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新时期水资源管理新思路的几点认识
2015-04-17郑军田陈红卫
郑军田 陈红卫
(1.江苏省盐城市水利局,江苏 盐城 224002;2.江苏省盐城市节约用水办公室,江苏 盐城 224001)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保障水安全,必须在指导思想上坚定不移贯彻这些精神和要求,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总方针,实现治水思路的转变[1]。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牢固树立水忧患、水危机意识,坚持节水优先方针,把水资源管理工作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广聚全社会治水、护水、兴水的强大力量,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深入实施水安全工程,对推进水生态文明和水资源管理现代化建设、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十分重要。笔者就此谈点粗浅的认识。
1 推进法治建设
依法治水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要进一步加快水利法制化进程,完善水资源规划体系,强化规划的编制、批准、执行和监督检查;修订《水法》《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不断规范和促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落实;尽快制定出台《节约用水条例》《地下水管理条例》《水资源论证管理条例》《农村供水管理条例》等法规,填补立法空白[2];健全用水审计、用水效率标识、节水产品认证及其市场准入、水资源违规问题行政问责等制度,确保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加快部规章和地方配套水法规的立法步伐,加强水资源管理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实行立法后评估,坚决维护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法治统一和政令畅通。
2 实施统一调度
各级人民政府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责任主体。要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按照兴利服从防洪、区域服从流域、电调服从水调的原则,逐级制订完善主要江河湖库水量分配、调度方案、应急调度预案和年度调度计划,保证水资源统一调度,保障供用水安全。加强水利工程联合调度,合理确定不同水利工程的蓄泄过程,充分发挥其综合调配作用。强化调度监测,推进由区域水管理模式向流域统一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模式转变,真正实现流域与区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妥善协调源干流、干支流、上下游的用水矛盾,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3 细化指标控制
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重在落实。要加快制定、不断完善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制定高耗水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定额国家标准,修订完善区域用水定额,提高其先进性、约束性和实用性。科学确定各地区分阶段计划用水管理目标,并因地制宜,进一步细化分解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健全覆盖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州、盟)、县(市、区、旗)、乡(镇)的控制指标体系,把控制指标落实到每个取水口、用水单元和入河排污口。尤其是华北地区重点要强化地下水取水总量控制,西北内陆河农业区重点要强化地表水取耗水总量控制,南方平原河网地区重点要加强入河排污总量控制。
4 满足基本用水需求
满足基本用水需求是保障社会稳定发展的根本所在。用水需求涉及社会经济、自然资源、用水效率、供水事业发展等因素,与政策、管理、技术、资金等息息相关,是一个非线性的动态过程。要完善用水需求管理体系,规范规划水资源论证,对擅自开工建设或投产的项目一律责令停止。严格取水许可和计划用水管理,量水而行、以水定需、因水制宜,控制水资源短缺和生态脆弱地区发展高耗水项目,对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新增取水[3];对接近控制指标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严格地下水取水量和地下水位双控制制度,定期核定并公布地下水禁采区和限采区,编制实施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地面沉降区、高铁高速公路沿线区域等地下水压采方案,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有效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
5 强化监控监督
水资源监控监督是依法治水的主要抓手。要以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项目建设为重点,指导流域与区域项目建设管理,协调确定省界监测断面,优先安排建设内容,加强重要控制断面、水功能区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监测能力建设,完善计量监控设施,健全水资源信息采集、传输和管理系统,逐步建立中央、流域和地方水资源监控管理平台,全面提高水资源监控、预警和信息化管理能力,规避统计体系不规范、不严密和地方保护等问题。健全监督机制,开展专项稽察,定期通报各地“三条红线”管理情况,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对监督中发现的严重违规违纪问题,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并且从严从重惩处。加强水资源监控监督队伍建设,探索特约监察员制度,聘请特邀监察员,开展特约监察。
6 加强联动协作
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要深入开展水情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广泛凝聚全社会工作合力,切实增强流域与区域、管理部门与取用水户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认真依法履职,敢抓严管,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健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联动协作机制,涵盖农业、工业、服务业各个领域,贯穿国家、地方、用户各个层面,覆盖流域与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州、盟)、县(市、区、旗)、乡(镇),明确职责分工,强化城乡一体化管理,实现对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的统筹兼顾、协调实施,真正形成横向的部门联动、垂向的上下协作、纵向的点面结合机制。
7 维护生态健康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要采取清淤疏浚、拆除坝埂、调水引流、生态修复等综合措施,合理建设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加快构建引排分开、清污分流、蓄泄得当、丰枯调剂、多源互补、调控自如的江河湖库水网体系[1],提高引排水能力和水生态质量。强化水功能区管理,核定河湖纳污能力,提出分阶段排污总量控制计划,减少外源污染,整治内源隐患,加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和湿地保护,修复水生态,增加水环境容量,建立河湖健康生态评价体系,提升河湖生态健康水平。完善饮用水水源地核准和安全评估制度,开展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强化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应急管理。建立水域占补平衡制度,严管水域岸线开发,坚决惩处破坏江河湖库资源环境的非法行为。
8 加大资金投入
完善资金投入制度是水安全保障的长效机制。要提高非农用水价格,实行用水超额累进加价制度,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地表水与地下水等用水价差;完善农业用水计量设施,推进农业用水计量收费,逐步实行末级渠系终端水价制度,规范水费征收主体和行为,创新征缴管理方式;出台鼓励中水利用等价格政策,对生产废污水“零排放”企业免征污水处理费,促进节水减污。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建立不同水质、不同时间、不同行业、不同用途、不同稀缺程度、不同节水减排效果等差别标准体系,确保足额征收,专项用于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4]。逐步建立水权制度,积极培育水市场,鼓励水权转让,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水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引入市场机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资源工程的规划建设管理。
9 增强科技支撑
科学技术是推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重要因素。要围绕全球气候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做好水资源重大科技问题研究的顶层设计与科研计划,系统开展“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分解技术、控制手段、节水减排技术与机制、生态需水、河湖健康评估办法、水资源管理现代化建设标准等研究,加强应用技术研发和高新技术应用,建立供需双方沟通机制,增进科技需求与支撑之间的紧密联系,更好地发挥科技咨询与引领等作用,不断提高水资源科技水平。积极发挥技术监督作用,指导建设覆盖面广,集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于一体的水资源监控体系和信息管理系统,为推进水资源市场交易、水生态补偿与修复等提供技术支撑。
10 严格考核评价
考核评价是有力推动水资源管理上台阶的关键环节。要不断完善水资源管理考核评价机制及其支撑体系,科学制订“三条红线”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内容,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各流域与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等主要指标落实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考核结果交由干部主管部门,作为对地方人民政府相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对未完成流域与区域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容量控制指标的党政主要领导和有关责任人进行约谈问责[2]。探索建立水资源督查制度,由各级人民政府授权水行政主管部门监督检查各地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情况,彻底扭转地方保护现象。
保障水安全,是全社会的共同使命。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新思路,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水的自然规律,深入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才能全面提升水安全保证、水资源保障、水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与服务民生能力,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陈雷.新时期治水兴水的科学指南[J].求是,2014(15):47-49.
[2]陈红卫,陈蓉.完善我国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对策思考[J].人民长江,2013,44(S1):44-48.
[3]罗利民,郑军田,陈红卫.加快推进盐城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思考[J].江苏水利,2014(2):6-8.
[4]陈红卫.盐城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水利,2011(7):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