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办农民夜校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

2015-04-17李秀霞

奋斗 2015年1期
关键词:夜校农民群众

李秀霞

着眼于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绥棱县创造性地开办了农民夜校,搭建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载体平台,增强农民群众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以及对党的感情,提高了农村群众的整体素质,夯实了党在基层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截至2014年底,已在全县76个村全部开办农民夜校,163名教师从政策法规、农业技术、文化教育、卫生健康、移风易俗等8大类进行菜单式培训80讲,为农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800多个,受到了农民群众的广泛欢迎。

一、坚持力量统筹,构筑联合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针对农民夜校点多、线长、面广的实际,把开办农民夜校作为筑牢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的一项系统性工程,整合部门资源、动员方方面面力量参与其中,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一是广泛征求意见。10个调研组先后深入到乡镇、村屯和农户家中,与农民群众面对面交流,了解思想动态,充分征集意见,打好群众基础。召开了由宣传部、妇联、党校等23个职能部门参加的座谈会,通过交流研讨,在功能定位、培训形式、授课方式、活动方式及运行保障等方面统一了思想,达成了共识,为农民夜校奠定思想基础。二是建立组织机构。县委成立农民夜校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常设机构设在组织部,负责全县农民夜校的统筹协调。各乡镇、各部门、各村设立联络员157名,负责教师联系、学员登记、收集材料等项日常联络工作,保证工作有效衔接、顺利推进。各村设立专职校长76名,由村党总支书记或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同志担任,负责征集农民意见、课程选择、时间安排等日常事务,使工作有的放矢。三是整合部门资源。制定《绥棱县农民夜校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部门的责任和义务,细化了工作任务,形成了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宣传部、妇联、团委密切配合,乡村两级组织实施,部门广泛参与的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并从81个县直部门和乡镇党委选派语言表达能力强、专业技术精、农村基层经验丰富的教师,建立农民夜校师资队伍数据库,授课老师提前半个月精心准备教学方案,经主管领导审核把关后,根据农民不同的知识需求选派不同教师进行授课。

二、坚持需求导向,提供农民急需、内容鲜活的教学资源

为增强农民夜校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坚持把农民需求放在第一位,从不同乡镇村屯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受教育人群的接受能力,让农民群众自己来选择学习内容,真正做到了民有所需,我有所应。一是送思想正民心。针对当前农民思想观念淡化、道德修养弱化等不良化倾向盛行的现状,县委党校教师利用生动鲜活的案例到6个村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农民在故事中知礼义、明廉耻。二是送政策解难题。针对农村土地问题、低保问题矛盾纠纷不断,低保局、经管中心等单位业务骨干深入各村进行农村低保、“三资”管理等政策解读,并对村民的提问进行答疑解惑,真正让群众懂得了办理低保的相关要求和办理程序,化解了农村长期存在的低保问题。三是送法律化纠纷。针对房屋转让和拆迁问题,法院法官于显志、司法局公证员戴宝在靠山乡胜利村农民家里进行了一对一解答,普及相关的法律知识,使农民知法、懂法。四是送技术促生产。针对当前农业生产存在的农作物病虫害预防问题,农业局干部结合农作物的实际情况,分别就水稻稻瘟病、大豆霜霉病、玉米小斑病到田间地头为农民想实招、出实策,保障了粮食丰产丰收。五是送医疗保健康。针对县内农村存在的诸如大骨节病、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卫生局干部在各村巡回讲授了《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慢性病预防》等课程,并对一些患有慢性病的村民进行了现场免费诊疗,普及了保健基础知识,提高了村民们的养生意识。六是送文化暖生活。针对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匮乏的现状,县文化馆干部结合“送文化下乡”活动,分别就农村文化建设、器乐知识进行了讲解,并将歌舞表演、话剧电影送到千家万户,让农民群众在欢声笑语中受到了教育,提高了生活的幸福指数。目前,农民夜校已从单一的学习教育拓展为具有科技培训、信息发布、法律普及、交流沟通、民主议事、文化娱乐等六大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学校,受到了农民群众的认可和欢迎。

三、坚持实用原则,采取灵活多样、喜闻乐见的办学模式

针对当前填鸭式、机械式培训模式不受农民欢迎,甚至出现雇人上课的情况,本次创办农民夜校,坚持贴近群众、融入群众、服务群众的办学方向,采取灵活多样、喜闻乐见的办学模式,真正让群众在夜校中接受教育。一是学习时间不固定。结合农村生产生活实际,选择农闲时节、茶余饭后等农民空闲时间,根据农民需求随时进行培训。如针对农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大要财礼等不良风气,在晚饭后讲解移风易俗知识;针对农民黑木耳栽培技术欠缺,从早中晚三个不同时段示范黑木耳栽培技术等。二是学习地点不固定。为了最大限度地方便农民群众,本次农民夜校改变以往在固定场所、固定教室办学的模式,把办学地点移到了村级活动场所、专业合作社、田间地头、大厂大户、农民家中,使农民不出家门就能学到科学文化知识。三是学习方式不固定。本次农民夜校力戒以往生硬说教单一办班的培训形式,采用菜单式选学、情景式教学、参观式观摩、案例式分析、答疑式解读等多种农民群众喜爱并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农民群众在故事中、在情景中学到知识,获得了正能量。四是学习对象不固定。本次农民夜校坚决杜绝以往片面追求轰动效应的形式主义倾向,只要农民有需求不管人多人少都开展培训。在全部培训中,3-5人参加的有7场,10-30人参加的有51场,30人以上参加的有22场,真正做到了不重形式重效果。五是学习内容不固定。本次农民夜校采用固定加随机的培训形式,教师除根据农民需要讲解固定的内容外,还随机对农民提出的相关领域的知识进行互动式讲解,增加了教师讲课的难度,促进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达到了教学相长、相互促进的目标。

四、坚持制度保障,推进农民夜校常态化、长效性运行

为持续巩固和拓展农民夜校的教育成果,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有效地推进了农民夜校教育培训的常态化。一是建立激励机制。为解决“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问题,根据“绥棱县农民夜校工作数据库”记录,对授课教师的讲课次数、讲课内容、听课人数、群众反响进行综合考评,对精通业务、工作表现突出、百姓认可的教师,给予精神奖励或物质奖励,激发授课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确保农民夜校工作扎实开展。二是建立监督机制。农民夜校领导小组办公室不定期深入到各乡镇进行监督检查,对夜校每一期开班授课都进行严格把关,对开班授课内容不贴近群众,教师备课不熟练、听课人员不齐整的坚决不开班或推迟开班,同时采取月总结、季汇报的形式,听取各乡镇党委农民夜校工作汇报,及时了解工作运行情况。三是建立考核机制。将农民夜校工作纳入基层党建考核项目,制定了具体目标管理方案,建立科学、严谨的考评办法和严格的奖惩机制,通过组织掌握、民主测评、入户走访等形式进行定期督查、随机抽查、年终考核,对相关部门和各乡镇的农民夜校工作情况进行综合认定、奖优罚劣。

五、创办农民夜校的思考与启示

实践看,开办农民夜校整合了部门的优势资源,搭建了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载体平台,为农民群众提供了急需的生产生活服务,促进了农民素质和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组织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在工作开展中也得到一定的启示:

启示一:只有遵循群众的意愿,正确处理好需求和供给关系,做到农民需要什么就给什么,才能使农民夜校深入人心,赢得群众支持。

启示二:只有整合资源统筹考虑,正确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关系,做到农民有需求就有服务,才能使农民夜校形成工作合力,切实发挥作用。

启示三:只有打破僵化的培训模式,正确处理好授课与学习关系,做到形式新颖、内容鲜活、贴近群众,才能使农民夜校受到农民欢迎,自觉参与其中。

猜你喜欢

夜校农民群众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多让群众咧嘴笑
饸饹面“贷”富农民
四川省盐源县:星光下的农民夜校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建设“指尖微课堂” 促进农牧民夜校教育上台阶
夜校灯火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