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变老了,我却看到了伤感
2015-04-17琴台
琴台
偏心的压岁钱
吃了羊年除夕夜的饺子,婆婆就七十八了。
七十八岁的她,眼不花耳不聋,就连弯了几十年的腰,忽然也不那么龙钟了。更让人惊讶的是,素来脾气不怎么好的她,到了这个年纪,居然慈眉善目成了一团和气。
婆婆有三个儿子,最大的儿子娶的是独生女,结婚恁多年,每到春节都会因为除夕夜的饺子闹上一场别扭。都在一个城里,没有去谁家过年的争执,别扭就别扭在吃饺子的流程上。往年的习惯是大哥大嫂先在岳父家早早吃了团圆饭,再带着孩子赶过来,和婆婆及我们一起守岁。其实饺子还是一起吃的,就因为吃的时间有早晚,婆婆总是各种不高兴。
公公在世的时候,家里有老头儿当家,老太太的表现还不算太过分,顶多撂撂脸子或者借故找碴骂大哥家的孩子两句。公公是个识大体的人,每到这时候,总会不怒自威地说婆婆两句,老太太咕嘟两句也就过去了。
大前年开始,公公不在了,婆婆成了一家之主,孩子们因为没了爹意识到亲情的珍贵,对老太太愈发地孝顺了。无形中,老太太的脾气也有点被惯坏了。
这种“惯坏”,到了年三十这天,尤其的明显。
公公去世第二年,给孩子们发了十来年的“压岁钱”忽然没了。一两百元的压岁钱无论哪个儿子媳妇其实都不在乎,可孩子们习惯了,吃了饺子,大眼瞪小眼地瞅着奶奶,老太太虎着脸在饭桌上收拾盘子,眼角似看非看地斜着,摆出一副老娘就是这样混不吝你们又能怎么着啊的架势。
谁敢将她老人家怎么着啊,几个儿子圈着各自的孩子臊眉耷眼地向外走,大哥一家先上的电梯,他们刚走没多久,婆婆隔着门缝使劲地向我和小叔子一家招手:“回来,回来。”
我们莫名其妙地重新推开门,老太太一手一个红包,笑嘻嘻塞到孙子孙女口袋里:“故意不给他们家,哼,人家守着姥爷吃了饺子,压岁钱就让姥爷给吧。”
老太太的两个儿子面面相觑啼笑皆非,这么点钱,老太太也至于?
“至于,怎么不至于了!”老太太脖子一梗,余怒还在呢。
“绝户家”的闺女娶不得
为了不让大哥大嫂别扭,老公和小叔子对两个孩子千叮咛万嘱咐千万别泄密。两个孩子还算懂事,没将偏心的压岁钱曝光。可第二年的除夕,老太太依然让人不省心。
下午的时候大嫂过来陪着一起包了饺子,饺子包完,四点不到,老太太就张罗着要她系上围裙煎炒烹炸。
大嫂子有点不高兴了:“我妈那边饺子还没包呢,家里还等着我回去和馅儿呢。”
婆婆的脸子呱嗒一下拉下来,围裙往椅子上一摔:“赶紧去,赶紧去,可别耽误你爹妈吃饺子。”
大嫂走了,大半个下午,婆婆的脸一直阴着。
晚上七点之后,大哥大嫂带着孩子从岳父那边赶过来,攒了好几个时辰火气的老太太,各种“小话”就像憋在石头底下的喷泉“咕嘟咕嘟”地冒出来。
最让人尴尬的“小话”就是骂“绝户”。在乡下,家中没有儿子的人家常被冠上“绝户”的称谓,这本身就是一个带有几分恶毒的词,一般人没有深仇大恨是从不提起的。可就是这个词,到了婆婆的年夜饭桌上,却成了带口语。由一个看似无意其实却早就酝酿良久的由头提起,老太太有一声没一声地就数落上了:“日子过的就是个人气,一个绝户家家的,连个儿子都没有,还有什么奔头,看看我,三个儿子……”
咿里哇啦,夹枪带棒,酒还没过三巡呢,大嫂的脸就气成了红灯笼,于是,一老一少,明里暗里的拿话较劲,看得我们这帮子等着吃饺子的,满心烦乱。
好好的一个年,生生就被这样搅了。
年复一年,年年如此,后来,我和老公实在受不了,就想了个主意。老太太一共三个儿子,即便大哥大嫂不在这边过年,还有我们一家和小叔子一家守着呢。干脆,为了大伙儿都舒心,就让大哥大嫂在岳父家守岁得了。
想法要实行,需得婆婆同意,提议还没说完,老太太眼睛就立起来了:“凭什么啊,我的儿子守着那两孤老过年,不行,门儿都没有。”
我和老公大眼瞪小眼,彻底没辙了,得,今年肯定又没一个消停的年夜饭了。
她怎么就变了呢
出乎意料的是,羊年的年三十儿,家里的气氛却大不同了。其实流程还是一样的,大哥大嫂先在岳父家吃了饺子才赶过来,本以为“好戏”又要开场,婆婆的表现却变了。看到大嫂进门,一把拉住她热情地招呼着入座。饭菜上齐,大家提心吊胆地瞅着她,生怕再听到那个“敏感词”。没成想,老太太完全换了一个人,不仅没说“敏感词”,居然还破天荒地问候了大嫂的父亲:“大哥今年过年挺好的吧。”
这下,不但大嫂惊呆了,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也全惊呆了。
更让人惊呆的还有,吃了年夜饭,孩子们嬉笑着要下楼,婆婆高声喊了一句:“都别走,奶奶还没发压岁钱呢。”
然后,一人一百,笑嘻嘻地摸着孩子们的头,那个慈祥就别提了。
几个儿子媳妇正不知道说什么好,婆婆又从厨房提出三个胖嘟嘟鼓囊囊的塑料袋:“来,一家一袋,炸麻叶,早就给你们准备好了。”
看着炸麻叶,我真以为自己在梦中。
脾气不怎么好的婆婆有一手好厨艺,油炸麻叶就是其中之一,往年孩子们追着要奶奶炸,她理都不理,今年可好,不但炸了麻叶,还均分给了三个儿子。
老太太变了?!
可她怎么就变了呢。
珍惜和老人在一起不多的时光
脑子里忽然闪过闺蜜和我提到的一件事。
那还是去年春节,她喜不自胜地告诉我,她家里那个怪异孤僻的公公突然性情大改了,不挑刺,不苛责,还特别体恤儿子媳妇的不容易,素来油瓶倒了都不扶的主儿居然主动包了一盖帘的饺子。
吃着公公包的饺子,闺蜜激动不已,满以为从此就享受上和睦家庭的幸福了,可春节过了没多久,公公突然病了,一蹬腿走了。
“人家都说他变好了是为了给儿孙们留个念想……”
当时闺蜜说的时候我没往心里去,现在想起这话来,心里突然狠狠顿了那么一下子。这时候再回头看婆婆,一种莫名的伤感突然生发出来。
她也老了,老到随便哪一天离开都让人没有太大意外了,难道,这变好的背后,也有那样的可能?不,不,若真像闺蜜的公公那样,我们倒宁愿老太太继续耀武扬威地“各色”。
婆媳多年,我们之间的关系说不上多亲热,但也绝不冷漠,很多时候感觉她就是这个家庭必然存在的一份子,一想到明年的除夕也许就再没有了她的聒噪和饶舌,一想到将来的除夕再没有了过去这些年的提心吊胆和烦乱,我突然就有点六神无主的彷徨了。
也就在这一刻,我第一次深深体会到我们是一家人的意义所在。
这份彷徨和伤感,在这个喜笑颜开的大年夜,不能说给任何人听。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拉住了急着下楼回家的孩子,还有一直低头在手机上不停点来点去的老公,挨挨挤挤地坐到婆婆身边,一起看看春晚,在一场又一场的开怀大笑中,默默用手机记录下这些有可能就永不再来的亲情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