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我省对俄经贸合作水平
2015-04-17戚文海刘世佳
戚文海 刘世佳
在加快沿边开发开放步伐、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新形势下,我省应站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高度,采用新思维和新视角判断经贸发展走势,重新审视俄罗斯市场,谋划和推进对俄经贸合作,制定更为灵活务实的市场发展战略,“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提升贸易层次和水平,加强政府的引导推动作用,为贸易投资便利化创造良好环境,进而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一、加快战略升级
我省对俄经贸合作应积极主动加快从互补型向战略型转变。在当前互补型合作框架下,对俄贸易很难在知识技术与资本密集型产业上开展有效合作,也严重阻碍了相互间的投资。对俄经贸合作向战略型转变,应将合作重点转向科技合作、生产合作、跨国投资与服务贸易等领域。加快我省对俄经贸合作战略升级,从长期来看,应注重优化环境、内外结合、基地辐射、合作创新;从中期来看,应注重积极引导、主体升级、领域择优、方式创新;从短期来看,应注重观念创新、加强整合、机制创新、夯实基础。
二、加强机制创新
一是建立和完善对俄经贸合作沟通协调机制。积极推动建立我省与毗邻俄罗斯东部各州、区行政长官定期会晤机制,在该机制下设立对应政府部门的经贸、林业、科技、矿产开发等相关领域合作推进工作小组,形成多层次的沟通协调机制,统一组织、统筹安排合作事宜,在解决两国地区间合作的重大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提高合作效率。二是建立和完善对俄知识产权合作与交流机制。我省应通过政府政策引导,促进对俄知识产权合作主体多元化;加强高新专利技术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合作;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等的作用,加强民间知识产权交流与合作。三是建立与完善中俄区域合作长效机制。加快推动中俄区域合作长效机制建设,以便将《中俄区域合作规划纲要》尽快落到实处。可从定期或不定期的多层次对话与协商起步,从项目合作、局部范围和个别领域合作入手,逐步完善合作机制,向全面合作过渡,并在资金、资源、人才、交通等方面为合作创造便利条件,促进双方实现共同发展。四是构建与完善对俄投资合作风险评估与防范机制。在加入WTO过渡期,俄法律环境与WTO规则要求不可能完全一致,对俄投资合作的风险并没有消除,对俄投资合作更要谨慎、适度,必须充分进行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提高对俄投资的成功率。构建我省对俄投资风险评估机制,可以为扩大对俄投资提供法律支持,进一步降低对俄投资的法律风险。五是谋划和推进中俄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按照国际上建立自贸区的惯例衡量,绥芬河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有利的市场和资源条件、便捷的交通、完备的口岸基础设施、多元的对外开放平台以及悠久的商贸历史和良好的综合环境等。建立中俄绥芬河自由贸易区已具备多方面基础条件,应积极推动中俄双方高层认真考虑、研究、加快推进中俄自贸区建设事宜。
三、促进产业升级
一是积极推进建立对俄经贸科技合作立体格局。整合原有对俄合作园区资源要素,利用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的科技、产业、服务优势,与边境地区信息通畅、营销多样优势联系起来,设计开发系列新的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相关产业拉动效果明显的科技合作项目,吸引俄企到产业带投资或进行技术对接合作。二是通过若干产业集群推进科技合作产业化。中俄两国可以优势互补,在生物技术、能源、航空、航天、信息、新材料、核能、激光、自动化、机电一体化和军民两用技术等领域加强产业化方面的合作,并建立一套切实可行且不断完善的合作运行机制。三是构建多层次的资金支持与风险防范机制。缺乏资金支持和风险担保仍为我省对俄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大难题。因此,要积极争取科技部每年保证一定的资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用于引进和开发俄罗斯技术,并在国家支持下采取市场运作方式,建立对俄科技合作风险基金,着重支持俄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四是打造对俄深度合作的若干产业带、基地。我省应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哈大齐工业走廊经济板块、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哈佳同抚外向化产业带等为依托,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支撑,以边境口岸为节点,加速推进生产型出口产业集群崛起,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打造区域内各具特色又相互关联的产业群。五是通过合作方式创新提高对俄合作效率。在已有合作方式的基础上,今后对俄科技合作方式应更多地转向合作研究、合作开发、共建科技中心、共建科技园等。还应大胆借鉴俄与西方国家合作经验,如建立合营企业、商业风险投资公司等有效的合作方式。六是充分发挥境外园区的引擎与集聚效应。我省在俄毗邻州区建立了多个组装加工园区,其中应重点发展对俄机电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工、对俄农副产品出口种植加工、对俄轻工产品出口加工、进口水产品加工等相关联的园区,充分发挥对俄境外园区对我省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的引擎与集聚效应。七是发挥对俄科技合作联盟等的引领资源整合作用。应积极借鉴“对俄科技合作基地联盟”的有益经验,推动建立各对俄科技合作基地间信息共享与交流机制,使得北方的人才、渠道、技术优势和南方的资金、市场优势得到有效结合。加快建立各类联盟为全国对俄合作基地间经验互学、资源共享、分工协作提供良好平台,着力增进各参盟基地间的优势互补和务实合作。
四、构建保障体系
一是强化我省政策保障体系以提升口岸集聚生产要素能力。我省应联合内蒙古、广西和新疆等省区,积极推动从国家层面尽快出台符合WTO要求的长期、稳定、统一、规范的边境贸易政策及具体的管理办法,加大对木材、矿产等资源类进口商品的政策倾斜,鼓励我省企业同俄罗斯伙伴进行符合国际规范的贸易往来,增加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商品的出口。二是完善我省金融服务体系以缓解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建立我省多元化的对俄合作资金保障体系,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积极向国家争取对俄合作项目的专项扶持资金,大力发展金融市场、推进金融创新,积极争取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支持对俄产业合作项目,并建立和完善中俄跨国结算服务体系,积极推进跨境贸易本币结算机制。三是完善我省健全法律服务体系以防范对俄投资风险。加快建立我省对俄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和对俄投资风险评估机制,着力培养精通俄语的律师,设立对俄投资专业法律咨询机构,编发《实用俄罗斯法律法规简报》提供企业参考,及时总结赴俄投资企业的经验教训,通过典型案例分析给企业以警示与启迪。四是建立我省对俄人才智力保障体系以增强发展后劲。通过灵活的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具有国际视野的对俄高层次管理人才和企业“领军”人才,有针对性地培养精通外语、掌握国际经贸知识、熟悉俄自然人文环境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金融、商务、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紧缺人才。五是建立系统化的对俄科技合作现代服务体系。应以《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实施和“中蒙俄经济走廊”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在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和大庆开辟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区,借助哈尔滨的创新优势提高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力。
五、提升服务能力
一是加大支持我省企业参与俄企业的跨国并购力度。俄罗斯加入WTO后将逐步开放国内服务业市场,应加大支持我省企业参与俄企业的跨国并购力度,纵向推进中俄两国企业间的战略性合作,在应对全球经济变化的背景下实现双边投资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和战略性支撑。二是加强我省与俄方在贸易标准化的交流与合作。必须从对俄贸易实际出发,最大限度地与国际贸易规范和标准接轨。同时要关注俄方技术法规、标准和产品认证的实施状况,跟踪研究俄技术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及时向本国企业提供咨询和预警,以保证我省对俄出口产品符合俄产品质量检验和认证标准。三是积极培育我省对俄经贸合作经营的新主体。合作主体不到位是制约我省对俄合作的重要深层制约因素之一。我省与俄罗斯双向投资和技术合作既要继续发挥中小企业的灵活、创新与补充作用,更要吸引大企业、跨国公司等参与其中,形成由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广泛参与的梯次结构,以促进未来对俄经贸关系稳步发展,实现双边贸易关系的正规化与灵活性的有机融合。四是完善我省信息交流体系打造国际化信息共享平台。应强化对俄深度调研工作,加大境外信息的搜集、分析、整理和反馈,跟踪研究其政策、法规及其变动趋势,加快建立全方位、统一的中俄经贸合作服务平台和中俄电子商务应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