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专业布局优化与调整的探索与实践——以浙江理工大学为例
2015-04-17郭江峰喻擎苍刘玉群高建明甄月桥
郭江峰,孙 笑,喻擎苍,刘玉群,高建明,甄月桥
(浙江理工大学 a.教务处;b.招生就业处;c.高教发展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 310018)
本科专业布局优化与调整的探索与实践——以浙江理工大学为例
郭江峰a,孙笑a,喻擎苍a,刘玉群a,高建明b,甄月桥c
(浙江理工大学 a.教务处;b.招生就业处;c.高教发展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 310018)
摘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现有专业布局进行优化与调整,是地方高校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必由之路。浙江理工大学以专业内涵建设为主线,从专业规划、专业评估预警体系、大类招生、转专业和就业等方面着手,推进学校专业布局优化和动态调整工作,不断提高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能力。
关键词:地方院校;本科专业布局;优化与调整
自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校扩招以来,浙江省高等教育事业获得空前发展,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不到9%提高到2014年的54%,在全国省区中位居前列[1]。按照美国学者马丁·特罗对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划分,浙江省的高等教育已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与此同时,随着浙江省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类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高校毕业生难以被社会认可,出现了就业难问题。这固然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但高校专业设置问题无疑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做好专业布局优化与调整工作,培养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的人才,成为高校专业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之一。我校(浙江理工大学)作为一所地方院校,近几年在本科专业布局优化与调整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一、 我校专业设置与布局现状
我校现有本科专业60个,涉及7大学科门类、33个专业类,其中,理学类6个,工学类25个,经济学类4个,法学类2个,文学类5个,管理学类10个,艺术学类8个,初步构建起符合地方社会发展需要,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并形成一批在行业或地区有较大影响力的优势和特色专业。
与其他省属本科院校一样,我校经历了以规模扩张为标志的外延式发展之后,逐步进入以深化内部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为目的的内涵式发展阶段。本科专业的设置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得到快速发展,在专业建设与改革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一五”期间,我校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8个,省重点(建设)专业15个。“十二五”以来,获批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6个,省优势专业12个,省新兴特色专业8个,省国际化专业1个。
但是从专业布局和建设来看,尚存在以下问题:
(1) 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协调性还不够。由于我校原属于纺织工业系统,优势、特色专业大多与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相关,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布局较少,目前仅开设了生物制药、材料化学等专业,并都处于办学初级阶段。
(2) 专业之间发展不平衡。我校多数大文科类专业的办学历史较短,与工学、艺术学和理学类专业相比,办学水平存在一定差距。目前,我校大文科类专业占专业总数的48.3%,而“十一五”以来,获得省级及以上建设项目的专业中,80%以上为工学、艺术学和理学类专业。
(3) 学科与专业的协同建设机制还不够健全。学科对专业起到了基础性支撑作用, 主要体现在师资、基地、教学内容等方面。我校某些专业与其相应的学科间的协同建设机制还不够健全,学科对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支撑作用较弱,尤其是文科类专业,由于缺乏领军人物和高水平师资,学科建设水平不高,直接影响了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因此,优化与调整专业布局,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专业竞争力,就成为我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 专业布局优化与调整的原则及思路
专业布局优化与调整是高校提高满足社会需求的水平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之一。如何确定哪些专业需要调整?这些专业需要调整什么?调整的依据是什么?专业布局优化与调整的根本依据是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专业布局优化与调整要以经济社会发展及学校办学定位为指导,统筹学校学科专业发展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系,兼顾专业设置的适应性和前瞻性,立足学校实际,以“发挥优势、强化特色,主动适应、动态调整,继承发展、改革创新”为原则,对我校本科专业进行必要的、合理的调整,不断优化我校专业结构,着力培育专业优势与特色。
为此,我校以专业内涵建设为主线,从专业规划、专业评估预警体系、大类招生、转专业和就业等方面着手,做好增量优化、存量调整工作,破解专业布局优化和动态调整难题,建立主动适应国家和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知识创新、科技进步及学科发展需要的机制,不断提高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能力。
三、 专业布局优化与调整的举措
1. 以专业规划为引领,优化本科专业总体布局
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载体。专业建设是高校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之一,是高校优化结构、体现特色、提高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项根本性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和《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3],均把优化结构、办出学校自身特色列入高等教育发展任务之中,而专业建设无疑是其中的重要工作之一。
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新常态,并基于不断优化专业结构,着力培育专业优势与特色的目标要求,我校于2013年启动了本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根据近几年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新形势,综合考虑浙江省内各高校相同(近)专业布点情况,以及我校学科发展、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各方面因素,以提高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为导向,在保持专业总量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按照“突出优势、强化特色、迎合战略、适应需求”的思路,大力建设优势专业,强化特色专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调整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促进本科专业实现内涵式发展,构建布局科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发展协调的人才培养体系。按照规划,到2018年前,我校只增设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和工艺美术3个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相关的专业;从优化设计学类专业群结构的角度出发,把艺术与设计学院以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为特色的广告学专业(新闻传播学类)作为基础,于2015年增设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设计学类),同时停止了一般的缺乏特色的广告学专业的招生;并根据纺织产业的发展和需求,拟对轻化工程专业的3个专业方向进行整合。
2. 以专业评估预警体系为依托,促进专业自主调整能力的建设
我校在2012年启动了专业评估预警体系的研究与制订工作,并于2013年出台了《本科专业布局优化与调整工作实施办法》,规定专业布局优化与调整采用主动调整与动态警示相结合、以主动调整为主的方法。主动调整是指各学院可按照专业布局与调整的原则主动提出专业调整(含增设新专业、改造或停办老专业等)的申请,学校组织专家论证后实施。动态警示在每年一次的校内专业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对总评分排名居后、专业建设情况不理想的专业给予警示。校内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包括专业基本条件、社会需求、培养情况和毕业生满意度4个一级指标,开课师资水平、实践教学基地、专业建设项目、专业建设成果等14个二级指标。评估所需数据全部来自于浙江省教育评估院和教务处日常管理工作,无需各专业提供。近两年,我校对排名后10%的专业进行了书面警示,2015年对2个两次被警示的专业做出各减少30个招生名额的调整。根据该办法,对5年内累计三次被列入警示名单的专业实行退出机制,停止招生。
我校建立的专业预警指标体系与以往同类研究相比,它不仅可作为被预警专业压缩招生规模或停止办学的依据,也能让被预警专业知道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明确调整与改造的方向。其结果不仅是结论性的,而且也是诊断性的。
3. 以大类招生为突破口,推进专业内涵发展和调整
作为全国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省市之一,浙江省于2014年9月印发了《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根据试点方案,考生志愿由以往的“学校+专业”改为“专业+学校”组成,这使得高校的招生竞争从“学校竞争”转向了“专业竞争”,对学校的专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校必须主动适应高考制度改革的新形势,变挑战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强化专业内涵建设。
“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是近几年国内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热点之一,实行大类招生有利于促进专业建设。为适应浙江省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需要,进一步深化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结合前期在部分专业实行按类招生与培养的实际情况,我校将从2016年起实施按大类招生与培养,建立有利于选拔优秀生源的多元录取模式与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大类招生方案,我校现有的60个本科专业中,有53个专业纳入16个专业类进行招生。
在实施大类招生后,我校将制订配套的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实施办法。除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长线专业外,在考虑师资、实验室等条件能够满足办学需求的情况下,根据社会需求、学生个性化发展和专业合理布局等原则,尊重学生的志愿,尽最大可能允许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特长,在大类招生范围内选择专业(方向)。对分流后学生选择少、社会需求量小的专业进行必要的压缩与调整。
4. 以学生转专业为切入点,做好专业结构的微调工作
教育部2005年9月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提出,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学生转专业由所在学校批准[4]。目前转专业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管理的常规性工作。转专业一方面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也是促使专业适应社会需求主动调整、改造的外在推动力。
为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创造尊重学生理性选择、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良好环境,同时进一步发挥转专业在专业结构优化与动态调整中的推动作用,我校近几年对《学生校内转专业管理办法》进行了大幅度修订和完善,不断降低转专业的“门槛”。例如,原办法规定“学业成绩位于专业前30%、所修课程全部合格且无纪律处分的学生”可申请转专业,修订后的办法取消了这一条,对申请转专业学生的学业成绩不再做统一要求,由各专业自主确定申请转专业学生的条件。各专业转出人数不限,对各专业允许转入人数,由学校根据各专业的生师比确定。新修订的办法还说明,学校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社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调整的专业,允许符合条件的学生转专业。
5. 以就业招生联动机制为抓手,助推专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
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就业去向等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的规格及需求,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能够为学校进行专业布局与调整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为此,我校每年都从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就业趋势分析、就业状况、就业创业工作主要特点、就业工作对教育教学的反馈等几个方面进行调研、统计和分析,发布我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我校还积极与省市人才市场、社会机构开展调研、合作,建立了“学校、政府、社会机构”三位一体的人才需求预警机制,并坚持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考生志愿报考率和就业率等各项指标的作用,把近3年就业率与全省平均水平、周边同类院校就业水平的比较结果作为制定下一年度招生计划的重要参考指标,对各专业招生规模进行动态调整。对初次就业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或初次就业率连续3年在全校排名靠后的专业,每年有针对性地减少其招生名额。同时,每年还对当年毕业生的就业数据与招聘需求数据进行关联性分析,对社会需求量较低、就业不理想、就业流向及结构不符合培养目标的专业给予招生预警。
通过上述举措,我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切合度不断提高。近几年我校每年招生规模稳定在4 300人左右,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达17 400余人。全校各专业年平均招生数为73人,工学、经济学类专业的年平均招生数分别为75和74人,艺术类专业的年平均招生数为105人,法学类专业的年平均招生数为46人,其他门类的专业年平均招生数为60~64人。
四、 结语
通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广大教师在专业布局优化与调整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等问题上
取得了共识, 并获得了一定成效。今后一段时期,除做好增量优化外,更多的是做好存量调整工作。所谓“调整”,就是以完善我校多类型、多规格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为目标[5],在专业的办学定位和办学内涵上要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切实加强在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配置、教学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创新与改革,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蔡继乐, 朱振岳, 陈志伟. 神州行特别报道浙江篇:上紧高教“质量发条” [N]. 中国教育报, 2015-05-21.
[2] 教育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29.
[3] 浙江省教育厅. 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2010-12-22.
[4] 唐志荣, 冯飞芸, 郑今欢, 等. 高等学校大学生转专业现状的思考:以纺织类学生为例 [J].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2013, 30(3): 460-463.
[5] 徐宇清, 郭江峰, 徐定华, 等. 多类型多规格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J]. 纺织服装教育, 2013, 28(2): 91-9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3860(2015)06-0441-04
作者简介:郭江峰(1969—),男,山东聊城人,教授,副处长,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E-mail:jfguo@zstu.edu.cn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013053);浙江理工大学教学改革重点课题(浙理工教〔2012〕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