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之间走心的歌吟
2015-04-17赵括
赵括
夜深的时候,就一杯清荼,借一盏青灯,细细地赏味这些文字,会听到雨滴落水面的声音,风掠过花草的声音,云在天空中流动的声音,阳光于冰雪上跳跃的声音——那是早已习惯了庸常的生活,钝熟的感绪,几近混沌的心灵被触动的感觉。
沙漠雨的诗就是这样走心。没有过多的技巧运用,没有过多的结构营造,惟将人类那些美好恒久的情感,通过女性特有的温婉表达形成的涡流,以及随手拈来的平常而又优美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便一次次完成了打动人心的歌吟。例如她的《聆听雨声》,表述的是男女情爱,运用的是云雨之象,弹拨的是婉约心曲。
男女情爱,无疑是人类有史以来,诗歌作品表达最多的主题;云和雨也无疑是表达这种情感最常运用的意象。唐诗宋词且不说,最近的人们耳熟能详的歌诗《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如果云知道》、《情深深、雨蒙蒙》等,即是例证。
说实话,若想将这样常表的情感,与这样常用的意象结合,完成诗歌表达,稍不留神,就会落入前人的窠臼,遑论打动人心了,但沙漠雨做到了。我想,这得益于她良好的艺术直觉和对爱情的正确理解。
“往事如雨,所有的幸福/都是从云端开始的”
这就是良好的艺术直觉的体现。云端那份无拘无束,飘逸纯粹的感觉才是超级的幸福,脚踏大地那叫踏实,坐拥炉火那叫温暖。
这样的幸福,为什么会改变颜色“却成了乌云”?改变了性状“成了心头的雨”?没有回答,也无需回答。求仁得仁,求爱得爱。
“明知道结局,为什么还要去爱/这雨声,一次次/让我想起了你的呼吸”
因为爱,所以爱;爱,就是爱的理由。
“其实一场雨就够了,我知道了幸福的滋味/从云端开始,直到成为往事/直到我们也沦为记忆,也被大地埋藏”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超常的幸福本不可持续,自不该奢求,否则,迟早会渐变为庸常的感觉,降低了珍视度。
“没有谁辜负了谁,我们都被一场雨包围了/像今日,雨又来临/打开心窗,我们又看见了彼此”
爱情是相爱、相知,也是相容、相期……
虽说没有追求技巧,但这首诗还是不动声色地运用了一些技巧:“主题变奏”——题为《聆听雨声》,奏响的却是爱的呼吸和心跳:“意识流”——爱的回忆、爱的诘问、爱的认知、爱的梦想,交织溶汇成一股在情境之间曲折跌宕的溪流。
诗,可言志、可纪事、可状物、可摹景,然古今中外诗人运用最多的功能当属抒情,而此中又以抒发爱情者居多。抒情务要打动人心,引发读者共鸣,才算成功。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除了良好的认知和表述,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态度。
关于爱情,张爱玲有一种特别的态度,“喜欢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这与“捏一个侬,捏一个我”不同,与“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不同,与“我生长起来,只是为了你”也不同。张爱玲自有她的特与真。
在沙漠雨的诗作中,我也看到了同样的态度,诸如《我是向日葵》、《爱,如粥》,传递出的就是这样一种态度。
“我的心上人,多么高贵/蓝天和白云/都是你的背景/可我离不开篱笆和田野/所以我不走近,情愿仰望”——《我是向日葵》
“五谷杂粮也有爱意/我知道,因我是最小的那粒/你才不会轻易遇见我”——《爱,如粥》
在《我是向日葵》这首诗里,对爱的期许,沙漠雨比张爱玲更进了一步,她不仅仅要开出花来,还要结出果实,期盼心上人来收获。
“很幸福,能有机会/把最后的果实留给你/那是我一辈子的心血/结成的葵子/只求,粒粒饱满/只盼,你肯剥开”
而《爱,如粥》,在我看来,不单单是一段沉郁、凄婉、令人心生悲悯的歌吟,也是一副具有独特价值的文本。如:“我的心,正粥一样/熬在等你的路上”/“五谷杂粮也有爱意/我知道,因我是最小的那粒/你才不会轻易遇见我”/“米粒如尘埃,熬粥是岁月”……就我个人不算过于浅薄的诗歌阅读经验而言,这种比拟的运用,这样的意象选择,前所未见。应当说,这是诗人创造力良好的体现,是一粒饱满的果实。
“五谷杂粮也有爱意……我是最小的那粒”——卑微么?相较于广远无边的岁月,我们饮食男女有哪个不似尘埃?
曾有人评价张爱玲这种“卑微”的态度,认为她所诉诸的对象胡兰成不配这样对待,有很多人以为然,我倒觉得这看法失于肤浅。我想,不应当将这种崇尚态度对应于某个特定的人,而应当将其对应于“情爱”这种人类最美好最美妙的情感。我想,能够将情爱看待得如此高贵的人,才是真正通晓情爱境界的人,也是能够体验到真正情爱之美的人。
我认识作为诗人的沙漠雨是在二十几年前,那时的她还是一个芳龄不到二十的大学生,风华正茂,善良率真,热爱诗歌。不久后,我去了异乡。一别将近二十年,再度相逢,我发现她一如当年那般善良率真,热爱诗歌。特别是她的率真,不但体现在为人处世上,还体现于字里行间:
“这是一种隐藏/我绝口不说的爱意/我不露声色的眼眸/可我还是做不了潜伏的人/心跳是止不住的”——《读你》
“这个夏天太冷淡了/阴雨连绵,不给我一丝温暖……本不该成为一名怨妇的/侬本多情,我怎么可以诅咒……这个夏天,很想和你一起/寻找热度和光明”——《冷淡的夏天》
这其间的率真之情任谁都看得出来,无需我多说吧。
沙漠雨的诗作以抒发爱情、亲情、友情者居多,但也不乏对人生、人类命运的关照与思考,《惊蛰时分》,便是如此。
“必须承认,一些细微之处/我不如这冬眠的小虫,小兽……能安然的入睡,自然的苏醒/惊蛰时分,有许多/像我这样,以为很有思想的人/其实正被一场大雪蒙蔽……”
“自然的苏醒”、“真实的飞翔”、“随遇而安”,这些小虫、小兽都可以做到的自然、适性的生存状态,为什么作为万物灵长的我们人类反而很难做到呢?是因为我们有了太多超越我们自然本性的奢求?还是因为我们有了太多超越我们自然本性的情感?如果是前者,我们是否该检讨和减负?倘若是后者,我们又该如何舍得与放下,了断和重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人在纠结之中,“以惊蛰为界”,优雅而又浪漫地,将难舍与放下,了断和重生,“剪成两朵春花”。这份了悟的阐释,以惊蛰为主题,可谓是恰到好处。
舞文弄墨几十年,我所认识的友龄二十年以上的诗友很有一些,但像沙漠雨这样孜孜以求,坚持诗歌创作,屡获佳作,并且能够不断超越自我者着实不多。2011年7月,沙漠雨在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个人诗歌专集《爱过留痕》,收录了她此前二十年间创作的各种题材的诗作百多首。以我不算专业和严苛的眼光来看,虽说其中某些诗作存在激情有余,深度不足;率真有余,诗意不足;清新有余,意境不足的缺憾,但整体而言已经相当不错了。然而,今天品读沙漠雨的这些新作,我惊喜地看到,她的诗艺显然又整体提升了一层。换句实话来说,她俨然已渐次脱略女文青的形迹,开始彰显一个女诗人的风范了。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衷心希望沙漠雨在未来的岁月里,一方面多读人文诗学经典,拓展视野,淬炼思想;另一方面,继续保持直觉良好,激情率真,温婉感人的艺术优长,以及旺盛的创作势头;知行并举,工学相长,创作出更多更好更走心的诗作,与喜爱诗,崇尚爱,欣赏美,喜欢率真、自然、适性的读者们分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