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科技的种子撒遍绿色的田野

2015-04-17钱春荣

奋斗 2015年9期
关键词:耕层课题组高产

钱春荣

我出生在延寿县的乡村,对家乡的记忆最深的就是那一望无边绿色的稻田。13岁跟父母返城,家乡的影子总是魂牵梦绕,我想念那黑黑的土地,想念那绿油油的庄稼。高考那年,没和父母商量,所有志愿填写的都是东北农学院。

大学期间,当同学们高呼60分万岁的时候,我整天泡在图书馆自习室,如饥似渴地学习专业知识,我心中的那个绿色梦想越来越清晰,我要与绿色作物为伴,用科学知识让它们高产、让它们优质,帮助农民打更多的粮食。在这个绿色梦想的召唤下,我门门功课全优。可是,命运弄人,我被分配到一所农业中专学校,而不是我想象中的农业科研部门。2003年,我决定放弃工作,重返校园,再造我的绿色之梦。硕士毕业后终于来到省农科院耕作栽培所,从事水稻研究工作。半年之后,单位领导找我谈话,所里准备成立一个玉米课题组,问我愿不愿意改做玉米。我当时挺纠结的,这么多年,好不容易走上了农业科研岗位,刚刚积累了一些水稻科研经验,现在让我改弦易辙,而且是白手起家从零做起,困难之大可想而之,前景如何不得而知。可我一想,让那些干了半辈子甚至一辈子水稻的老研究员去搞玉米,那不是资源浪费吗?于是,我开始了玉米科学研究。

课题组成立之初连一把尺子一根绳子都要现准备,但物资的匮乏好解决,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为了尽快弥补短腿儿,我们唯有加倍努力。这些年,从4月到10月,我们就没有休息过一天。为了抢时间,我们吃在田间地头,两个烧饼,一包榨菜,一瓶水就是我们的午餐。炎炎烈日下,一上午四五瓶矿泉水进肚一次厕所也不去,全随汗水蒸发了。周围的人看我如此辛苦,心疼地问我图啥。图啥?图那份心安,图百姓丰收后的那份喜悦与自豪。都说兴趣是最大的动力,我一走进玉米田,看到那绿油油的玉米,就什么烦心事都没有了,看着玉米苗一天天长大,就跟看着孩子成长似的,心底有一种说不出的美。

2008年,在单位领导的支持下,我考取了南京农业大学的博士,在导师的引荐指导下,我们课题组加入了玉米栽培领域的首个973计划项目,正是通过这个项目的开展,我明白了提高我省玉米产量的关键之所在。课题组对东北三省玉米种植密度与耕层土壤进行了随机调查,调查结果令我大吃一惊:当时我省玉米平均种植密度每亩不足3000株,耕层平均深度不到15厘米,这样的玉米田怎么能高产、稳产?必须帮助农民改变这种现状,我们不仅要研究密植高产的理论,更要拿出行之有效的技术模式供农民选用。我们从品种、密度和肥料三方面同时入手,在黑、吉、辽三省同时布置大规模实验,三省共计1440个试验小区。为了保证及时获取田间作物生长信息,整个生长季节我们马不停蹄地在三个试验区来回跑,经常躺在地垄沟就睡着了。当我在全国玉米大会上进行汇报时,与会的专家震惊了,一个女同志居然做了这么一项庞大的试验,这是玉米栽培界前所未有的,他们为我竖起了大拇指,我这个小小课题组也在玉米界里出了名。

一分汗水一分收获,我们历时5年的时间,终于找到我省玉米增产增效的技术方向,提出了以“一增二改三协调”为核心的一系列技术模式。研究技术难,推广技术更难,尤其是要改变农民的种植习惯更是难上加难。2010年,我们去双城搞试验示范,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面对我们的技术,坚决反对,后来,我提出跟他们签协议,如果秋后不增产,我包赔他们全部损失。有了这纸协议,农民才同意在他家拿出20亩地给我做试验示范。那一年,20亩示范田每亩比往年多打200多斤粮,农民也被我们的工作态度所折服。目前我省玉米种植密度已超过4000株,耕层质量明显改善,累计为农民增收40多亿元。2013和2014年我们的研究成果连续获得两项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我被授予省“巾帼建功先进工作者”“省直机关工委优秀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

作为一名平凡的农业科技工作者,追逐绿色,帮助农民科技致富是我不变的坚守,我愿意把智慧和汗水奉献给这片黑土地,在龙江大地上遍撒科技致富的火种。

猜你喜欢

耕层课题组高产
阳城县“耕心微写”课题组
轮作制度对敦化市土壤主要理化性状影响的研究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原科技大学新能源开发与应用课题组介绍
耕层构造对土壤三相比和春玉米根系形态的影响
红壤坡耕地耕层质量特征与障碍类型划分
秋茬蔬菜高产有妙招
课题组成员
超级杂交稻广两优1128高产栽培技术
库尔勒垦区不同耕作方式对棉田耕层容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