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增加长汀县农民收入的问题与思考
2015-04-17郭肇富
郭肇富
(福建省长汀县农业局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 366300)
长汀县位于福建西部,隶属龙岩市,县情特点主要可概括为“名、老、边、山”,是闽、粤、赣三省的边陲要冲,福建的边远山区,客家首府,福建新石器文化发祥地之一,也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的革命老区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及全国著名的21个革命圣地之一,即当年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苏区所在地。全县辖18个乡(镇),299个行政村,总人口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4万人,全县土地面积3099 km2,耕地面积20600 hm2,林地面积259013 hm2,是山区农业大县。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农民期盼解决的焦点和社会关注的热点,笔者在文中就如何增加长汀县农民收入这个问题,做了一些粗浅的探讨。
1 长汀县农民收入的现状
1.1 农民收入总体水平提高,但贫富差距拉大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总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2015年长汀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080元,比2011年5396元增加4684元,扣除物价因素的影响,实际增长38.6%,4年平均增长8.5%。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农民的收入差距拉大,2015年高收入户与低收入户人均纯收入的差距达6650元。从收入水平人口分布看,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以下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5%;8000~10000元的人口占总人口数的60%;10000元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的25%。
1.2 多种经营全面增收,收入主体保持不变
近年来,长汀县狠抓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促进增产增收。2015年长汀县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7900元,是2011年 (3940元)的1.05倍。从收入结构看,第一产业是农民收入的主体,2015年第一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63%。而种植业和畜牧业是第一产业的主导行业,2015年占第一产业收入的85%。
1.3 劳动者的报酬收入增加,农民从企业获得的劳动收入成为增收的增长点
长汀县乡村企业异军突起,其他经济蓬勃发展,不仅提供了就业门路,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农副产品销路问题,而且为集体和农民增加收入培植了新的增长点。2015年农民从集体组织、企业、其他单位得到的劳动收入达3650元。
1.4 富余劳动力输出取得成效,在外人口的转移性收入增加
近年来,青年农民到广东、深圳、汕头、厦门、晋江等开放地区务工经商,学艺己不鲜见,转移性收入成了农民致富的新门路。据调查,2015年长汀县在外打工人数有9万多人。
1.5 农户收入主要来源集中在农业,高收入农户主要分布在国道、省道公路沿线的乡镇
从农民增收的类型看,长汀县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集中在农业,农业收入主要集中在种植业。据了解,2015年农民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户占70%,以非农行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仅占30%。
2 制约长汀县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针对长汀县农民收入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制约长汀县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六个方面。
2.1 农民思想观念陈旧,市场竞争意识淡薄
由于受传统经营思想观念的影响,长汀县仍有一部分农民存在封闭保守、小富即安的小农经济意识,产销信息不灵,市场意识淡薄,参与竞争能力较差,造成生产结构和产品单一,产销不对路,农民增产不增收。
2.2 生产经营投入大,成本增长速度快
经营投入大、生产成本高,是当前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之一。2015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费用高达6100元,比2011年 (3300元)增长85%。据调查,2015年每百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至少要65元的投入才能获得。
2.3 主导产业单一,高优养殖业和非农产业发展缓慢
在农业中,种植业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成为主导产业;畜牧业生产虽然在增收中也起着很大的作用,但以畜牧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户仅占总数的9%,高优养殖业的面上推广仍然存在不少困难。非农行业同样发展缓慢,据调查,2015年长汀县仅有25%农户经营非农行业。
2.4 农民文化素质低,接受应用科技知识能力较差,是影响农村生产经营水平的重要原因
据调查,2015年在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10%,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2%。文化水平偏低,严重阻碍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最终影响了农民增收。
2.5 资金投入困难,农业技术装备落后
农业投入不能达到要求,就会影响到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高。而就长汀县的农业投入现状来看,长期的投入不足使得长汀县农业的发展受到了较大的限制。比如说,农田的基本建设不符合要求,水土流失得不到改善,同时农业生产方式较为落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较慢。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农民的收入。据了解,2015年长汀县18个乡镇财政对农业的专项投入仅占财政的8%,村财对农业的投入几乎没有。同时,长汀县农民的农用生产机械和设备少,许多设备已年久失修老化,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2.6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功能不能充分发挥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全面推广,长汀县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进行了许多尝试,但至今服务化体系还不健全,农村“产销一条龙”“农工商、农工贸一体化”“公司+农户”经营模式还不完善,运行机制不健全,服务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农产品销售难、增产不增收现象依然存在,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3 增加长汀县农民收入的工作思路
参考前人的研究[1-3],笔者认为必须通过思想观念的引导、富民政策的诱导、组织服务的指导、科技推广的先导、市场竞争的疏导来拓展农村经济新增长点,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当前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3.1 更新思想观念,寻求无形经济新增长
一是要把封闭保守、分散经营、自产自销的陈旧生产观念,转变为分户经营、联户发展,形成规模效益的社会化生产观念;二是要把等、靠、要的惰性观念,转变为克服困难、创造条件、谋求进取、知难而进的创业新观念;三是要淡化产品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的旧观念,强化危机意识、创新意识、名牌意识,增强参与市场竞争的新观念;四是要消除只顾生产轻视市场、只求总量忽视效益、只重示范忽视发展的思想,强化面上推广,实现规模效益的整体观念;五是要重新认识农村产业化的真正内涵,克服片面理解“依托本地资源搞开发”和“一村一品”的思想,树立“高起点、多层次、上规模、建基地、求效益”的产业开发新观念;六是要深刻认识“要生财,创名牌”的道理,树立名牌竞争就是知名度竞争的新观念。
3.2 开发信息资源,加快无形经济新增长点向有形经济新增长点转化
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反应机制和畅通的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搜集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信息,运用市场信息引导农民进入市场,运用科技信息指导农民科学管理,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减少生产的盲目性。
3.3 积极引导农民用足用活强农惠农政策,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要贯彻落实《农业法》和其他能够减轻农民负担的有关规定,为农村生产经营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党的强农富民政策,引导农民用足用活强农惠农政策,如农业特产税自2006年2月17日被废止之后,农民的农业生产免缴农业税和镇村三提五统费用取消,使农民的压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真正让农民得到实惠。
3.4 建立和完善多成分、多形式、多层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增产增收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是开拓农资供销市场,建立良好市场秩序,形成生产资料和技术的农资供应服务体系。二是提供农机供应、维修、机耕、培训等服务项目,实现一条龙的农机服务体系。三是引进、推广、应用、培训实用科学技术,实现农科教相结合的科学服务体系。四是供水、供电、抗灾服务相结合,解决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和管理服务体系。五是形成产供销、农工商、农工贸一体化,集体、个体、联营、公司加农户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优势互补的购销流通服务体系,以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3.5 加快多样化生产经营和专业化规模生产的有机结合,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
多样化生产和专业化经营是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多业并举、专业发展,提高收入产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经营方式。要发挥市场是农村生产经营的总龙头和大舞台的作用,抓好名牌产品基地建设,建立契约式商品生产关系,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真正把产品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形成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山、水、田、厂同时推进,传统、名优、珍稀、新特产品兼有,种植、养殖、加工、贸易一盘棋的生产新格局。同时要加强统一规划,依托现有区域经济,以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村为龙头,引导各生产主体朝着专业化规模经营方向发展,形成一业为主、多业并举,一村一业、一乡一品,村村有主导行业、乡乡有拳头产品,生产有支柱、经营上规模,产品有市场、产出有效益的农村经济新格局。
3.6 充分发挥资金、信息、技术、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增产增收中的作用
在制定发展规划实践过程中,要用发展的眼光把农村的资金、信息、技术、资源、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合理地配置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作用。要重视初等义务教育和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工作,根绝“文盲源”和低能劳动力的形式,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群体素质和水平。要把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同开发生产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并通过农村劳动力的接收、消化转化为生产力。大胆引进、启用有真才实学的科技管理人才,壮大充实农业科技队伍,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进程,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要发挥富余农村劳动力的主力军作用,引导他们一业为主、多业经营,并通过派送出去学习技术,请回来发展生产,以增加再就业、多就业的机会和造血功能。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增加对农村经济开发项目的投入,发挥资源优势,加大开发力度,注重投入产出效益,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资金盈利率,做到在管理上增效益、促发展、增收入。
3.7 实现建立农产品工厂化生产,加快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步伐,实现工、农产品增值
结合长汀县实际情况,积极发展农贸市场、边贸市场、专业市场、批零市场,组织灵活多变的营销队伍,开拓区外市场和国际市场,加快农产品流通和农产品商品化进程。在实现产品增值方面,要处理好农产品资源优势,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发展农产品保鲜、加工、贮运和销售企业,振兴乡镇企业,建设工贸小区,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农产品转化率,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要培育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中介组织,有序组织劳务输出,健全劳动力输出管理机制,发挥输出劳动力在产品流通和技术沟通中的积极作用,实现增产、增收、增效益。
3.8 壮大传统名优产品规模,开发新、奇、珍稀新产品,加快农村主导产业建设步伐,形成独具特色的主导产品
发展“高优”农业,建设农村主导产业,是农业历史发展的转折点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新增长点,“以市场为导向,突出本地特色,依托高优农业,实现集约经营”的思路,是长汀县主导产业的建设重点。从长汀县实际情况看,当前需要进一步深化的主导产业有种植业、养殖业、林业 (重点竹业);需要不断创新的主导产业有农产品加工业、贮运业、信息业 (产前、产中、产后)的市场营销管理业;需要进一步壮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档次的主导产品有蔬菜、水果、花生、笋制品、茶叶和水产品;需要不断开发的主导产品是现有大宗农产品的二次开发和加工增值。从今后发展策略看,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开发新、奇、珍稀的农产品;依靠扩大名、优、新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增加产品总量,促进产品二次增值深度开发,占领国内市场,形成产业链条,从而实现规模效益,使长汀县的优质茶叶、明笋、兰花、茶花、瑞香、红菇、反季节蔬菜、河田鸡等名优农产品,以及新培育、引进开发的优质水果、特种水果、珍禽异兽等生产种植规模化,真正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新支柱。
[1]李世华.中国区域经济管理概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256-258.
[2]周天勇.发展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182-185.
[3]谢祖钦.农村贫富差距问题现状与对策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4: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