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扶贫”到“教育治贫”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摆脱贫困》的若干思考
2015-04-17何代钦
何代钦
(福建工程学院,福建福州350118)
从“经济扶贫”到“教育治贫”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摆脱贫困》的若干思考
何代钦
(福建工程学院,福建福州350118)
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对贫困的内涵进行了再认识与辨证思考,强调要克服只从经济层面单向度地理解贫困,贫困的本质及其造成贫困的决定性因素是贫困者“头脑中的贫困”。高校也应从精神和思想层面对高校大学生“贫困”群体进行再认识,正视存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的“头脑中的贫困”现象。“扶贫先扶志”,相对于经济上的贫困,贫困大学生“头脑中的贫困”更应该值得我们关注。从“经济扶贫”到“教育治贫”就是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贫困生树立“先飞”意识;做好开发式能力资助,帮助贫困生“丰满羽翼”;开展艰苦奋斗教育,培养贫困生“滴水穿石”的精神。
《摆脱贫困》;头脑中的贫困;先飞意识;能力资助
《摆脱贫困》出版于1992年7月,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任职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重要讲话、文章,共计29篇,12余万字。全书行文流畅,朴实无华,没有八股说教的套话、官话和矫揉造作的假话、空话,读起来亲切、易懂。在书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宁德地区的贫困问题以及如何加快宁德地区的发展,实现脱贫致富这一主题,提出了极富战略性、前瞻性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提出了对“贫困”内涵进行辩证思考、“弱鸟先飞”意识,“滴水穿石”精神,“四下基层”的工作作风等,深刻回答了如何加快闽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脱贫致富这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原福建省委书记项南曾为此书作序,视之为摆脱贫困、发展经济的精神财富,并作出这样的评价:“虽然近平同志已调离宁德,但今天是从昨天走过来的,他留下的这份精神财富,肯定会对继任者起承前启后的作用。”[1]1这份“精神财富”,经过20多年的实践检验,已成为解决贫困问题的宝贵经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文化在外来文化与传统核心价值文化博弈过程中,正经历着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融合、嬗变。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养成的前沿阵地,承担着重要使命。《摆脱贫困》所提出的理论思想和工作方法,对当前形势下高校的育人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解读贫困——对贫困的辩证思考
深刻认识贫困的内涵是正确认识贫困问题、摆脱贫困现状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首先对贫困的内涵进行了再认识与辩证思考,强调要克服只从经济层面单向度地理解贫困。习近平总书记在书的开篇《弱鸟如何先飞》即提出“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1]1在《把握新的机遇》中提出扶贫先扶志,“要淡化‘贫困县意识’,人穷不能志短”,[1]51在书的跋中又再次强调“全书的题目叫做‘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1]161自有人类社会以来,贫困问题就一直困扰着人类,可以说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与贫困做斗争,不断摆脱贫困的历史。一直以来,人们对于“贫困”的理解和感受更多的是指物质的匮乏,因而解决贫困问题就是要解决物质的匮乏问题。但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不能陷入就经济谈经济的形而上学立场,静止、孤立、片面地看待贫困问题,在贫困问题上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立场,从思想和精神层面来认识贫困,理解贫困。在他看来,经济上的贫困只是贫困的外在表现,而贫困的本质及其造成贫困的决定性因素是贫困者“头脑中的贫困”。
在《摆脱贫困》一书中,习近平总书记还进一步分析了存在于贫困者头脑中的两种贫困现象,即“意识和思路的贫困”以及“信念和信心的贫困”。“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是指在贫困者的头脑中缺乏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和思想武器,进而缺乏摆脱经济贫困的能力和途径,“思想和思路的贫困”才是贫困的根源,要摆脱经济上的贫困必先摆脱“思想和思路的贫困”。“信念和信心的贫困”主要表现为贫困者缺乏自信心和自尊心,人穷志短,“见人矮一截,提不起精神,由自卑感而产生‘贫困县意识’。”[1]51《摆脱贫困》一书就是从经济贫困,思想、思路贫困及信念、信心的贫困三种贫困的辩证关系入手,提出摆脱贫困的一系列思路和方法。
二、直面贫困——再认识高校大学生“贫困”群体
循着习近平总书记对贫困的辩证思考,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重任的高校也应从精神和思想层面对高校大学生“贫困”群体进行再认识。2014年全国在校普通本、专科学生为2 547.7万人,[2]按25%的贫困生比例计算的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近700万人,这是相当大的一个群体。国家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工作,出台了一系列帮扶措施,有效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困难问题。但是,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1]161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除了经济上的贫困外,还有一部分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思想和思路的贫困”以及“信念和信心的贫困”。具体讲,高校贫困生还存在着以下几种“贫困”现象。一是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少数学生受西方文化和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忽视对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对社会主义的前途感到迷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抱有怀疑,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信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过分追求个人主义,缺少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的远大抱负。二是诚信意识淡薄。部分学生在申报有关资助项目时,瞒报家庭收入,开具虚假困难证明,在助学贷款中失信违约;在学习上作业抄袭、考试作弊。还有部分贫困生将政府、学校对他们的经济帮扶视为理所当然,缺乏必要的感恩意识,形成了“等、靠、要”的依赖心理。[3]个别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毕业后在社会上从事危害国家和社会安全的犯罪活动,害国、害家,也害了自己。三是艰苦奋斗精神淡化,自立自强意识不强。当代大学生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社会经济较为发达,物质生活水平高,且多数大学生为独生子女,这使得部分贫困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和自立自强之意识,吃不得苦,耐不得劳,自律意识差,贪图享乐,不能安心学习,在校期间甚至沉迷于网络游戏,逃课、旷课、考试作弊,辜负了政府、学校以及资助者对贫困生的培养。四是内心脆弱、敏感,心理和人格不健康。受家庭、社会成长环境以及学习、生活压力等影响,一些学生存在着紧张焦虑、自卑、挫败等负面心理,羞于沟通、不善表达,人际交往存在障碍,进而使他们在学业发展、素质拓展、求职就业等方面处于劣势。特别是一些家庭遭受重大变故致贫的学生,学习生活压力和家庭状况容易使他们产生较为严重的抑郁、自闭心理,个别学生甚至走上自杀等极端道路。
高校现有的帮困措施大部分是以解决学生经济困难的方式为主要途径,如现行的“奖、助、贷、勤、减、补”为一体的高校资助体系,都是针对贫困生经济方面的帮扶,缺乏对贫困生在思想、人格、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关注和帮扶。正视存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的“意识和思路的贫困”现象,对贫困生群体进行再认识,有助于深化我们对高校育人工作的认识,探索高校资助的新内涵,从源头上帮助大学生摆脱贫困。
三、摆脱贫困——基于教育视角的资助策略
“扶贫先扶志”,相对于经济上的贫困,贫困大学生“头脑中的贫困”更应该值得我们关注。而帮助学生摆脱“头脑中的贫困”远比帮助他们摆脱经济上的贫困要来得困难、复杂得多。高校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场所,理应在帮助贫困学生摆脱“头脑中的贫困”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具体资助工作过程中,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待资助问题,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贫困生树立“先飞”意识;做好开发式能力资助,帮助贫困生“丰满羽翼”;开展艰苦奋斗教育,培养贫困生“滴水穿石”的精神。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贫困生树立“先飞”意识
理想信念是人们开展行动的精神动力和一切言行的思想根源。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有利于贫困大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和崇高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改变贫困现状的关键放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上来,把事事求诸于人转为事事先求诸于己,从思想上激发他们的潜能,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先飞”意识。高校应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刻认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引导学生了解先进思想、吸收先进理论,领会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牢牢掌握主动权、话语权,对学生旗帜鲜明地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教育。通过谈心、交友、帮扶等途径,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将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于学生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渗透到他们的成才观、幸福观、苦乐观、荣辱观等具体教育之中,引导学生向爱、向善、向上,给学生补好“精神之钙”,筑牢立身之本。
(二)做好开发式能力资助,帮助贫困学生“丰满羽翼”
印度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不仅仅是贫困人口收入低的问题,而在于贫困人口缺少获取收入的能力及机会。”高校对贫困生的经济帮扶只是解决贫困生在校期间的生活问题,这种资助方式不具有可持续性。在校期间,如果贫困生不能改变“缺乏获取收入的能力和机会”现状,那么毕业后进入社会,贫困生仍将处于贫困状态。因而要从根本上帮助贫困生摆脱贫困,除了帮助贫困生树立起“先飞”的意识之外,还需授予贫困生就业、谋生之本领,提高贫困生获取收入的能力。开发式能力资助就是要着眼于学生长远的深层次的发展需要,[4]实现“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转变,帮助贫困生“丰满羽翼”,进而练就就业、创业的本领。高校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对于学业困难的贫困生进行帮扶,让他们掌握好专业知识和技能;举办就业、创业培训班,向贫困生提供优质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帮助其就业;通过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通过组织培训、“一对一”帮扶、考场招聘会、个别推荐等方式帮助贫困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使他们顺利就业。
(三)开展艰苦奋斗教育,培养贫困生“滴水穿石”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滴水穿石”精神指的是锲而不舍,义无反顾,迎难而上,矢志不移以及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1]43-44“滴水穿石”精神既与我国传统美德一脉相承,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带领闽东人民艰苦奋斗、不断努力摆脱贫困现状的奋斗写照。贫困生要摆脱贫困现状,没有捷径可以走,需要其自身不断努力,一步一个脚印,锲而不舍,百折不饶。因而,要彻底帮助贫困生摆脱贫困,需要在贫困生中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高校应注重发挥勤工助学活动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及困难资助中的双重作用,多渠道拓宽勤工助学岗位,鼓励贫困生通过劳动获取报酬以解决部分生活费,同时通过勤工助学活动提升自身能力及吃苦耐劳精神;开展自立自强先进个人评选,对品学兼优的贫困生进行表彰,发挥典型人物的示范作用;邀请社会各行各业取得成绩的毕业贫困生校友回校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座谈交流,让在校贫困生学习他们积极进取、克服困难、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四)提供优质的心理辅导服务,促进贫困生健康成长
学校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也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关心他们的成长成才,为他们提供优质的心理辅导服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使他们远离心理危机。首先要全面准确掌握这些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学生进校后,应对其尽快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在此基础上,详细了解每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致贫原因,心理健康状况。其次应点面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对于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有计划地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小型讨论会等形式进行传统道德教育、心理知识教育、典型案例教育,指导他们学会自我调适,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战胜自我。对于存在自卑、自闭等心理危机的贫困生应通过个别谈心、心理咨询等方式进行适当干预,帮助其克服困难。第三,应经常性地开展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到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参加义工活动,让他们通过公益活动在奉献社会中树立信心,升华自己。
努力实现经济扶贫向教育治贫的转变,是今后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高校育人功能的重要体现。经济帮扶只是解决他们一时的经济困难,教育帮扶则是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需要。高校应坚持以生为本,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指导及能力开发扶助,让“思想贫困”的大学生“脱贫致富”,健康成长。
[1]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5.
[2]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网易,http://news.163.com/15/0226/09/AJCCPBLA00014JB5.html.
[3]林俊.高校贫困生资助伦理缺失及其对策[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13.
[4]黄发林,陈林.贫困大学生开发式资助体系构想[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22(1):38-39.
(责任编辑:许秀清)
From“alleviating poverty by econom ics”to“eradicating poverty by education”:Contemplation on the book of“Eradicating Poverty”by CPC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e Daiqing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Fuzhou 350118,China)
CPC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reconsidered and made a dialec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poverty in his book“Eradicating Poverty”.General Secretary Xi stresses that we should rectify the one-way understanding of proverty from the economic angle,who deems that the essence of poverty and the decisive factor in causing poverty are the poverty in the disadvantegeous people’s(poor’s)mind.It ismaintained that universities should reconsider the disadvantageous/“poverty”groups of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iritual and ideological aspects an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poverty in the students’mind rather than their poverty in the economical sense.Approaches to tackle the difficulties of the disadvantageous studenst are advanced,which include“Enhancing ambition before alleviating poverty”,transforming the conception from“Alleviating poverty by economic support”to“Eradicating poverty by education”,strengthening the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establishing the consciousness of“Weak birds may flush first”,enhancing abilities aid to“extend wings”;conducting“hard-working”education to cultivate the spirit of“Dripping water wears through a stone.”
“Eradicating Poverty”;poverty in themind;the sense of“Weak birdsmay flush first”;ability aid
G641
:A
:1672-4348(2015)05-0471-04
10.3969/j.issn.1672-4348.2015.05.014
2015-06-22
何代钦(1960-),男,福建福清人,研究方向: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