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地方产业构建多元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015-04-17奚柏君张代宇

纺织服装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绍兴多元化纺织

奚柏君,张代宇

(绍兴文理学院 纺织服装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依托地方产业构建多元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奚柏君,张代宇

(绍兴文理学院 纺织服装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摘要:我国地方经济和行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要求高等学校培养出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均能够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多元化应用型创新人才。文章根据多元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定位、内涵和思路,依托地方产业,探索多元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问题。

关键词:地方产业;多元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地方经济和行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要求高等学校培养出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均能够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多元化应用型创新人才。浙江省是我国纺织工业与纺织品出口主要基地,特别是我校(绍兴文理学院)所在的绍兴地区,其产业结构中纺织一直是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民生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了纺织、袜业、领带、印染、纺机等块状经济,还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纺织品贸易市场。基于此,本文围绕“依托地方产业,提高教育质量”这个核心内容,探索多元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问题。

一、 构建多元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更加注重人才培养与社会变化相适应、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相融合、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升[1]。近年来,绍兴以打造国际性纺织品制造中心、贸易中心和创意中心为目标,切实推进纺织产业集群升级,这更需要高校提供大量的人才作为保障,尤其需要高校通过多元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应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人才。因此,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不仅要满足纺织行业与企业发展的需求,还要满足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仅要有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要求,还要按照学生的个性进行多元化分层次教育。

二、 多元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定位、内涵与思路

1. 多元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定位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绍兴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转型时期,需要大量的各类应用型创新人才。所以,我校按照“多元化、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要求,以“政产学用研相结合”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多元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在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中突出服务地方的特色,强化材料、工程、艺术相结合的“大纺织”理念。

2. 多元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

多元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运行机制等。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多元化”是指办学主体多元化,即由政府、企业、学校、教师等共同对创新人才进行培养。政府在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起着关键作用,企业参与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是重点,学校和教师是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学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最终“产品”。

3. 多元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

经过几年的不断实践,我校逐步形成了以“理论+实践”教学模式为主要特征的人才培养方案,取得了一系列的教学成果。一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式主要是在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纺织服装类企业;二是培养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方式主要是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及英语等公共课的学习,主要面向准备考研深造及出国留学的学生;三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如选择纺织外贸方向的学生选修英语、国贸专业等,构建复合型的知识体系;四是个性化人才培养,这类学生毕业后一般选择报考事业单位和公务员或者自主创业等。

三、 多元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

1. 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是关键。近年来,我校通过引进和培养,围绕纺织、服装、染整三个专业方向打造了一支有较强实力的师资队伍。同时,还将继续引进视野开阔、在行业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学科带头人,优秀博士和“双师型”教师。另外,还通过兼职与互聘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和企业的合作,派遣优秀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者出国进修,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扩大教师的国际化视野,迅速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聘请企业的优秀人才作为学校的实践教学兼职教授。我校还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在教师进修、培训、考察、科研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并定期举办专家讲座或组建教师沙龙等,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2. 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根据多元化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结合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素质要求,进一步修订专业培养方案,编写相应的教材,优化课程体系,注重不同学科课程的交叉融合,坚持课内与课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协调发展[2]。比如以本专业课程体系为主,适当增加自主学习内容,扩展知识面,在相互融通的基础上不断开阔学生视野。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强化“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即3+1或者3.5+0.5教学模式);针对准备考研和出国留学的学生,增强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和外语自学考试等。

3.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关键。我校的做法:一是改革实验教学内容,进一步修订实验教学大纲,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二是紧密联系校外实习基地,加强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共同探索校企合作的育人机制[3];三是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创新性竞赛活动,锻炼学生的创新技能,鼓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科研训练,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四是建立健全创新实践激励机制,对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奖、发表学术论文、获得发明专利等进行认定,折算成创新实践学分并给予奖励。

4. 重视合作办学,培养复合型人才

地方院校要与政府、行业、企业、院所等合作共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校际资源建立多元化合作办学模式,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我校多年来先后与60多家企业签署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加强与企业间的横向联系,同时加强与国内外高校间的合作,把合作办学提高到更高层次上来,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4]。我校还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英国等多所高校签署了“2+2”本科生教育合作协议和“4+1”研究生教育合作协议,并定期派出骨干教师到国外高校学习交流,在现有的教学体系内逐渐引进国外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具有一定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5. 整合各类资源,打造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离不开各种资源平台

的支撑。一是积极构筑产学研战略联盟。我校和企业建立了一系列高水平的产学研平台,如浙江省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纺织印染节能减排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绍兴纺织产业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绍兴市印染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等,这些都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良好平台。二是积极搭建大学生学科竞赛平台。由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教育部普通高校纺织服装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我校积极与绍兴县人民政府及企业合作,连续承办了六届中国高校纺织品(面料)设计大赛,还连续多年承办绍兴市“创意杯”服装设计大赛、绍兴高校服装模特大赛等。这些活动是我校通过政产学研用合作,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功尝试,对促进绍兴纺织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提高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鹿林.以专业建设为核心,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改革[J].山东高等教育,2014(7):19-29.

[2] 杨弘.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高校课程构建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6):96-97.

[3] 华小洋,蒋胜永.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关问题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101-103.

[4] 刘耘.务实致用:对地方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6(5):7-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3860(2015)06-0465-02

作者简介:奚柏君(1963—),女,浙江临海人,教授,院长,研究方向为新型纺织材料及其产品开发。E-mail:xbj@usx.edu.cn

基金项目:浙江省“十二五”优势专业项目(浙教高改〔2012〕70号);2013年浙江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jg2013166)

猜你喜欢

绍兴多元化纺织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绍兴
澳洋纺织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绍兴大闯关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人文绍兴
柔性制造系统多元化实践教学
性人权与性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