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个全面”是坚持问题导向的科学结论

2015-04-17祝福恩

奋斗 2015年5期
关键词:四个全面小康社会依法治国

祝福恩 张 舒

(作者祝福恩系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舒系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指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1月底在福建调研时,提出前“三个全面”,这次调研加上第四个“全面从严治党”,表明其思想认识在不断地深化和与时俱进。到2015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第一次明确界定“四个全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布局”,并指出: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战略定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从这“四个全面”提出、形成及发展过程看,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的科学思维,彰显了“四个全面”提出及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说明时指出:“我们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们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说明时也说,“深刻阐明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等法治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针对法治工作中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出强有力的措施,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作出顶层设计。”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在思考、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中的问题时,坚持的是问题意识和导向,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进行科学思考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由此形成和制定科学的战略决策。

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问题导向符合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和认识论。马克思说:“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它是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也指出:“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的逻辑和现实起点。问题意识就是指人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自觉程度。习近平总书记就是站在战略高度,直面小康社会建设、改革攻坚战、依法治国和党的建设中的难啃骨头,向问题叫板、对问题动真,提出解决根本问题的对策,进而形成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习近平同志作为党的十八大报告起草组组长首次提出来的新命题,回应的是建设小康社会中不全面的问题。所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在于全面。而我们以往在小康社会建设中最大、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不全面。一是在建设小康社会领域上不全面,片面强调了经济上的GDP,而忽视了政治上、文化上、法治上、社会建设上及生态文明上的发展;二是建设小康社会主体上不全面,片面强调城市发展,而忽视了最基层最低层的群体,习近平刚出任总书记就去河北阜平、云南独龙族及苏区老区……,其寓意极深;三是建设小康社会内容上不全面,片面强调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而忽视了干部的清正、清廉及清明,导致了腐败现象多发和高发问题;四是在建设小康社会路径上,片面强调眼前的利益和发展,忽视了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恶化,丢掉了“望见山,看见水记得住乡愁”……这等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补齐发展的短板,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针对“不全面”、“不协调”、“不均衡”问题提出的目标选择。

“全面深化改革”是习近平出任党的总书记一年后,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做出的重要论断。“全面深化改革”是立足改革攻坚阶段实践问题、针对改革过程中的难题和问题提出来的战略措施:一是“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解决以往单一改革,或经济改革、或农村改革、或城市改革等改革不均衡、不协调、推不动的问题,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围绕六大领域全面深入进行改革、系统改革。二是“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解决目标不清、动力不足、主体缺位的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使深化改革有了方向。明确了改革要让老百姓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使深化改革有了动力和坚实的主体支持,解决了主体缺位、动力不足的问题。三是“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抓住改革的牛鼻子。近年来出现改革不深入、攻坚战乏力的问题,为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出台改革60项大任务,336项小任务,既选准了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又抓住了改革的牛鼻子,使全面深化改革成为化解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直接动力,体现了改革的问题导向、实践导向。

“全面依法治国”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一年后,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中首次提出来的重大论断,具有开天辟地的意义。全会决定把依法治国作为主题,是建国65年的第一次,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不同以往的治国执政理念和思路。从历史的视角说,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对中国社会几千年人治问题和难题的大胆回应,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历史担当和使命感,是对人治历史所划的句号,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具有法学博士背景总书记的高屋建瓴和现代视野。从现实的视角说,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对权大于法、法治缺位、失位及贪腐现象不断发生问题的解决,树立了宪法的权威和尊严,是对法治的践行。从发展的视角看,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对人治、权治、文件治等问题的否定,让法治成为推动社会科学发展的法治保障,对权力的约束使在法律之外没有绝对权力,是对法治的高扬,并把权力关进制度和法治笼子里。从治理的视角看,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对党大于法、权大于法等问题的回答,使法治成为国家治理的关键,校正了党和政府在现代化进行中的方位和角色,为中国共产党切实解决历史周期律问题,实现长治久安做出了法治化的回答。

“全面从严治党”,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8日在党的群众路线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是针对我们党的党情及党自身存在诸多问题提出的,总书记在讲话中直面党的问题讲了98个“从严”,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并完全落脚到从严治党上,切实解决党自身存在的问题,使党承担起更繁重的历史责任,完成任务使命。习近平同志是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起步,一步一步走到党的总书记位置,对我们党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难题是心知肚明,清清楚楚的。特别是党内腐败多发、高发、频发的顽症问题,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的严峻挑战和尖锐考验。两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这一严峻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对策,先以“八项规定”来化解风纪上问题,彰显从严治党的第一着;接着着手解决“四风”问题,并提出对贪腐采取“零容忍”的态度,“老虎”、“苍蝇”一起打,国外“猎狐”行动等,以从严治党的制度化、法治化来化解这些问题,使“全面从严治党”成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的领导核心和关键。

马克思说过,“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的”。可见,“四个全面”中每个“全面”都不是空穴来风,都是坚持问题意识与问题导向,直面经济社会发展中问题的产物和结果,都是现实中带有根本性问题的科学回应。“四个全面”本身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回答现实中突出问题,照应人民的热盼,指导我们发展战略的科学实践所提出的,因此说,“四个全面”是着眼解决新的问题的战略大规划、大布局。

猜你喜欢

四个全面小康社会依法治国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大同梦想与小康社会
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
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执政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