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胸壁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一例
2015-04-17高宝军戴捷曹俊华李铁柱
高宝军,戴捷,曹俊华,李铁柱
前胸壁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一例
高宝军,戴捷,曹俊华,李铁柱
纤维肉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诊断,鉴别
病例资料 患者,女,51岁。因右前上胸壁包块进行性增大20余年入院,就诊于我院皮肤科,诊断为“血斑”,给予冷冻治疗两次。后结节逐渐增大,边界不清楚,形态不规则,突出于皮肤表面,表面凸凹不平,无溃烂。专科查体:右锁骨中线第2~3肋间可见约3cm×5cm不规则包块,边界清楚,呈“分叶状”改变,表面皮肤呈淡红色、瘢痕样,无破溃,触之较硬,无压痛,未触及波动感,无滑动,未闻及血管杂音。CT平扫表现:右侧胸锁乳突肌前方皮下脂肪间隙内可见欠规则形软组织肿块影,局部CT值约为22HU,病灶轮廓显示不清晰,与邻近肌肉分界不清,邻近皮肤增厚不明显(图1、2)。CT诊断:右侧胸锁乳突肌前方皮下占位,考虑为纤维瘤。手术记录:全麻下行右侧胸壁包块切除术,术中距离肿瘤缘3cm处作切口,见肿瘤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将肿瘤完整切除。病理诊断:右前上胸壁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图3)。免疫组化:CD34(),Actin血管表达,SMA平滑肌分化区域表达,S-100(-),P53(-),Ki-67瘤细胞核阳性指数大于10%。
讨论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是典型的中间型纤维组织细胞肿瘤,是发生于真皮的低度恶性肿瘤,具有侵袭性生长、容易复发、转移罕见的特点,常被称为恶性潜能未定的潜在低度恶性肿瘤[1],主要好发于胸背部、腹壁、四肢和头颈部,以中年男性多见,儿童发病率低,本例患者为女性,且发生于前胸壁,极为少见。1890年Taglor首次报道此病,1924年Darier等将其描述为“进行性复发性真皮纤维瘤”,1925年Hoffmann将其命名为DFSP,目前其起源尚存争议,1995年Hugo根据电镜及免疫组化研究,认为DFSP来源于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其病因也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皮肤损伤、接受放疗、照射有关。DFSP早期常表现为单一较小的无痛皮肤结节,呈结节状或分叶状,皮肤隆起,也可不隆起。肿瘤一般生长缓慢,病史可达数年至数十年,病程中后期肿瘤可突然迅速生长,表现出隆起于皮肤、质地坚韧、表面破溃等典型临床症状[2],本病例发病时间较长,胸壁进行性增大包块多年,无破溃。DFSP也可表现为萎缩性斑块,类似于局限性硬皮病并可能导致误诊[3]。典型的DFSP根据皮肤隆起性包块、光镜下梭形细胞形成典型的车辐状排列方式,结合免疫组织化学CD34、vimentin阳性、Ki-67部分阳性、actin和SMA灶性阳性,而CKFⅧa、S-100、CD68阴性明确诊断并不困难;特别是免疫组织化学CD34对明确有重要价值,可作为DFSP一种相对特异的诊断指标[4]。影像学检查的主要目的是确定病变的大小、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准确的定位。
DFSP需与以下疾病鉴别:①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两者鉴别相对简单,纤维组织细胞瘤通常体积较小,肿块直径常<1cm,病变局限,肿瘤范围很少超过真皮,没有DFSP的浸润性生长方式,并且其好发部位也与DFSP不同;②神经纤维瘤。神经纤维瘤也可发生于DFSP的好发部位,其瘤细胞也为梭形,并且CD34可呈阳性,但神经纤维瘤的瘤细胞呈波浪状,细胞核弯曲,瘤组织可形成触觉小体样结构,一般为S-100蛋白表达阳性,并且在手术后经常发现其与较大的神经束支有关;③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往往年龄较大,发生部位常为深部软组织,光镜下瘤细胞多形性、异型性非常明显,核分裂象多见,出血、坏死常见,免疫组织化学CD34阴性,部分病例组织细胞源性标记物CD68阳性可资鉴别;④纤维肉瘤。纤维肉瘤发生于皮下很少见,大多发生于肌肉和肌间的纤维组织、深部筋膜、腱膜、肌腱等处,光镜下瘤细胞异型性明显,病理性核分裂象多见,没有或少见典型席纹状、车辐状结构,免疫组织化学CD34阴性可资鉴别;⑤黏液性脂肪肉瘤。与黏液样变性DFSP鉴别相当困难,脂肪肉瘤的发病部位常在皮下和深部软组织,而DFSP位置相对表浅,为实体瘤,有血管增生但不连结成网,缺乏不同分化程度的脂肪母细胞。
外科手术是DFSP的首选治疗方法,由于肿瘤有侵袭性生长特点,舒敬德等[5]报道,手术切除边缘3cm的复发率为20.5%,Farma等[6]研究表明,莫氏显微外科手术有相对小的切除范围(平均2.0cm)且相对低的复发率(1%),因此必须采取肿瘤广泛切除术;有条件者术后可考虑局部放疗,可有效降低复发率。对于无法手术切除、复发和发生转移的DFSP,应用酪氨酸激酶抑制药伊马替尼可诱导其自行消退。
[1] Mendenhall WM,Zlotecki RA,Scarborough MT.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J].Cancer,2004,101(11):2503-2508.
[2] 练慧斌,姚刚,周芳,等.36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临床诊疗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9(8):1181-1184.
[3] 孙洋,蔡灵龙.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1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3,19(2):213-214.
[4] 李莉娜,王绪洲.CD34在隆突性纤维肉瘤诊断中的意义[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7,10(1):76-77.
[5] 舒敬德,杨君,朱巧俐,等.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外科治疗和复发因素[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1,17(3):308-310.
[6] Farma JM,Ammori JB,Zager JS,et al.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how wide should we resect[J].Ann Surg Oncol,2010,17(8):2112-2118.
《放射学实践》(英文稿)稿约
《放射学实践》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主办,与德国合办的全国性影像学学术期刊,由国内著名影像专家郭俊渊教授担任主编,创刊至今已30周年。本刊坚持服务广大医学影像医务人员的办刊方向,关注国内外影像医学的新进展、新动态,全面介绍X线、CT、磁共振、介入放射及放射治疗、超声诊断、核医学、影像技术学等医学影像方面的新知识、新成果,受到广大影像医师的普遍喜爱。
本刊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统计源期刊,在首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评优活动中,被评为《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
2012年始本刊拟在英文专栏刊发全英文文稿。
1.文稿应具科学性、创新性、逻辑性,并有理论和实践意义。论点鲜明,资料可靠,数据准确,结论明确,文字简练,层次清楚,打印工整。
2.本刊实行盲法审稿,来稿附上英文稿一份,中文对照稿两份(用小4号字、1.5倍行距打印),文稿中不出现任何有关作者本人的信息。另纸打印一份中英文对照的文题、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应准确、规范、完整)及邮政编码。如系2个单位及以上者,则在作者姓名右上角排阿拉伯数字角码,按序将单位名称写于作者下方。并注明第一作者的性别,职称及第一作者或联系人的电话号码,E-mail地址。
3.来稿须经作者所在单位审核并附单位推荐信。推荐信应证明内容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未一稿两投等项。
4.论著采用叙述式摘要。关键词一般3~5个,请采用最新版的MeSH词表(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中的主题词。MeSH词表中无该词时,方可用习用的自由词。使用缩略语时,应在文中首次出现处写明中、英文全称。
5.表格采用三线表,表序按正文中出现的顺序连续编码。数据不多、栏目过繁、文字过多者均不宜列表。表内同一指标数字的有效位数应一致。
6.线条图应另纸描绘,全图外廓以矩形为宜,高宽比例约为5∶7,避免过于扁宽或狭长。照片图须清晰,像素高,层次分明,图题及图解说明清楚。
7.参考文献必须以作者亲自阅读过的近年文献为主,并由作者对照原文核实(请作者在文章发表前提供PubMed等数据库的所含文献页面)。文献一般不少于30篇。内部刊物、未发表资料、私人通讯等勿作参考文献引用。参考文献的编号按照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角注。并按引用的先后顺序排列于文末。
《放射学实践》编辑部
R739.5;R814.42
D
1000-0313(2015)01-0094-02
10.13609/j.cnki.1000-0313.2015.01.027
2013-11-26
2014-03-13)
721004 陕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医院医学影像科
高宝军(1980-),男,陕西宝鸡人,医师,主要从事CT诊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