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大旗该由专业组织扛
2015-04-17甘晓
文/甘晓
不久前,中科院和科技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国科学院科普工作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指出中科院和科技部将建设科普工作国家队,引领我国科普工作发展。
《意见》主要任务之一便是“培育专兼职结合的科普队伍”。科普工作是一项智力劳动,开展得好不好、效果好不好,人起着决定性作用。很长一段时间里,根据英国公众理解科学运动的观点,人们普遍认为,科学家拿了政府下拨的科研经费,而这些经费来自纳税人的腰包,就应该由科学家向纳税人交代,他们在做什么。科普,或者说科学传播的主体,应该是科学家。
然而,就现实来看,科学家们的确无力承担科普工作的全部职责。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科普工作的两个关键词:科学和普及。科学知识越来越丰富、领域也越分越窄,科学正在变成一项越来越专业的活动。无疑,科学知识本身的变化,使科学普及的难度倍增。
同时,近年来由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媒介也出现了明显的细分现象。拿兴趣爱好举例,简单地说,酷炫的极客男生可能喜欢用声光电结合的方式了解压电电子学,而安静的文艺女青年可能更喜欢用诗歌、微小说的方式学习中微子震荡。倘若还用同一种腔调去讲述科学,科普效果一定不会好。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有效地传播知识也已经变得纷繁复杂。
因此,就在科学本身和传播科学都变得越来越复杂的今天,让科学家来承担科普,恐怕强人所难。
那么,到底该由谁来承担科普的主要责任呢?笔者注意到,《意见》中提及,“培育专兼职结合的科普队伍”,其中重要的一点便是要“发挥专业科普组织的支撑作用”。笔者认为,专业科普组织应当扛起科普的大旗。
科普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身也具备较高的专业化程度。根据当前科普工作的特点,专业科普组织的定位应当是为科研机构开展科普活动的服务型组织,一方面帮助科研机构厘清、凝聚和统筹服务于不同人群、不同类型科普活动的科研资源,另一方面将这些资源包装成成熟的科普产品,并打通与大众媒介、大中小学校等受众深度融合的渠道,促进科普产品与受众的“无缝对接”。
此外,有了良好的传播效果,笔者大胆推测,专业科普组织通过一系列的工作还将为科研单位、科学家群体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
因此,建设给力的专业科普组织将对科学家群体、科研机构和大众都大有裨益,更重要的是,它提高了科普的效率,增强了科普的效果,将为提高我国公民科学素养贡献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