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加快佳木斯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
2015-04-18王爱文
王爱文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抓住国家和省推进“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放开粮食加工政策、鼓励大批工商资本和大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实现粮食由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根据农村人口结构发生快速变化、实施提升农业生产能力重大工程项目等一系列重大机遇,佳木斯市从推进农业组织形式现代化、农业服务体系现代化、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等四个方面入手,着力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努力打造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一、加快推进农业组织形式现代化
坚持合理布局,多元发展,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和作用,竞相发展,逐步建立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一是发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在生产环节的优势,加大扶持力度,打造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规模生产的主体。探索不同生产领域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落实财政、金融、保险等扶持政策,重点帮助它们解决土地流转、设施用地、流动资金、风险保障等突出问题,做到生产有规模、产品有标牌、经营有场地、设施有配套、管理有制度,促其尽快扩大规模、提升实力。二是发挥合作社在服务领域的优势,完善合作社门类,提高规范化规模化水平。抓住国家支持青贮玉米等饲料基地发展的机遇,组建畜牧业合作社,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基地建设,打通农业和畜牧业。组织合作社在国家扶持下注册商标来搞营销,把价值链、产业链等现代农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加快培育一批管理规范、效益明显的示范社,成立同类专业合作社的联合社,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推动合作社做实做大做强,以实实在在的效益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三是发挥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等方面优势,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强对粮食稳产、农民增收、产业创税的带动作用。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带动合作社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贯通。注重发现和培养农业信息化方面人才,从三产倒着抓二产、一产,用二产的方法抓一产,用服务业的方式抓二产。抓住国家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畜牧业和粮食加工业的重大政策机遇,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大集团,发展粮食、畜禽等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把“金色大粮仓”变成“绿色大厨房”。推动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深度融合,采取利润返还、设立风险资金、股份分红等方式,建立与农户、农民合作社间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
二、推进农业服务体系现代化
把农业服务体系现代化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着力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健全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探索建立政府以市场竞争方式购买农技推广服务机制,创新农技服务体系,鼓励技术和服务通过入股参与分红。在推进农业科技研发应用服务上,面向生产需求,做好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引进、试验、示范工作,加强生物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推广普及。在开展农作物监测服务上,对耕地质量及墒情、农作物苗情进行监测,帮助农民及时掌握土壤肥力、环境质量的变化状况和作物生长发育动态。支持农业科研单位、农民合作组织、各类涉农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等参与农业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满足农民的多样化技术需求。二是健全完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针对农村种地的劳动力逐步减少、老龄化现象明显的问题,抓好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重点支持为农户提供代耕代收、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服务,做到让农民在家里打个电话,发个短信,就有相应的服务组织提供机耕、播种、排灌、植保、收割、运输等社会化服务。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作用,对整个产业链条上的每个环节进行指导,为农民提供服务。三是健全完善农村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建立以农资供应商为核心,农资配送中心、农资连锁超市、农资便利店相互配套的农资供应网络,促进农资供应统一化。发展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完善农超对接,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到市外、省外乃至境外建立销售中心,鼓励优质农产品进入各类流通企业销售网络。与品牌企业开展合作“借船出海”,利用大企业的品牌优势、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完善的营销渠道营销产品。大力推广农产品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现代流通方式,在电商网站开设旗舰店,构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四是健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在农村增设金融网点,鼓励金融产品创新,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贷款,鼓励开展“三农”融资担保业务,大力发展政府支持的“三农”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探索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扩大范围,提高理赔率,降低农业风险。五是健全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推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服务方向由注重为政府决策服务到为政府决策和生产经营服务并重转变,服务内容由侧重生产信息到生产、市场、 科技等综合性信息并重转变,服务渠道由注重传统方式到传统方式与现代技术手段相结合并重转变。整合各部门、各方面的信息来源,完善网上专家服务平台建设,更好地为农户生产提供系统的信息服务。六是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体系。通过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体系,为加快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产业提供服务和保障。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管理和认证服务,加强对基地环境、生产过程、投入品使用、产品质量及生产档案记录的监督检测,实施全程质量控制。
三、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
农业生产条件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一是大力推进农业水利化,打造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抓住国家和省推进实施三江治理、三江连通、界河防护、三江平原灌区建设等重大水利工程的机遇,加快堤防、灌区、渠系和节水工程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水利骨干工程与田间渠道工程的整体衔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增加和改善水田面积,促进过境水资源利用最大化。积极向上争取农业项目,把各类涉农资金集中打捆使用,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推进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业示范带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树立现代农业建设的样板和标杆。二是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积极争取农机购置补贴,支持组建大型现代农机合作社,重点装备大马力深松整地、玉米收获、水稻插秧、精量播种等先进配套农机具。加强现有农机合作社的管理,抓好农机操作和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引导农机合作社参与农业综合开发、农田作业、跨区作业等多种形式作业,健全完善分配管理机制,促进农机合作社规范发展。三是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化,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坚持向良种良法要产量,向科学技术要效益,推动产学研协作,促进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依托各大农业科研院所,建立和完善新品种选育、引进、繁殖、推广紧密衔接的现代种业体系,大面积应用先进、成熟的栽培种植技术,通过科技手段提高农业产出、农业效益。
四、加快培育与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新型职业农民
不失时机地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和稳定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一是培育和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将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农村经纪人、农业企业管理人员、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和农村基层干部等作为重点培育对象,支持农村初中、高中毕业后不再升学的“两后生”学农务农,吸引更多的青年农民工返乡务农,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业生产一线就业创业,不断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增添新活力。二是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统筹利用好农广校、农业职业院校、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农业科研院所等公益性培训资源,搭建专业化、多元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平台。突出务农技能这个核心内容,开展从种到收、从生产决策到产品营销的全过程培训,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及市场信息等开展教育培训。把教育培训办进农村、办进田间、办进合作社和农业企业,让农民就地就近接受正规化、系统化职业教育。三是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方式。坚持政府主导和农民自愿的原则,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职业农民,探索实施差异化的认定标准和扶持措施。创新扶持办法,推动农业补贴和项目建设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确保宝贵的农业资源由高素质农民经营,真正使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做到有进有出,保持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