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数学课堂中的概念教学方法
2015-04-20张明亮
张明亮
【内容摘要】概念是数学课程中的基础知识,如何更好地进行概念的有效教学受到很多教师的关注。高中数学课程中的概念繁多、类型多样。如何让大家对大量的概念有良好的理解与掌握,对相近的或者是相关联的概念有良好的辨析,需要教师选择更为得当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中数学 概念 教学方法
概念知识是高中数学课程学习中重要基础部分,概念的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认知,要让学生能够真正明白概念深层次的含义。想要实现这些教学目标,不仅需要教师对于概念有良好的把握,也需要在教学方法上有合理的选择与设计,这样才能够让数学课程中的概念教学收获更好的成效。
一、高中数学概念的特点剖析
鉴于高中数学课程中概念的多样与复杂,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很有必要首先引导大家对于这部分知识展开有效梳理,这会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更有方向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高中数学中涉及的一些概念的基本特点展开剖析,尤其是引导大家总结一些好的学习概念的方法及概念的理解与识记的合理的思路。这将会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概念的真实含义,在知识学习时更有成效。
对于高中数学课程中涉及的概念进行归纳、梳理、总结后不难发现,这些概念普遍具有如下特征:
(1)普遍性。通常数学概念是代表一类事物而不是一种事物的。例如,“长方体”这个概念是代表所有长方体物质的抽象概念,而不是具体指某一个长方形物体的大小、颜色和质料。
(2)形式化。数学概念多是用数学符号来表示的,比较形式化。例如,用“S”表示三角形面积、用“∑”表示求和等,所以在教学中要提醒学生注意数学符号在数学概念中的应用。
(3)简明化。数学概念是高度抽象和概括的,而且其中包含了很多的数学符号,其形式和结构非常简明,易于记忆和理解。这是高中数学中涉及的基本概念最普遍的一些特点。学生只有对概念的特性形成一定程度的认知,才能够在概念的理解与记忆上更有方向性,提升概念学习的效率。
二、理清概念间的逻辑关系
不少学生在概念的理解与记忆上都会出现概念间的混淆,会将很多相似的或者相关联的概念弄错。这一方面反应出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与掌握不够牢固,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学生对很多概念间的逻辑关系没有弄清楚,才会出现这种混淆概念的状况。因此,教师很有必要定期引导大家对于相关的数学概念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有效梳理。这不仅是对于过往的知识的一种良好回顾,也能够夯实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提升他们对概念的理解程度。
对高中数学中的常见概念进行展开分析后不难发现,这些概念间大致存在如下逻辑关系:
(1)同一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表示相同的对象。如自然数和正整数,三角形和三边形等。
(2)从属关系。例如“平行四边形”、“矩形”、“正方形”,三个概念具备明显的从属关系,高中数学中有很多具备从属关系的概念,这些概念要么是外延缩小,内涵增大;要么是外延扩大,内涵缩小。
(3)交叉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有一部分是相同的,如矩形和菱形的公共部分是正方形。
(4)并列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没有公共部分,如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是两个并列的概念。
对概念间的这些逻辑关系有了清晰的分析后,学生对相似的或者相关联的概念自然会具备更好的辨识能力,将概念弄混淆的问题也会避免。
三、化抽象为具体
在展开具体的概念教学时,教师选择的方法也很重要。好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带给学生正确的引导,还能够很好的化解学生在概念理解上的各种障碍,并且有效提升概念教学的效率。高中数学课程中的很多概念都是高度提炼而来的,因此,很多概念都十分抽象。想要让学生们对于这些概念有较好的领会,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有意识的化抽象为具体,剖析这些概念的实质,才能够让大家对于概念的理解更为深刻。
数学概念是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方面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联系,教师在概念教学时一定要具备良好的化抽象为具体的能力,这样才能够增进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与认知。例如,讲多边形概念时,可以从方桌面,铺地的正六边形砖,公园里的八角亭、正五角星顶点顺次所连的图形引入。可能学生会说出各边都相等或各角都等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菱形和矩形并不是正多边形,从而得出正多边形的正确意义。概念教学时方法的选择非常重要,教师要有意识的将概念教学和学生们熟悉的生活相结合,这往往能够加深大家对于概念的体会。
结语
在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概念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想要让概念教学取得更好的成效,教师首先要引导大家认识数学概念的一些基本特性,并且要引导大家认知相似或相关联的概念间的逻辑关系,才能够让大家在概念学习时效率更高。在具体的概念教学时,教师选择的方法也很重要,在概念教学时教师要具备化抽象为具体的能力,给学生们剖析概念的实质,才能够让大家对于概念的理解更为深刻。
【参考文献】
[1] 胡继东. 对数学概念教学的几点思考[J]. 高中数理化,2012年08期.
[2] 范仁忠.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的“思”与“行”[J]. 福建中学数学,2010年10期.
[3] 罗慧青. 高中数学概念课有效教学研究[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24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