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东地区城市体育发展现状研究
——以滁州市和马鞍山市为例
2015-04-17王之春陈伟
王之春,陈伟
(滁州学院体育学院,安徽滁州239000)
皖东地区城市体育发展现状研究
——以滁州市和马鞍山市为例
王之春,陈伟
(滁州学院体育学院,安徽滁州239000)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皖东地区城市体育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城市体育发展特点、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以期为皖东地区城市体育发展提供参考。研究得知:发展城市体育已成当前城市发展共识,皖东地区城市体育现行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市民对场地设施的需求有待解决。建议加大体育事业投入;政府应放手职能部门,由市场调控;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足够空间。
皖东地区;城市体育;现状
皖东地区作为国家级皖江示范区的核心城市,是江淮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交通枢纽城市。城市是人口的大规模的有序集聚地,城市体育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文化形式。城市的体育活动空间主要有公园、社区空地、体育场馆、校园体育场馆以及开放性的军队体育运动设施。本文对皖东地区城市体育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皖东城市体育的发展特点、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为皖东地区城市体育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滁州毗邻南京,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1992年成为省直辖市,是年轻的经济快速发展城市代表;马鞍山1956年建市,作为安徽省经济较发达城市代表,同时也是安徽省最幸福城市之一。因此选取这两个城市作为皖东地区的代表城市,以滁州市和马鞍山市社区体育开展为研究对象,对整个皖东地区城市体育发展现状展开研究。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城市体育、皖东城市的经济决策和体育管理制度等相关文献资料,为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1.2.2 问卷调查法
针对皖东城市居民的体育现状进行问卷设计。发放的对象分别为滁州市和马鞍山市体育锻练点的
市民。共发放问卷600份,平均发放于两座城市,回收问卷580份,有效问卷564份,有效率97.2%,符合统计学要求。
1.2.3 访谈法
对省市体育局相关部门人员进行访谈以了解皖东城市体育发展状况,城市体育人才培训机制、管理机制的运行,了解政府对城市体育事业的投入及居民对体育活动的实际情况。
1.2.4 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到的问卷及访谈数据进统计描述,为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1.2.5 逻辑分析法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问所获得的数据、资料与事实进行逻辑思辩,运用演绎和归纳的方法得出结论。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皖东地区城市体育发展
随着滁州市和马鞍山市经济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地方政府对体育事业的投入也逐年加大,如体育设施的增多,体育文化的宣传,体育赛事的举办与转播,对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
2.1.1 滁州市城市体育发展
(1)近年来,滁州市连续举办了多个全市“全民健身日”活动启动仪式,积极推动滁州市直属机关与学校教职工趣味运动会。2010年以来,全市共组织群众性赛事500余次。
(2)重视学校体育发展。市教育与体育部门下达文件和拨款深入开展学校阳光体育活动。
(3)体育彩票公益金投入体育事业比例大幅度增多,社区增设全民健身路径设施。
(4)凤阳县大力推进民族传统体育“凤阳花鼓”,天长市“幸福茉莉”太极拳的开展受到了市民的喜爱,全椒县政府大力推行一年一度“正月十六走太平”等一系列的健身活动。
2.1.2 马鞍山市城市体育发展
(1)积极开办市民体育健身活动。举办了多届南京都市圈城市龙舟邀请赛、第二届体育舞蹈公开赛、迎新年环雨山湖接力长跑等群众性健身活动。
(2)加快实施体育健身工程。组织开展市民体育健身工程、全民健身苑、街道或社区体育俱乐部等体育健身工程。
(3)积极培养社会体育健身专业人才。全市近几年都成功举办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通过率超过90%以上,成绩显著[1]。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富足,市民对精神生活追求达到新的高度,而城市体育的发展为城市带来了新的活力。虽然滁州市和马鞍山市在区域经济总量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上有一定差距,但没有影响到城市体育的发展,只是在规模和多样性上羁绊了城市体育的发展步伐,在城市经济持续发展大背景下发展城市体育成为共识。城市体育场馆设施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对提升城市形象,稳定城市发展,发展城市经济具有战略意义[2]。
2.2 皖东地区体育部门现行管理制度
访谈得知,安徽省城市体育管理部门实行的是经费归地方财政管理,业务归上一级的体育部门管理,人事考核归地方政府管理的模式[3]。如此,地方财政分割到体育事业的经费受到盘剥,做不到直接拨款的专款专用;在业务上也没有自主性,不利于地方传统体育和特色休闲体育的发展,对群众体育的发展更是无所作为;人事考核不能做到分类考核,区别对待等,这种管理模式限制了地区体育管理的灵活性,限制高效能的发挥,产生无序和资源损耗的后果。
2.3 皖东城市居民健身的现状
2.3.1 皖东城市居民健身的特征
(1)健身居民的年龄特征。调查可知:参加健身的人群以老年人为主占40.6%,青少年为辅占39.2%,中年人参加健身的人数较少。由于青少年精力充沛,社会压力小,多参与集体运动项目,体育成为其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和维持社交关系的重要媒介。而老年人大多处于退休状态,对健康的认识也更深刻,为减少家庭和社会医疗负担,体育锻炼迫在眉睫。中年人处于事业的高峰期,社会关系成熟交际增多,无形中就剥夺了自己的闲暇时间,很多时候认为身体健康不需要体育锻炼,没有正视体育的健身意义。
(2)健身居民的学历结构。皖东城市居民的学历结构主要处于专科水平占38.7%,初高中水平占46.5%,本科及以上水平占13.8%,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区体育的科学发展。更高的学历层次有助于对体育健身价值的理解和体育健身意识的培养,能更科学有效地运动健身。文化程度较高的健身者可以给健身群体带来更新更科学的锻炼方法,并能影响周围人群,使整个健身群体良性发展。
(3)居民健身的活动内容。市民健身的主要项目有集体类舞蹈占36.2%,武术占23.2%,老年人动作迟缓且运动耐力有限,他们多数选择广场舞和太极拳等动作缓慢对体能消耗比较少的健身项目。青少年活泼好动,他们大多数选择强度大或对抗激烈的武术、跆拳道以及球类。其次,选择轮滑运动也是健身项目的一大亮点。轮滑运动对身体素质要求比较高而成为青少年热衷的项目。中年人由于社会压力较大且时间相对紧张,只有晚饭后少量的时间选择跑散步和球类运动来缓解一天工作的疲惫。健身者对健身项目是自主选择,具有一定的趋向性和盲目性,需要正确的引导。
(4)居民健身的动机特征。居民从事社区体育的主要动机是强身健体占70.2%,其次是通过体育锻炼来扩大交际,缓解压力,愉悦身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知识水平的提高,居民健身项目的需求呈现多样化,走出居室,融入社区大环境,增强交流,缓解邻里关系,放松心情,减少生活及工作压力,是人们健身的主要动机。
(5)居民健身知识的获得途径。居民获得体育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电视和网络等电子信息媒介,其次是书籍报刊杂志等纸媒。由于电子媒介的传播速度快,使用方便快捷,它的影响力已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对滁州和马鞍山两市的调查分析,两市体育部门和相关工作者都加大了对体育健身的宣传力度,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加速了体育实时知识信息的传播,这有助于广大市民更加主动参加到体育健身中去。
2.3.2 居民对健身场地器材的选择和满意度
(1)居民健身主要集中城市广场、绿地、公园景区和居住社区,在学校内参加体育健身的居民也占较大比例,例如,在滁州学院的会峰校区和马鞍山市安徽工业大学的东校区,早晨和傍晚从事体育健身人数众多。在小区空地或广场参加体育健身的人数较多,这些地方的健身设施比较齐全且方便快捷。俱乐部从事体育健身的人数较少,对社区居民健身的吸引力较弱。
(2)通过调查发现,皖东地区城市居民对健身场地和器材满意度不高。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二元结构失调,城镇居民逐年增多,城市人口大幅增长,社区的发展使得城市人口聚集明显[4]。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利益的驱使,使得居民公共活动场地受到挤压和掠夺。公园逐渐拥挤,绿地减少,可供选择的健身活动场地越来越少,以至于马路边宽阔空地都成为健身者的选择场所。社区健身扰民现象加剧,公共健身器材的投入严重不足,主要以健身路径为主,器材单一,维护欠缺,安全性低,都进一步限制了城市体育的持续发展。近年来,地方政府逐渐认识到健身的尴尬局面,采取了一定的缓解措施。滁州市琅琊山与南湖景区扩大了对市民的开放力度,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老年人早晚健身的需求,缓解了居民健身的场地器材空间上和数量上的压力。但是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种矛盾,还得在城市规划上做足功课。
2.4 影响居民体育健身的因素
影响皖东地区城市居民健身的因素众多,最主要的是“缺乏时间”去健身。青少年大多将精力放在学习上,在学校体育活动也只限于体育课堂上和课余活动里,而学习压力需要参与体育活动来缓解释放;中年人大多以工作为主,工作、家庭以及应酬使得自由支配时间更少,体育健身成为奢侈;老年人有较多的空余时间,除带孩子外还有较充裕的自由时间可供锻炼、交友和娱乐。其次,场地器材成为限制城市居民健身的重要因素。城市狭小的健身空间,使得健身者与社区住户矛盾加剧。公园变得日益拥挤,健身者占地割据现象呈现。甚至空气污染严重的马路边空地也成了居民健身的领地。缺乏健身指导也是影响健身的因素之一,调查访谈得知,很多健身者缺乏健身指导,多数为跟随模仿学习,没有专人指导,甚至限制了一部分潜在的体育健身人口[5]。
3 结论
(1)随着皖东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体育的投入成为城市发展的共识,主要体现在体育场馆的建设和利用,体育健身指导人才的培养,体育健身的宣传等方面。
(2)皖东地区体育部门现行管理制度模式陈旧,限制了职能部门的办事效率。
(3)皖东城市社区健身多以老年人为主,青少年为辅,中年人健身群体较少。其中高学历健身者人数较少,不利于科学健身和体育宣传。在项目的选择上多以集体性运动项目为主,且具有年龄差异,老年人选择舒缓的项目,而青少年则热爱强对抗大强度的运动项目。强身健体成为居民健身的首要动机。通过体育锻炼来扩大交际,缓解压力,愉悦身心也成为健身者选择健身锻炼的重要原因。城市社区居民主要通过电视和网络等电子信息媒介来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体育知识信息。
(4)社区居民健身的场地选择多集中于城市广场、城市绿地、公园景区和居住社区等宽阔区域,然而这些场地设施仍然满足不了城市居民的健身需求。
(5)皖东地区城市居民健身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缺乏健身时间,缺乏健身场地器材和缺乏科学的健身指导三个主要方面。
4 建议
(1)在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大城市体育事业的投入。加强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加大体育文化宣传力度。以学校为依托,培养更多的体育专业指导人才。
(2)政府对体育事业的管理方式要改革创新,发挥市场作用宏观调控,探索发展群众体育的方法,服务民生。结合地域特色,发展地方传统体育项目和休闲体育运动。
(3)加强城市发展规划,给城市体育发展足够的空间。规划居民健身场地,完善设施建设。
[1]安徽省体育局.马鞍山全家庄区文体局举办体育舞蹈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EB/OL].(2011-12-22)[2015-04-27]. http://www.ahty.gov.cn/xwzx-sxdt/article,jsp?articleId=8315.
[2]李朝晖.论城市体育与城市发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6):237-239.
[3]朱毅然.皖北地区城市体育发展现状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29(3):97-101.
[4]陈伟.城市体育与城市互动发展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06.
[5]陈阳阳.我国城市大众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责任编辑:周绍缨410154121@qq.com】
Research on the city sports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east Anhui province——Taking Chuzhou city and Ma'anshan city as examples
WANG Zhi-chun,CHENWei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Chuzhou University,Chuzhou 239000,China)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tion,questionnaire,interviews,statistics and logic analysis, researching the present city sports development situation in East Anhui Province,analyzing the city sports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problem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ity sports development in East Anhui Province.The study found:The development of city sports has become the consensus in the city development,city sport in East Anhui Province exists management system deficiencies,public facilities need to be solved.It is proposed to increase sports functional departments;use market regulation to strengthen the city planning and management,provide enough spa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dustry.
East Anhui;city sports;situation
G812.754
A
1008-0171(2015)05-0087-05
2015-05-25
安徽省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ASS2013202)
王之春(1984-),男,安徽霍邱人,滁州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