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国际化人才职业素质教育创新研究
2015-04-17黄萧萧黄跃辉
黄萧萧,黄跃辉
(1.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佛山528000;2.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佛山528000)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国际化人才职业素质教育创新研究
黄萧萧1,黄跃辉2
(1.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佛山528000;2.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佛山528000)
职业素质教育是新媒体背景下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主旋律,培养具有媒介素养和职业素质的国际化人才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常态。高职院校要充分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利用新媒体资源,建立多层次、高协同、渗透式、全时空的素质教育创新模式。本文提出了优势“智造”、渠道“革命”、媒介“整合”、链条“延伸”、服务“升级”的职业素质教育发展路径,为新媒体背景下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借鉴。
新媒体;职业素质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媒介素养
迅速崛起的新媒体(Newmedia)对社会公众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带来了冲击。新媒体背景下新的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支撑体系中出现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改变了传统信息传播方式,影响着传统的教育模式。新媒体传播的平台较传统媒体更广,信息量更大,能够极大地拓宽传播空间,提高传播的效率。“新型媒体已经完全超越了传统媒体,尤其是互联网和手机,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成为不可缺少的主要信息获取渠道。”[1]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职业素质教育等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然而新媒体信息资料良莠不齐,“垃圾”信息的负面影响对青年学生价值观培育和职业素质教育的难度加大,这一突出问题也引起教育者的重视,引发职业素质教育适应新媒体向多元化方面转变,寻找有效的路径和载体是“创新强校工程”必须直面的一个时代命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全面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要求。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培养质量,提升职业教育文化内涵,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促进职业院校的文化建设,增强智慧校园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兴校、文化强校。有利于职业院校发挥更大的引领辐射作用,为培养有职业素质教育国际化人才,为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作出贡献。
一、新媒体背景下职业素质教育国际化面临的挑战
(一)重视职业素质教育是世界性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
在新媒体背景下职业素质教育的环境骤变,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模式、方法与手段,是取长补短形成中国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的必不可少的过程。
当前,加强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工作是世界各国普遍做法。一是许多发达国家都强烈呼吁加强学校职业素质教育,普遍要求把加强学校职业素质教育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在建立现代教育体系的过程中,曾经一度以职业技能教育为重,忽视了职业素质教育,产生了很严重的社会问题,此后各国都将职业素质教育放在很重要的地位。二是西方国家非常注重对职校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的培训。如德国职业教育很重视关键能力(keycompencies)培养,关键能力就是就是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质培训,占岗前培训内容的三分之二;日本非常重视员工职业素质的岗前和岗位培训,培训内容不仅包括职业认知培训,更重要的是“职业素质价值取向‘忠’的培育,‘忠’在日本被放到职业道德准则的金字塔尖,是涵盖一切伦理标准的最高美德”。[2]如训练员工的耐心、耐力和永不满足的“匠人”精神,并对此进行严格的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三是各发达国家普遍形成了灵活、多层次的职业素质教育模式。重点借鉴德国“双元制”、英国现代学徒制等模式,引进发达国家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和标准,提升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目前美、英、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国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模式是开设专业伦理必修课或职业规范、职业意识等核心课程,课堂教学以职业道德讨论为主,同时辅以网络平台校内讲座和校外专门实习。法国的职业素质教育则是为了让学生在职业道德方面形成本能的、习惯的反应等。重视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是世界性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所以说,职业教育不是单纯的技能培训,必须要注重职业素质培育,注重人格的完善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国际上的共识。
为此,我国许多高职院校深化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围绕学校高水平国际化发展目标,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资源,建立全时空、多层次、高协同、渗透式的素质教育网络架构。以国际化专业合作、国际化资质认证、国际化课程改革,国际化人才职业素质培养为着力点,使我们的职业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与国际接轨,进一步推动学校的国际化发展。
(二)重视国际化人才的职业素质培养是高职教育的一种新常态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教育国际化的程度日益提高,国际化人才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国际化人才标准在经历了资历取向、能力取向之后,已经向人格品行、职业素质价值取向发展,使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面临新常态。我国正处在经济大国向强国迈进的新阶段,尤其是要实现“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实现价值链与产业链的升级,迫切需要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向中高端发展。只有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适应新媒体信息化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才有生命力。所以,我们必须对职业素质教育的意义、地位有所认识,加大职业素质教育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比重,切实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的三大职业素质能力,即技商、智商、情商。其中的情商所包括的自我意识、自我管理、自我激励、情绪了解与疏导、社会技能等五个维度,是职业素质中最有人性的成份,是人的职业能力要素的灵魂,是职业素质教育创新驱动的命门,“情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行为方式和结果。”[3]
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常态是积极推进的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明确提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不仅是在国家文件中首次明确了“教育国际化”发展是中国教育改革今后发展的目标,更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在“情商”培育上给予了充分的强调。只有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冲动,更能善于激励自己以及感同身受能力的增强和社交技巧的不断丰富,才标志着谁是真正有职业素质的国际化人才,便可在经济一体化的国际竞争中更胜人一筹。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要适应经济新常态,要推动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注重培养符合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国际化人才。服务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特别是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将同步配套“走出去”,发挥好国际化人才支撑,许多高职院校把高职业素质、高技能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当作自己的创新强校的提升目标。例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进一步挖掘和提升学校国际交流合作的潜力,增强学校办学的国际影响力,适应新环境、顺应新潮流、培养具有竞争力的高职业素质的国际化人才。明确了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应具备跨文化知识能力,开阔的国际视野,灵活的交际能力,精湛的专业技能,创造性的思维,并将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素质潜能迁移到产业升级与产业国际化竞争中。
虽然,许多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实施有了显著发展,但主要是从国际交流学习借鉴及吸引交换生源层面来开展,除涉外专业外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未明确提出国际化高技能型人才职业素质的培养目标,也没有以全面实施国际化人才职业素质培养为重点的明确目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技商”“智商”技术操作与学习能力,轻“情商”教育的现象。导致部分学生媒介信息素养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免疫力减退,国际化适应能力低、沟通能力弱、合作意识差、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现象。这些现象都是职业素质情商教育研究的核心内容。职业素质具有决定成败的绝对值倍加效应,决定善恶的正负值转化效应。职业教育成功与否,不仅需要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更需要职业教育培养的数以亿计的高职业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将大量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先进技术的转移扩散和转化应用。所以,职业教育的新常态就是要在“技商”“智商”教育的基础上,更多地把人才培养工作重心转移到“情商”培养上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素质培养,为成人成才、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新媒体背景下信息化的发展对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职业素质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为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职业素质提升提供了崭新的发展途径,给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带来很大变化。另一方面,由于新媒体的独特性,面临着更艰巨的挑战。教师将承担“领航员”角色,培养学生的媒介信息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免疫力,加强对新媒体建设与信息传播的监管力度。
瓶颈较为突出的是国际交流与合作力度不足,职业素质教育培养国际化人才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不足高职教育国际化是职业素质教育提升的必然要求,为了进一步推动高职教育的新发展顺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与跨国经营的国际人才市场的需求。
(三)职业素质教育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主旋律
当今时代新媒体加速国际化进程,各种媒体的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每时每刻都在深刻地影响着青年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选择。职业素质教育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的职业取向显示了他们人生职业素质的重大缺失。例如:
第一,职业理想选择的实用主义心理,使学生缺失大志向全面发展思考。
第二,快乐取向的人生态度导致学生追求享乐主义、缺失敬业奋斗的职业精神。
第三,价值观的功利性取向使大学生行为,缺失责任意识、道德意识。
第四,对社会政治信仰的疏离,对政党、政治领袖、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认知淡漠倾向,使学生思想深处时有迷茫、脆弱、无意义感,缺乏承担起国际化人才的重任,完成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的责任感和为梦想献身的政治热情。
为解决职业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中反复强调“素质教育”,把加强素质教育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结合起来,作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原则;把学生人文素养、职业意识和国际化人才观结合起来,作为衡量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尺度;把职业素质教育同完善人才成长“立交桥”结合起来,作为职业教育贯彻和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重要方面,这是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的重要纲领性文件。
职业素质教育这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几乎关系到教育的全部。它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主旋律,是职业院校一大特色定位,说到底它还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这些年我们在学术研究和教学改革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其实已经有了一个通解。所谓通解,第一是对职业素质提出了一个内涵界定,把它定义为职场上人的素质,说人的素质是养成的,因此也有称之为素养的等等说法;第二是把职业素质等同于能力或资格,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行为习惯,通过解构和重构的技术分析,就建立起各种各样的职业能力素质结构或模型。因为有了这些理论和技术上的支持,解决了职业素质教育的很多实际问题。职业素质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是高等教育的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而不是一种教学模式、教育方式或课程内容,要体现在高等教育的全过程。
职业素质教育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迅速崛起的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等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发展一方面为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职业素质提升提供了崭新的发展途径,给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带来很大便利性,疏通了平等沟通的渠道,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职业素质教育的平台。
新媒体改变了传统信息传播方式,突破传统教育过滤机制,使职业素质教育面临更艰巨的挑战。
高职院校要清晰自身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运用新媒体、借力新媒体,构建适应新媒体发展需要的、立体化的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职业素质教育理论体系,有针对性地提出国际化人才职业素质提升的途径和方法是实现创新强校的重要环节。
二、职业素质教育的发展受新媒体环境变迁的影响
新媒体背景下职业素质教育的环境骤变,随着迅速崛起的新媒体呈现出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虚拟化、数字化态势,改变了传统信息传播方式,影响着传统的教育模式。新媒体传播的平台较传统媒体更广,信息量更大,能够极大地拓宽传播空间,提高传播的效率,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就业创业行为模式、职业素质教育国际化等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新媒体“认知工具”创设自主驱动“移动学习”方式
所谓新媒体是指新的信息化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网络、微信、微博、博客、手机短信、BBS等新媒体传播技术,还有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数字图书馆、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等。从传播性看,新媒体更具主动性和交互性。从来源性看,新媒体更具丰富性和复杂性。从时效性看,新媒体更具快速性和高效性。新媒体的“新”,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是除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传统媒体之外的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平台的各种媒体形态的总称。而新媒体的概念随着科技的进步其优势还在不断扩展,将创造出数字化生存环境中的各种新技能,充分发挥新媒体的“认知工具”功能,促进和改变了学生的“移动学习”方式。“移动学习,指学习者通过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通过移动网络获取由学校和其他网络平台提供的学习资源,从而便捷实现交互式的学习活动”[4]。
(二)新媒体“比特化”信息资源造就创意“创客”情境
所谓“比特(bit)是作为‘信息的DNA’,正迅速取代原子(atom)而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学生主动地通过零距离、全天候、超时空的数字化转换:图、文、声、形、影等获得海量信息,进行选择、使用、创造信息,创设和展示创意情境或问题情境。这些情境可以是事实性、意境性、探究性和示范性的,以激活职业院校学生的创业创新的兴趣,唤醒学生善于运用新媒体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达到资源共享,实现协商学习,构建自主学习的环境,增强自尊感,培养了学生信息交流、分享、协作和创新能力,使具有较高职业素质、敬业精神的“创客”出现。
“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是指最有意愿、活力、热情和能力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创客以用户创新为核心理念,掌握了自媒体、自生产工具,通过学以致用开始创造,首创,开创,创立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和工作态度,同时通过坚守创新行动和持续实践去发现问题和需求,并努力找到解决方案;试图构建从创意、设计到制造的用户创新环境。客观地体现了一种理性思维。以客户为中心体现了职业素质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良性互动关系,有一种开放与包容的精神在里面,而开放与包容体现在行动上就是乐于分享,服务至上。这就体现了国际化人才的基本职业素质,是高情商的表现。
(三)新媒体传播“多维度”引发职业素质教育多元化转变
新媒体背景下职业素质教育不能忽视新媒体的巨大传播作用,“应该有效地打通各类新媒体平台之间的界线,整合新媒体平台的影响力与教育力。”[5]通过“智能终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教学平台+视频资源”的学习型网络创新模式,通过QQ平台、微博、微信等成熟社交网络平台,形成了多维度的传播通道,形成整体效应。智能终端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信息桥”、“助推器”、“服务站”的重要作用。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新媒体途径获取自己所需的内容信息,实现教育教学过程优化,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新媒体能够极大地拓宽高校建设的传播空间,提高传播的效率。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章明确指出“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平台,要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在国际化人才职业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为职业素质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国际合作空间;高校BBS、论坛、博客、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运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技术搭建的有影响力的信息互动平台和各项网络空间,为学生主动参与各种渗透国际化素质教育信息传播提供了途径;网络课程、数字图书馆、虚拟实验室、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教学模式等的开发和完善推动了国际化人才培养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促进了优质资源共享和教学改革发展;同时,教育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教育信息管理的系统化在完善教育管理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有助于建设各类资源库和信息库,保障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质量”。可见,新媒体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的表现形式和内在结构,提供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使学习内容走向形式多样化、思维立体化、交叉化和综合化。在这种新媒体背景下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路径,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训练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从而锻炼创造性思维和互联网思维,造就更多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创客”人才。
(四)新媒体负面影响挑战传统教育集中优势,弱化管理控制效果
新媒体背景下教育空间的“开放性”,“拢天地于屏内,抚四海于一瞬”,突破传统教育的的时空局限,抛开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后,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问题是新媒体游离传统教育管理体制,分化预定模式效果,使得大量毫无价值的低俗文化在新媒体的带动下无节制地传播,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一些落后文化甚至腐朽文化沉渣泛起等,高校学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显得“岌岌可危”。大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价值观念和理性的判断能力,并受限于自身的人生阅历和认识水平,在通过虚拟世界排解情绪的同时容易被互联网的非理性情绪感染。特别是“垃圾”信息负面影响:网络黄毒、网络犯罪、网络心理障碍,盲目接受纷繁杂乱的信息,影响个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认知,严重干扰了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所以,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刻不容缓,培养媒介素养,提升分辨是真、善、美的能力和对假、丑、恶的抵御能力。
目前,职业素质中的关键因素——“媒介素养”教育相关理论研究不足,技术力量匮乏,部分教育工作者观念滞后,互联网监管欠缺,相关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尤其是由于缺乏新媒体背景下的教育理念、完善的课程体系、规范化的管理机制,使职业素质教育缺乏“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管理控制,在新媒体环境下难以充分有效的开展工作,已经成为素质教育问题的体制性因素,需要社会各个部门共同治理才能见效。
新媒体信息化发展背景下促使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成为迫切需求趋势和竞争的必然选择,国际化人才的职业素质也越来越被高职教育所重视,将人才职业素质的培养置于国际化的大环境中加以考虑,加强职业素质教育,推进高职科学发展这已成共识。因此。高职教育改革,创新强校工程,国际化人才职业素质教育的创新性研究要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互联网思维、信息素养实践应以新媒体新特点为突破口,而这正成为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新课题。
三、新媒体背景下职业素质教育路径创新
(一)优势“智造”,提速文化价值传播
以“创文”为导向,以建造“智慧校园“为路径,刻意营造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的人文环境,着力凸显以人为本,拓展情商,人格升华,成人成才的育人理念。广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智慧校园”在我国职业院校中具有示范效应,建造了智慧门、日景、科技迷宫和信合文化广场等一批人文景观。特别是”智慧门其含义是上通天宇,下连厚土,内涵碧波,面向四方,是通向世界的主题之门。门中的“天圆地方“、”世面“、菩提相伴树”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智慧的诠释;最为精妙的稳定构造熏香球为原型,铸成门内的智慧之心,象征对智慧和情商的永恒追求。信合文化广场整体设计方案以时代气息和传统结合,信者,信用、诚信者也;合者,合作、和谐者也。“信“与”合“做人之本,做事之道正在校园文化中沉淀和深化,体现出潜移默化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6]是大学生推动职业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文化价值支撑。
以“智慧校园“建造为路径,搭建全覆盖的WLAN网络,借力校企、校社(各个社区)、校园(各专业园区)合作的社会实践舞台,通过“智慧校园”仿真教育类形式,将技能教育、职业素质教育融会贯通,优化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学生日常管理、行为习惯、道德习惯、学习习惯等方面集成服务,实现对自身文化素质、职业素质的熏陶,感受企业的经营管理、文化特点、行业和职业特性,让他们交流活动中修德砺能,知行合一。构建与优秀企业文化深度融合的具有职教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学风、教风、校风,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学生汲取文化知识,养成思想观念以及培养能力素质的重要外部环境,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长期置身于校园文化之中,其思想认识、道德观念、能力素质也潜移默化地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7]因而校园文化成为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二)借助新媒体的优势,打造职业素质教育新架构
通过移动互联技术的运用,构建起符合高职院校特色的网络素质教育平台,进而形成了以校园局域网为依托,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服务等主题网站为核心,以各级各类微博、微信、QQ群等为补充,建立全时空、多层次、高协同、渗透式的素质教育网络架构。
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可以凭借新媒体的技术性和拓展性,新媒体具有自身容量大、形式多的独特性质,职业素质教育实现立体化、网络化“极致体验”的新平台。能够更加图像化、影像化、多元化,其表现形式更加生动形象,使职业素质教育有更多的路径和更多的载体。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打造“思政理论教学平台+职业基本素养网络课程平台+人文素质讲坛平台+实战训练拓展平台”的全过程素质教育架构。
资源整合性强。师生可充分利用云环境的服务,自由使用学习资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尽享“精神盛宴”。以学定教,以教导学,拓展辅学等方面,构建了移动互联环境下的素质教育多维教学新模式,即“精练的课堂讲授+有效的课件演播+新代的互联应用+广泛的师生研讨+积极的社会实践”的素质教育模式。强化互联网“客户至上”思维,构建教与学新模式
“为创意而教”作为职业素质教育的手段,并极大地缩短了受教育者接收信息的时间,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升华思想、感知教育,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高校思想文化建设更易于被学生接受。能够更加快捷有效地增强高职实效性,拓宽高校思想文化建设者的视野空间。
(三)线上线下互动互补,参与共创素质教育新格局
新媒体背景下的素质教育要实现“线上传播”与“线下教育”统筹,“虚拟阵地”走入“现实课堂”的兼顾。新媒体网络所特有的交互性和平等性,使受众可以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去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并与教育工作者平等对话,而不再像以往那样简单被动地按照教育者事先设计的思路和目标去理解和接受信息。线上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扩大信息交流互动。推动高校BBS、微博、论坛、博客等个性网络空间朝着文明理性、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在“线上”占领虚拟空间做足实文章,加强师生沟通,提升校园微信公众号新媒体互动热度和关注度;进行双向同步通话,进行双向、异步互动交流,可以利用新媒体环境的网络空间来进行学习。
高校要关注大学生交流思想、相互学习、平衡心理的网络表达,善于针对网络群体、微信群体的不同旨趣,发表有见地的言论以树立威信,及时发现和培养一批网络活跃分子和骨干充当“意见领袖”,力争成为职业素质教育虚拟空间的舆论领袖,针对不同时期的人文热点话题进行舆论控制。例如结合网上热播的《中国合伙人》的创业意识、敬业精神、抗挫折能力等进行话题引导,在此基础上将职业素质教育内容融入其中,吸引更多的学生关注和参与讨论,进行交流分享提升。开辟和建设好如“我与导师面对面”、“院长在线”“职业互动”、“师生有约”等网络教育品牌栏目,形成线上线下的互动互补的局面。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技术,搭建各种传播正面信息和先进文化的有影响力的信息平台。能够在现实与虚拟生活空间随时受到科学精神的启迪,随处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要从课堂的“小天地”,迈入社会的“大生活”。掌握学生兴趣爱好,科学细分精准定位,直击成长成才瓶颈,深度挖掘个性潜能,全面拓展聪明才智。例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扶持发展学生各类社团组织,从2003年以来与顺德青年企业家协会携手合作举办线下“非常对话·踏上成功路”论坛,围绕学生关心的“创业与成功”、“职业素质与就业”等主题,邀请成功的青年企业家与青年学子面对面地沟通、交流和探讨,切身感受企业家的职业行为习惯和他们敬业做事、诚信做人的职业素质,这项活动被评为广东省高校十大校园文化品牌项目。
(四)媒介素养教育升级,延伸网络安全防范意识链条
随着我国移动3G和4G网络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媒介素养成为人才培养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从“门户网站”、“博客”再到“微博”,新媒体各种传媒工具逐渐打开信息传播的限制,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快速进入大学生的视野,令其难辨真伪,甚至会由于思想混乱、盲目从众,而对低俗文化产生共鸣,淡化社会责任和集体观念,轻视精神追求,导致理想信念迷茫。面对海量信息,高校教育者难以担好信息“把关人”角色,进行有效的监督,规避不良信息的消极影响,主动建立有质量、有层次、有特色,集趣味性与教育性于一体的人文素质教育专题网站与主题网页。充分把握高校网络社区成员同质性强的特点,通过构建网络人文素质教育知识共享库、在线大讲坛等教育资源,开展时事讨论、知识竞赛等主题科技文化活动,促进“网上”群体和“网下”集体的同构,增强大学生相对稳定的人文归属感和认同感。
建章立制、理顺关系、完善机制,是保障新媒体人文素质教育获得实效的重要环节。高校网络人文平台的正常运转与发展完善,客观上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组织领导与运作管理机制,形成一套严格的管理策划、组织建设、财政支持、技术保障等制度。
第一,要建立人文素质教育网络管理权责制度,明确网络管理者的权责关系,充分发挥其管理和监督的职能作用。
第二,要建立网络管理信息交流和意见反馈制度,互联网信息员、评论员等教育者发现学生群体性信息后,要及时、准确、全面地向学校或相关部门反映,以便学校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事态扩大。
第三,要建立网络信息监控制度,利用自身优势及时有效地采取技术手段限制和遏制错误信息的蔓延与传播,及时启动应对机制确保网络信息的正确导向,增强高校网上人文信息的可信度。
总之,在新媒体背景下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中,教育者是职业素质教育路径创新的主要实施者,建立一支具有过硬人文精神和丰富人文知识的教育队伍,建立一支具有熟悉网络文化并善于运用网络工具从事素质教育的网上工作者队伍。要倡导以心灵感染心灵,增强媒介理性,在师生现实与虚拟生活中倾注媒体道德意识与法制观念,以自己的媒介素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人文精神与职业素质的形成。教育者要在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在专业课程中发掘人文素质教育资源的同时,提高自身对信息的收集、处理、筛选、传递和使用的能力,利用现代教育上的技术手段优势提高教育效果。教育者要增强自身对网络信息的鉴别和判断能力,在提高自身网络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安全意识和自律意识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理性思考问题和辩证分析问题。加强顶层管理设计,抓好强校工程建设,使我们的职业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与国际接轨,进一步推动学校的国际化发展。
[1]叶芳.“90后”大学生信息获取渠道与价值观的形成[J].当代青年研究,2014(1):54-58.
[2]陈春花.企业文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261-262.
[3]李润林.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1:261-262.
[4]李小斌.移动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移动学习需求调研及发展策略研究[J].高教探索,2015(2):89-91.
[5]许灿荣,徐喜春.新媒体环境下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J].青年探索,2015(1):19-23.
[6]陈智,陈粟宋.探索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之路[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3):216-218.
[7]刘海春.论朋辈教育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耦合与运用[J].高教探索,2015(2):36-37.
(责任编辑:刘岭峰2572756826@qq.com)
Innovation Research on Professional Quality Education of International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New Media Background
HUANGXiao-xiao,HUANGYue-hui
(1.Shunde Polytechnic,Foshan,528000,China;2.Foshan University,Foshan,528000,China)
Professional Quality Education is the main theme of promoting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new media background.Cultivating international talents with media literacy and professional quality will be the new normal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fully comply with the trend of the new media development,using new media resources to establish a multi-leveled collaborative permeable innovative quality education model with no limitation in time and space.This paper raises a vocational quality education development path of“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with Advantages”,“Channel Revolution”,“Media Integration”,“Chains Extension”and“Service Upgrading”to provide references on enhancing talents quali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new media background.
new media;professional quality education;international talents cultivation;media literacy
G710
A
1008-018X(2015)06-0066-08
2015-00-00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强校工程项目(2X03240601052)
黄萧萧(1984-),女,广东佛山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