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斑鱯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综述

2015-04-17

江西水产科技 2015年3期

陈 涛

(南宁学院,广西南宁 530200)

斑鱯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综述

陈涛

(南宁学院,广西南宁 530200)

摘要:本文对斑鱯的繁殖生物学、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进行了介绍。综述了斑鱯的亲鱼选择、雌雄鉴别、人工催产、自然授精、人工授精技术,举例说明了其苗种培育环境、饲料管理、水质管理技术,为斑鱯人工养殖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斑鱯;人工繁殖;苗种培育

斑鱯,俗称芝麻剑,又名西江魽,隶属鲇形目、鲿科、鱯属,该鱼体色黄褐,体侧布满芝麻状黑色斑点,肉味鲜美,无肌间刺,营养价值颇高[1-2]。该鱼主要分布于珠江、红水河等水系,市场价值高,享有“淡水鱼王”的美誉,市场价格达160元/Kg左右。各地学者及专家对斑鱯的繁殖生物学、人工繁育、苗种培育技术等进行了研究报道,现将斑鱯的繁殖生物学及苗种培育技术概述如下。

1斑鱯繁殖生物学

有关斑鱯繁殖生物学的文献报道主要集中在其性腺发育、胚胎发育及血清促性腺激素的季节变化等方面。斑鱯雌鱼性腺成熟系数从3月至6月升高,6月最高,从8月至12月一直下降,其中9月下降剧烈,12月达最低。雄鱼性腺成熟系数则变化不大[3]。周立斌[4]等研究了斑鳠促性腺激素(GtH)和性腺指数(GSI)分泌的季节变化对斑鳠GtH分泌的影响。结果表明:5月至6月,斑鳠雌雄鱼GSI值均达最高,而相应地血清GtH水平在6月份亦达达最高。陈琴[2]研究表明,野生斑鱯在6~8龄达到第一次性成熟,每年的4~8月份为繁殖季节。谢少林[5]等研究得出人工养殖斑鱯的第一次性成熟时间提前至2龄左右,6~8月为其繁殖期;他认为人工养殖的斑鱯卵巢发育为非同步型,同期卵巢内存在不同时相的卵母细胞,繁殖期雌鱼卵巢性腺成熟系数(GSI)为(1.28±0.12)%,雄鱼精巢GSI 为(0.11±0.04)%,属于一次产卵鱼类;其卵巢发育非同步型及一次产卵的特点决定了斑鱯较低的繁殖力及产卵量。

雌鱼性成熟时体呈深褐色,腹部饱满膨大,手感柔软松弛,有明显的卵巢轮廓,生殖孔外突红润,呈紫红色,稍鼓胀。雄鱼体色淡白,腹部较大,生殖孔前方产生黑色斑,泄殖孔较小,周围下凹,精巢呈树枝状,分枝呈扁圆柱状。生殖季节,性成熟的雌鱼喜在岩石丛中产卵,卵呈粘性,附于岩石上,雄鱼将精液排于水中,精卵在水中结合,完成受精,亲鱼护卵,直至孵化。斑鱯亲鱼体长40~81.4cm, 体重2135~3957g,绝对繁殖力17865~30544粒,相对繁殖力达5.3~6.4粒·g- 1,均比四大家鱼小。

焦宗垚等[6]描述及记录了珠江斑鳠3批次受精卵的胚胎发育情况,包括各胚胎发育期的胚胎形态及经历时间;发现斑鳠的成熟卵子呈黄色,卵子直径为3.1~3.8mm,吸水后卵径最大达4.0~4.2mm,受精卵黏性明显小于卵子;其胚胎发育属于盘状卵裂,受精后在1h10min、2h15min和7h50min分别进入胚盘形成期、卵裂期和囊胚期,约13h45min进入原肠期,21h15min时胚孔封闭,39h5min开始出现心脏搏动,55h孵出仔鱼。这与朱新平[7]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2斑鱯的人工繁殖技术

在斑鱯人工繁殖方面,李骏珉等[8]采用人工催产和自然授精的方法,在每年的3月和6月挑选4~5龄,体重达2~3Kg的健康雌雄亲鱼,在26℃左右的温度环境下一次注射鲤脑垂体进行催产,雌雄亲鱼(1:2)在环道内自然产卵受精。焦宗垚等[6]和朱新平[7]等则使用PG+LRH-A+DOM+HCG通过两次注射进行催产,雌雄亲鱼(3~5:1)。周路[9]等混合使用LRH-A+DOM+HCG分二次注射雌亲鱼,辅以微流水刺激亲鱼产卵,产卵后采用半干法进行人工授精,因斑鱯性腺呈树枝状,很难挤出精液,故将雄鱼剖腹取出精巢并剪碎、研磨,以生理盐水稀释后倒入装有卵子的瓷盆,以充分混合受精;受精卵置于聚乙烯制成的孵化板上,固定在水簇箱中,循环水和观赏鱼水处理装置进行孵化。

3斑鱯苗种培育技术

3.1育苗环境

斑鱯鱼苗培育池为长方形水泥池12个,规格为3.2m×1.2m×0.8m,长宽比3.5:1;水泥池溶解氧6~8mg/L,pH值6.8~7.9,盐度0,水温23~31℃,氨氮含量低于0.45mg/L,水泥池配备增氧泵增氧,定期吸污和进行水质监测;另准备蓄水池若干,无污染的自然湖水经过增氧后引入蓄水池。培育用水经过160目筛绢网过滤处理[10];每天至少清除一次粪便、死鱼和残饵,每隔1h水体交换一次,定期使用食盐水及恩诺沙星浸浴鱼体,消毒杀菌。

3.2鱼苗放养及饵料投喂

放养1~2.5cm左右野生斑鱯鱼苗,密度为151尾~221/m3;前期投喂轮虫和丰年虫等鲜活饵料,水体中轮虫或丰年虫密度保持在20~35个/mL;后期改投水蚯蚓,辅以鸡蛋黄和肉浆[3],日投饵率在6~8%,投喂次数为3~4次,当斑鱯规格达到4cm以上时,改投红线虫及配合饲料混合的团状物,制成黄豆大小投喂,日投饵率降至5~7%,投喂次数维持在3~4次,随后开始投喂野杂鱼+饲料混合物,日投饵率降至4~6%,投喂次数降至3次[11]。

4结语

斑鱯因其高昂的市场价格和鲜美的味道,被很多地方的研究机构、养殖场及水产畜牧管理机构甚至是省级以上的研究所引进、培育,这些部门纷纷开展斑鱯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成鱼养殖、疾病防控、饲料配制等多方面的技术攻关,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还不能大规模繁殖育种及批量育苗,也没有芝麻剑相应的营养标准,养殖户多采用天然采苗、粗放养殖的模式,导致该品种养殖成活率低,养殖规模小,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亟需加大科技力量对的斑鱯人工繁殖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争取早日突破其规模化繁育关,提高斑鱯规模化人工繁殖的受精率、出苗率、苗种质量及培育成活率,促进斑鱯养殖业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褚新洛,郑保珊,戴定远. 中国动物志硬骨鱼纲鲇形目[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72-74.

[2]陈琴. 斑鱯生物学特性及养成技术[J]. 广西农业科学, 2001(2)89-90.

[3]李红敬,褚张杰. 斑鳠的生长、繁殖、食性及养殖技术[J]. 湖北农业科学, 2006,45(6)807-809.

[4]周立斌

[5]谢少林,房伟平,陈金涛等. 养殖斑鳠的性腺发育及其组织学观察[J].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29(2)147-150.

[6]焦宗垚,陈赛,陈昆慈等.珠江斑鱯的早期胚胎发育观察[J].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7,27(3):20-23.

[7]朱新平,陈焜慈,谢刚等.池养珠江斑鱯人工繁殖和胚胎发育的初步研究[J].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5,20(4):352-354.

[8]李骏珉,李燕.斑鱯人工催产技术要点[J].科学养鱼,1998(6):21-22.

[9]周 路,周 涛,杨 凯等. 斑鱯人工繁殖的初步研究[J].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8,28(4):83-84.

[10]杨家坚. 斑鱯鱼种人工培育技术[J].中国水产,2002(2):42-43,57.

[11]李道友,张竹青,周路等. 野生斑鱯苗种培育试验[J].贵州畜牧兽医,2013,37(3):67-68.

文章编号:1006-3188(2015)03-0043-02

收稿日期:2015-8-15

基金项目:南宁学院教授培育工程项目(2013JSGC-12);南宁学院科研项目(2013XJZK11)

作者简介:陈涛(1982-),男,讲师,汉族,河南焦作,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E-mail: t_chen_1982@163.com

中图分类号:S965.199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