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中的微陨石
2015-04-18柯文采ThijsKouwenhoven翻译程思淼
□ 文 柯文采(Thijs Kouwenhoven) / 翻译 程思淼
太阳系中的微陨石
□ 文 柯文采(Thijs Kouwenhoven) / 翻译 程思淼
流星和其他来自太空的碎屑
划过银河的流星[图片来源:APOD]
来自太空的岩石或金属的碎屑冲向地球时,由于与大气层的剧烈冲击和摩擦,会发出火一样的光。有些时候,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坠入大气层,也会产生类似的现象。这种由于从太空冲入大气层的物体急剧瓦解、气化而产生的亮光,就称为流星现象。我们在夜晚看到的大部分流星,是弹子球大小的流星体在距地面80至100千米高度发出的光。地球大气层在那里已经十分稀薄,不过,由于这些流星体的时速通常在几万到十几万千米(即数十千米/秒),剧烈的冲击和摩擦使流星体前方空气的温度急剧上升,成为高温的等离子体,同时,流星体的表面也在高温、高压下剥落、气化成为等离子体。如同火焰一样,流星体前方的这种高温等离子体也会发光。这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流星。
经历了这样高温高压的煎熬,流星体却并不一定彻底地灰飞烟灭,它们的一些部分有时会残留下来,并降落到地面。落到地面的物质就称为陨石。大多数的陨石都落到了海洋里。有时候,人们也能在陆地上发现它们,比如借助金属探测器;或者当它们落在没有什么植被遮蔽的不毛之地,或者南极冰盖上时——这时候,不需要什么技术就很容易发现它们。
每天落到地球上的地外物质大约有200000千克,相当于每秒都有好几千克。其中的大部分并不会形成流星,而是以微小的尘埃颗粒——微陨石的形式降落到地面。那么,它们都去了哪里呢?毕竟每天200000千克的物质还是不少的。大体上看,这些物质降落到世界各处的概率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其中的大部分落进了海洋,但也有一些会落在我们的屋顶上!
自己动手收集微陨石
微陨石非常微小,是大小只有微米级的“太空来客”,它们每天都在不断地落到地球上。这里有一个比较简单的办法,读者可以通过它自己找出微陨石,即使住在繁忙的大城市中也没有关系!不过,这个方法只能找出那些金属质的太空碎片。
由于微陨石降落的区域覆盖整个地球表面,读者在自己家的屋顶上就可以找到它们。这些微陨石随着雨水落到屋顶上。因此,只要收集屋顶上的雨水,其中就含有那些来自太空的微小颗粒。不过,这样收集到的雨水很容易被屋顶上的其他东西污染,比如植物的碎屑、尘土、雾霾颗粒和其他从空中沉降的物质。
一般说来,很难把微陨石从这些其他的物质当中分离出来。不过,要找出那些金属质(主要是铁、镍)微陨石的话,就比较容易了。我们用碗在屋顶上收集一点雨水,晾干,剩下的是微陨石和来自地球的各种碎屑的混合物。这时候只要把这些碎屑放到一张纸上,在纸的下面放一块磁铁,然后把纸稍微倾斜,非金属质的颗粒就会落下去,而留在纸上的就是来自太空的金属质微陨石了。当然,在这些落到屋顶上的金属质颗粒中,也还会有一些是来自地球的。要把微陨石同这些金属质颗粒区分开,就得用显微镜了。微陨石可以从它们的外形辨认出来:在落到地面之前,它们曾高速冲击地球大气层,因此,它们通常熔成球形,表面上也常会留下一个个的小洞。
图中是热情高涨的天文学家“捕获”的一颗金属质微陨石。每天都有上千颗这样的微陨石落到我们的屋顶上。通常它们会被雨水冲刷掉,不过只要稍作努力,还是能够收集到这些来自地球之外的小东西的。[图片来源:Ryan Thompson]
这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陨石的样子。这颗微陨石算是很大的,直径已经超过一毫米了。大多数的微陨石要小上一百倍(跟PM2.5和PM10的颗粒差不多大),不通过特殊设备很难发现。微陨石的形状一般是球形,表面上有很多小洞,跟地球上的尘埃颗粒不一样。[图片来源:Jon Larsen]
微陨石的科学价值
大多数微陨石都可以算是太阳系中最古老的天体了。四十多亿年前,在年轻太阳周围的巨大气体盘中,形成了它们这些尘埃颗粒。这些尘埃颗粒中的绝大多数都经过相互碰撞、融合形成了小行星、卫星和行星。而另外一些则继续在轨道上游荡——或许明天就会落到不知谁家的院子里。
天文学家和地质学家研究微陨石,并不是从屋顶的雨水中收集它们的。他们的方法要更精致、更高效,当然也昂贵得多。为了避免地球大气中(自然或人造的)颗粒的污染,科学家通常到很高的地方收集微陨石——他们通过飞机、气象气球、航天飞机甚至国际空间站上的设备来收集它们。
从科学的角度上看,微陨石之所以重要,在于它们为地球和太阳系中其他天体的起源提供了线索。在冲入地球的微陨石中,有一些诞生于近期的小行星碰撞,而更多的微陨石则是在太阳系中的行星形成之前就诞生了。太阳刚刚形成的时候,它的周围曾环绕着一个巨大的、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物质盘。这些尘埃颗粒中的大部分,经过不断的相互碰撞,逐渐融合成沙、砾、岩石、小行星、微行星,并最终形成地球这样的行星。而另外一些尘埃颗粒则继续在轨道上游荡。然而,其中一些的寿命不会太长——它们在今天与我们的地球相撞了。通过研究它们的化学组成、年龄、尺寸分布以及它们冲入地球的频率,科学家用微陨石勾勒出我们地球和太阳系其他天体的起源。
这是一颗来自太空的细小尘埃颗粒,即一颗微陨石——图中显示的是它尚未落入地球时的样子。来自太空的尘埃颗粒是太阳系中最古老的天体之一,它们提供了有关地球和其他行星如何形成的信息。这个尘埃颗粒看上去十分粗糙蓬松,与落到地球表面的微陨石在形状上大相径庭。这是因为它还没有经历地球大气带来的毁灭性的冲击和摩擦的缘故。[图片来源:Donald Brownle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太空中的微陨石:宇航员和人造卫星的大敌!
无论是冲入地球大气时,还是落到地球表面之后,微陨石对地面上的我们都是完全无害的。然而对于所有地球轨道上的卫星,以及无论是中国的空间站还是国际空间站中的宇航员来说,它们却极其危险。微陨石可不认得哪个是中国移动的通信卫星,哪个是哈勃太空望远镜,哪个是法国的气象卫星——凡是飞到太空中的东西,都无时无刻不在受着它们的威胁。
一个著名的例子是GOES-13,一颗帮助美国政府预报飓风的气象卫星。2013年,一颗微陨石撞击了卫星的动力系统,撞得它失去了平衡,最终整个卫星停止工作。另一个更加危险的事件发生在2012年,一颗微陨石袭击了国际空间站的一个大窗户。虽然这些微陨石都很小,但它们毕竟是以每小时100000千米的速度冲撞过来。幸好,如今的航天部门对这种事件都有所准备。国际空间站上全部的窗户都是由防弹玻璃制成的,并且使用了惠普尔防护(Whipple Shielding)技术:在窗户的前面加装一层透明的防护材料。这种材料与防弹背心性质相类似:它能够把撞击的能量扩散到一个较大的区域上,从而减轻损伤的风险。不过,这种材料在遭到微陨石撞击之后便失去了其强度,每次撞击之后都必须更换。
宇航员特雷西•高德维尔•戴森(Tracy Caldwell Dyson)在国际空间站中欣赏地球风光。这个窗户在2012年遭到了微陨石的撞击。所幸新技术保护了窗户免于破碎。[图片来源:NASA]
持续几十亿年的微陨石“雨”——它们都去了哪儿?
从天而降的微陨石“雨”已经下了几十亿年。目前,地球是以每天200000千克的速度接收着这些太空中的碎片,而在过去,这一数字或许还要更高。出于方便,我们就假定自地球形成以来的四十多亿年里,每天降落到地球上的物质都是200000千克,那么地球的表面会因此铺满一层不到1米厚的太空尘埃。年复一年,风和雨将这些物质中的绝大部分带进了海洋,它们于是沉入了海底。而且,由于地球的表面处在不断的运动当中,随着板块移动(常常会有一个板块沉入另一板块之下的情况发生),大多数落到地面的微陨石最终消失在地表的深处了。不过另外一些“天外来客”,则成为如今地球表面泥沙的一部分;或者还有一些,组成它们的原子,可能现在正是你身体的一部分。
地球上这种通过风、雨和板块运动从陆地上“清除”来自太空的尘埃的过程,在月球上并不存在。人类的探测器首次在月球着陆之前,人们曾怀疑,由于数十亿年的微陨石撞击,月球上或许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太空尘埃。那时,人们还不知道这层尘埃的性质。天文学家和地质学家怀疑,这尘埃层可能会有好几米厚,探测器和宇航员也许会在踏上月球的土地之后陷进去。美国宇航局(NASA)当时对此事非常重视。好在月球的表面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危险。上面确实满是尘土,不过漫步和开月球车还都适宜,插旗子、踏脚印也都正好。不过,这些太空尘埃却是所有在月球上工作的机械和电子设备的大敌,从首次登陆月球直到中国的探月计划一直如此。
在厚厚的微陨石层上,人类留下了月球上第一个足迹。这些微陨石是在过去几十亿年中不断降落到月球表面的。
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的指令长尼尔•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踏上月球土地的人。在这里他说出了那句历史性的“个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的名言。尼尔•阿姆斯特朗是幸运的,因为这“一小步”很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结局。在登上月球之前,人们只知道月球被一层微陨石尘埃覆盖着,但并不知道它到底有多厚。在抵达月球之后,尼尔•阿姆斯特朗本来很有可能会陷入数米深的沙尘当中。[图片来源:NA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