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感性的课堂。整节课是“碎片式”,体现出自由的感觉,成为了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教师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所要求的“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对于小说教学,讲者一改大部分教师习惯性将教学重点定位为分析课文,以“析人物、析情节和析环境”作为教学过程,而是围绕微型小说的特征,充分挖掘学生对文本深层内涵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微言”中亦见“大义”,别具匠心。
对于青年教师而言,自身应加强文本解读的深刻度和广阔度。同时,需引导学生注重文体特征,深入挖掘文本内容,激发思维的火花,在文学的世界里自由驰骋。这节示范课值得我们青年教师认真学习,深刻感悟。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城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