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有效实施台风防御的三大对策
2015-04-19福州市气象局郑东旗陈晓涵
福州市气象局 郑东旗 陈晓涵 李 岩
谈有效实施台风防御的三大对策
福州市气象局郑东旗陈晓涵李岩
台风防御是一项科学—社会系统工程。该文通过总结多年的台风防御经验,对专家预报、政府协调、社会配合在防御台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归纳,提出只有充分发挥专家、政府、社会三者在防御台风中的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和减轻台风灾害造成的损失。
台风防御防灾减灾社会力量台风是一种重大的灾害性天气,影响我国沿海的台风每年约有20个,登陆的有7个,最多年份可达12个。台风登陆会带来降雨,可部分解决沿海干旱缺水问题,但更多时候,带来的强降雨、大风和大潮,特别是突发性强等因素往往给当地造成灾害损失,其危害之烈众所周知。笔者多年从事台风预测预报、服务防灾减灾工作,对自然灾害的防御进行了认真研究和总结,认为在台风防御中应充分发挥专家预报、政府协调、社会配合的作用。
1 专家预报是关键
防灾减灾非常重要而关键的一环,就是要做好灾害预测,能够在各种自然灾害发生发展之前,提供准确、及时的灾害预测信息。如1998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是“防灾与媒体”,口号是“预防从信息开始”,高度强调了灾害预测信息的重要性。对各种自然灾害进行预测是一门非常复杂的科学工作,既要有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又要有丰富的临场实践经验,两者缺一不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培育下,我国在各个减灾岗位上都涌现出不少在关键时刻能起到把关作用的高级专家,他们有能力有水平对各种灾害做出比较准确的预测。建国以来的许多抗灾事例证明,凡是有权威的专家把关,预报准确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充分发挥高级专家在各种自然灾害预测中的把关作用非常重要。所以,准确的灾害预报,是专家预报的第一个作用。
专家的第二个作用,是要做好对台风灾害发生发展的监测。监测为准确预报提供各种重要信息,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事前都有一定征兆。例如,我们对9017号热带风暴的监测就是如此,1990年9月4日凌晨4时,当时我们据有限资料和卫星云图分析,认为发生热带风暴的可能性很大,建议上级台进行编号,并立即发布热带风暴警报。结果,这个热带风暴从9月4日5时开始编号到19时在福建福鼎市秦屿镇沿海登陆,前后只有14个小时,登陆时风力达10~11级,阵风12级,福鼎市沙埕不到10小时,雨量高达890毫米,是登陆福建热带风暴或台风雨强之最。又如,2001年2号台风“飞燕”登陆早、强度大、移速快、突发性强,由于事先预报不准,错误估计其路径,做出将登录广东东部到福建南部沿海的预报。结果台风袭击福建福清市,致使福建中北部地区准备不足,造成了极其严重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这就是说,即便于在如今现代化建设很好,资料很多的情况下,但如果没有很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的高级专家进行认真的监测,现代化设备和技术也无法充分发挥效益。
专家的第三个作用就是要大力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防灾减灾意识就是现代人面对各种自然灾害的理性态度,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所谓防灾减灾意识,它告诉人们,自然灾害是有破坏性的,必须时刻牢记,并贯穿于社会经济建设和个人的饮食起居。事实说明,缺乏防灾减灾意识,是悲剧发生的重要根源,要防灾必须识灾。例如,1994年5月1~3日,福建省三明市发生一起特大暴雨洪灾,造成重大损失,虽然造成灾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乏防灾减灾意识,缺乏水患意识,是造成重大损失的主要原因,当洪水深夜来临前,政府挨家逐户动员抗洪,但不少人还我行我素,不把它当一回事,以致造成重大损失。
在我国,目前的防灾减灾综合能力总体上还较脆弱,遇到重大灾害的袭击,甚至较大的灾害发生,也会造成大的灾害。例如,2005年台风袭击给福州市造成重大的内涝灾害,就是由于抗灾能力比较脆弱。我国东部地区是人口十分密集的地带,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在目前的条件下,每当灾害来临,造成的灾害也将随之增加,因此,大力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宣传各种灾害发生发展的可知性、可预测性及其预测水平和防御对策,说科学话,办科学事,是专家的一项重要任务。
2 政府协调是主导
防灾抗灾是人类社会不可乏缺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各国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
2005年8月29日早晨6时10分,一个当地287年历史以来没有遇到的超级飓风卡特里娜在美国南墨西哥沿岸地区登陆。面对15级以上的狂风,200毫米以上的特大暴雨,高达50英尺的暴潮的冲击,海堤决口。倾刻间,新奥尔良市80%处在灭顶之灾中,幸好,早在27日深夜,新奥尔良市市长雷·细金请求市内48.5万居民倾城疏散,28日阿拉巴马州政府要求所有海滨和低海拔地区居民撤离,美国政府也提醒“飓风卡特里娜”将经过该地区,居民须迅速前往安全地带,同时宣布路易斯安娜州和密西西比州进入紧急状态。当飓风卡特里娜登陆之后,全球各地都对遇到灭顶之灾的新奥尔良市极为担心,以为会有至少数以万计的居民遇难。结果,这场美国自1935年以来最大的一场飓风灾难,死亡1300人,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
如果这场灾难发生在世界其它地区,其灾难是难以想象的。比如 1998年10月的飓风“米奇”,其强度不及卡特里娜之强,但在登陆中美州的洪都拉斯、尼拉瓜等国,造成近1万多人死亡,当地国家的经济建设遭受毁灭性的破坏和损失。
可见防灾减灾是一个涉及全社会方方面面的科学—社会系统工程,只有政府组织有力领导,全社会积极动员,全民参与防灾抗灾,才能把灾害减轻到最小程度。灾害不可不防,防灾胜于救灾,这是至理名言。因此,组织和领导防灾减灾是政府的第一个作用。
政府的第二个作用就是加强社会各方面有关防灾减灾设施的建设,这个建设不仅是有关防灾减灾工程建设,而是包括如城市的生命线、排涝系统、建筑物的抗灾能力及其地点的选择等等。发生我国的唐山大地震,1975年8月河南驻马店地区五县遭受毁灭性的台风洪涝灾害,这些灾难史说明建筑质量低下,建筑地点的选择也不可不慎是造成灾难的重要原因。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科学贯穿到各类人的行动中,这是只有政府能够做到的。
关心专家队伍建设是政府作用的第三个职责。防灾减灾,各类自然灾害的预测、监测,只有专家才能胜任,他人不可也不能越俎代庖,例如台风预报,风多大?雨多少?浪多高?台风在那里登陆?所有这些,都有很深的科学,只有专家最有发言权,而且还要有高级专家把关。各种自然灾害的预测,无论是在科学不发达的年代,或是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都要建立在辩证的逻辑思维、辩证的综合诊断分析、认知分析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出准确的预测。其职之重,其责之大,都是把关专家肩负的重任。如果把关专家尽职尽责,预报很好,政府应给予表彰,如果预报失误,没有尽职尽责,政府要负用人的责任,这就是关心专家的一切。因此在防灾减灾上,务必充分发挥政府功能的主导作用,加强组织领导,科学防灾减灾,关心专家队伍的建设,选好专家,用好专家,支持专家。
3 社会配合是基础
防灾减灾是一项受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努力。社会力量有四个基础作用,即:努力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积极防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关心支持防灾减灾事业,对防灾减灾进行社会监督。
大量事实表明,缺乏防灾减灾意识是许多悲剧发生的重要原因,只有知灾、识灾、防灾、抗灾,才能达到减轻灾害的目的。国内外有关这方面的悲剧时有发生。每当灾害来临,家家防灾,人人防灾,保好家门,保好家人安全,也就是对国家防灾减灾的支持。如今,网络、电视等媒体已十分普及,因此,社会各阶层应当关心灾害可能对百姓生产活动、人身财产安全的影响。这是社会力量的第一个基础作用。
灾害是无情的,灾害要防、要抗,抗不了要避、要撤。因此要进行科学的防御,不能蛮干。如,2011年超强台风“梅花”在海上转了11天,把从福建到东北的人们都忽悠了一圈,虽然后来并没有在我国登陆,但“梅花”的影响范围依然广阔,包括华东沿海、华北北部和东北地区均受到影响。江苏、浙江出现大暴雨,舟山最大风力达15级,浪高最大10米,山东、辽宁、吉林也出现大到暴雨。为了防御这个近十几年来最严重的台风,相关地区和部门纷纷拉响了警报,由于专家、政府、社会高度重视,严阵以待,所以损失较小,而同样受超强台风“梅花”影响的菲律滨等国家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家家防灾,人人抗灾,这是社会配合的第二个基础作用。
防灾减灾是造福全社会,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人民安居乐业,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功德无量的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否则不利于减灾事业的发展,这是社会配合的第三个基础作用。
防灾减灾工作是一项公益性的工作,和其他公益事业一样,需要全社会的监督,尤其是各种媒体的监督,这种监督应该出于公心,实事求是,不要受到利益驱动的影响。海外很多国家都是这样做的,在美国飓风卡特里娜防灾救灾中,来自社会的监督起很大作用,促使政府对在这次防灾抗灾中负有失职之责的国家减灾署官员撤职查处。
社会的监督是促进防灾减灾事业发展的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其作用不可低估,非常重要。但是,如今我国这种实事求是的监督做得还不够,也就缺乏一种促进防灾减灾事业发展的动力。这是社会配合的第四个基础作用。
我国是台风灾害多发国家。目前科学预测的能力,对热带风暴、台风预报的准确率已有较大提高。我们相信,在此基础上只要同时发挥专家、政府、社会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就会把台风导致的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我国的防灾减灾事业也一定能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维护社会稳定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1]朱敏杰,陈坚,王元领等.厦门台风与风暴潮灾害对策研究 [J].中国防汛抗旱,2009(1):46-48.
[2]郑颖青,吴启树,吴毅伟等,关于台风“飞燕”0102若干问题的探讨[J].气象科学,2007(5):571-576.
[3]刘庭杰,施能,顾骏强.浙江省台风灾害的统计分析[J].灾害学,2002(4):64-71.
[4]侯瑞明,曾心.广西台风灾害的防御对策[J].广西气象,1995(2):7-12.
[5]高建华,朱晓东,余有胜,等.我国沿海地区台风灾害影响研究[J].灾害学,1999(2):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