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日语从了解日本文化开始
2015-04-19福建省侨兴轻工学校米京晶
福建省侨兴轻工学校 米京晶
学好日语从了解日本文化开始
福建省侨兴轻工学校米京晶
学习语言不能仅限于语音、语法等基础知识的学习,还应该了解所学语言中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在日语教学中,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导入文化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日本文化对日语的深远影响,了解中日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避免因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导致的语言交际障碍,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日语文化交际障碍
我们学习一门语言,在掌握基础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必须深入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因为文化不但有共性,也有其各自不同的特异性,不同的人文、地理、社会环境以及历史演变进程,必然会导致文化差异。因此,学习日语必须了解日本文化,了解中日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
1 日语学习应该从了解日本文化开始
学习一门外语,除了要学习语音、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以外,还应该了解说这种语言的民族的文化习俗、人伦道德规范,了解他们的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更要了解他们是怎样用语言来表述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外语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学习,它实际上是向学生传授一种跨文化语言交流的技能。所以,我们应该立足于了解所学语言中体现出来的文化行为及其深刻内涵,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还必须了解该语言所反映的文化。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两襦咫尺”,其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我们伟大的中华文化在历史上曾给日本文化以深远的影响,这种历史渊源使中日两国无论在语言文字方面,还是在文化传统与习俗等方面都有很多相同、相似之处。古代的日本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汉字、儒家思想、佛教是日本吸收中国文化的突出表现,正因为日本从中国吸收了大量的文化精髓,使得日本文化表现出诸多与中国相近的东方特色。但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以及生活环境,又使得中日两国文化各具特色。我们在看到中日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的同时,更应该知晓中日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这样才能避免因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会导致的一些交际障碍与误会。
日本人强调“和”,追根溯源,这种思想其实来自我国的儒家文化,但是日本人稍加改造,他们强调的是“礼”,它更注重礼仪道德,人伦规范。日本人在日常交际当中,特别注重上下尊卑、内外亲疏等关系的处理,体现在语言方面,必须根据上下级别、内外亲疏来决定语言表达方式,最典型的代表莫过于日语敬语,简单的一个敬语被细分为“尊敬语”、“谦让语”、“郑重语”等。如果敬语运用得当,就可以很好地通过语言形式来反映内外、尊卑、亲疏、上下等级等人际关系。另外,日语动词的授受关系的表达,也是重在强调内外关系和恩惠意识。如もらぅ、ぃただく、ぁげる、やる、くれる、くださる等,如果能正确运用这些词汇,授与受的关系就可以非常清楚地体现出来。无论日语敬语还是授受关系的表达,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日语时倍感头疼的部分,大家甚至不理解日本人为什么要分这么细,弄得这么复杂,其实,这正是日本儒家文化推崇“礼”,强调道德礼仪,尊从制度习俗和等级尊卑在语言表达方面的具体体现。
2 了解日本民族的文化心理,理解日语的语言现象
文化的差异首先表现在语言的运用上,学习任何一种语言,我们一般都从寒暄语开始,看似普通的寒暄语折射出的却是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色彩。日本人见面打招呼会围绕天气情况寒暄一番,连写信的时候,开头的问候语也一般是围绕着天气。这和日本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不无关系,日本是个岛国,四面环海,多变的气候条件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活习惯,日本人非常关注天气的变化,这方面不同于我们中国人。我们国家的气候条件比较优越,老百姓对于天气的关注程度不是很高,我们见面常常说的是“吃了吗?”、“去哪儿啊?”之类,这与日本人的寒暄方式截然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假如我们和日本人见面打招呼说“您吃了吗”,对方肯定会感到莫名其妙、一头雾水。如果我们了解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对于日本人这样的寒暄习惯就不难理解,在和日本人见面打招呼的时候,就知道如何选择恰当而得体的问候语了。
对于日本人在就餐前总要说的「いただきます」,和饭后还要说的「ごちそぅさま」,许多同学感觉不太好翻译,这是因为我们中国人在吃饭之前一般不会说什么感恩之类的话语,所以就可能找不到恰当的汉语来表述它。日本人对大自然和神明深怀感恩之心,感谢大自然赐予食物,感谢神明给予保佑。而中国人没有这个习惯,因此,这句话很难翻译成贴切的汉语。我们只能把它理解为“吃”、“喝”的郑重说法,或者译为“不客气了”等等。在日本,即便是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甚至只有一个人,餐前餐后都习惯这么说,假如有客人,当然就更必须要说了。然而,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角度去分析,说“我不客气,我要吃了”难免会觉得生硬,当然就更无法理解日本人一天几次不厌其烦地这么说了。其实,在这句话的背后蕴含着深远的文化背景。如果我们对日本文化缺乏了解,就不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在实际运用时就难免会感到别扭,从而带来语言交际的障碍。
3 结合中日文化差异,有针对性地导入文化内容
中日两国的文字当中确实有很多相同的汉字,但这里指的相同仅仅是“形”同,其读音以及文字词汇的含意却大不一样。众所周知,日本文字起源于我们的中国汉字,这正是日本文字中会有这么多中国汉字的原因。在我们汉语中有“洗手不干”一词,在日本翻译过来却成了「足を洗ぅ」,其单纯的词面意思是“洗脚”,产生如此之大的差异也是源于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化特色。众所周知,日本的水资源异常丰富,有许多优良的稻田,以盛产优质水稻而闻名。农民平时的劳动主要在水田里,下水田劳作结束后需要洗脚;而我们中国耕地面积广阔,农民以田间农耕为主。劳动结束后需要洗去手上的泥土。所以,我们中国人习惯于说“洗手不干了”,而日本人却习惯于说“洗脚不干了”。如果我们对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对于日本人如此翻译“洗手不干”一词也就可以理解了。由此可见,理解一些特定词汇的正确含意,还同时应该弄明白这些词汇背后所反映出的特有文化背景,这对于我们学习日语会有很大的帮助。
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中日两国有这么一些节日,节日的名称完全相同,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及节日的庆祝方式却不尽相同。中日两国都有“正月”这个节日,但其形式和内容、以及通过节日庆祝所表达的美好愿望却不太一样。“正月”在中国是一年之中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时间上是从农历的一月初一开始算起,也就是我们说的“春节”。而日本的“正月”却是从公历的新年一月初一开始算起,庆祝内容也和我们不太一样。而“七夕”这个由我国古代神话传说流传下来的节日,使我们联想起的是牛郎和织女凄美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劳动人民向往美好爱情的朴素情感。日本也有七夕节,但这是孩子们的节日,在这一天,孩子们会把自己心中的小秘密写在纸条上,再把这些纸条挂在树枝上,以此来期盼愿望成真。
4 正确理解日语表述的模糊性
前面我们提到日本人强调“和”。在日常交往中,日本人会特别在意对方的感受,日本人习惯于很婉转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日语给我们的感觉很模糊,甚至有些暧昧。他们在日常交际中很少使用直接断定的表达方式。在正式的书面表达中也很少看到「...は...でぁる」这类的判断句式表达,取而代之的是「ではぁるまいが」、「ではなかろぅか」、「…のょぅな がする」等模棱两可的表达。另外,日本人在谈话时,时常夹杂着「ぁぁ,そぅか」「ぁぁ,そぅぃぅゎけか」之类的自言自语。日本人为什么在谈话时总好像在自言自语,他们这样做是有目的的,如「こまったな」这句话,如果是直接对对方说的,就会迫使对方产生一种帮助你的义务感;但如果你是在自言自语,对方则有可能提出帮助你,也有可能装没听见。这样给自己和对方都留有余地,对方即便不想帮助你,也不会感到难为情,因为这样不需要直接拒绝,避免双方都尴尬。因此,日本人经常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请求或愿望,像这样含蓄、暧昧的表达形式还有很多。而我们中国人崇尚的是“是非分明”,行或不行都应该告知对方的直接坦率的表达方式。对于问题给出一个不明确的模糊回答,不是我们提倡的。若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日本人这种模糊的语言表述,恐怕会引起误会。还有一种情况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那就是你如果想对一个日本人表达赞美之情,在措词上也要十分小心,而且必须考虑被赞美者的身份、地位。就比方说,学生想赞美老师课讲得好,可以这么对老师说“老师,您的课讲得太好了”,在中国,这样直接向老师表达赞美,不会被认为没礼貌。可如果在日本,这样直接赞美老师却被认为是极其失礼的,日本人认为,对于长辈表达赞美不应该太直接,而应该采取婉转的表达方式,同样是赞美老师,他们可能会这样说“非常感谢老师,因为您的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受益非浅”。由此可见,日本人习惯于婉转、含蓄的语言表达方式,理解日语的模糊性这一特质,尊重日本人的语言表述习惯,有助于避免交际障碍的产生。
在多年的日语教学实践活动当中,笔者以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非常重要。对于学生而言,文化的共性较为容易掌握,而看待不同文化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时,却容易产生局限性。因此,我们应该结合教材内容,将中日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比较,并导入日语教学之中。在进行文化内容导入时,应注重实用性,且必须有针对性。文化所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导入时不能盲目,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中日文化共性与文化差异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性导入,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日本文化的深刻内涵,走出日语交际的误区。
[1]刘宗和.日语与日本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2]松下幸之助.关于日本和日本人[M].东京:株式会社大进堂,1998.
[3]朱宪文.浅析日语寒喧语及其文化背景[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4):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