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文馆助力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
2015-04-17□殷玥
□ 殷 玥
北京天文馆助力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
□ 殷 玥
作为首都,北京市具有丰富的科技场馆和博物馆资源,拥有众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同时,享有丰厚的公益性文化设施和自然资源。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和素质教育而言,这是一笔宝贵财富。基于这些条件,北京市教育主管部门联合相关单位发起了“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活动。
图1 社会大课堂汇报演出
北京天文馆作为“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的资源单位,引人入胜的“天文特效剧场”,形象生动的展览展示,专业的天文望远镜,天文知识储备丰富的专业科普教育讲解员,都为学生体会天文、学习天文和研习天文创造了一个理想的环境,无论是集体活动,还是个人的单独实践,都会在这个活动中取得可观的收获。
北京天文馆B馆一层的太阳科学厅,是一个永久性展区。这里详细介绍了有关太阳的方方面面的知识,还有逼真的太阳模型。最能让参观者惊羡的是北京天文馆“镇馆之宝”之一的太阳真空望远镜。位于B馆展厅顶层的望远镜可以将实时的太阳景象呈现在展厅中,绚丽的太阳光谱总能引起孩子们无限的思索和遐想。
图2 北京天文馆的太阳真空望远镜
图3 北京天文馆老师介绍“太阳的历程”
图4 学生们的获奖证书
在一次社会大课堂活动中,太阳科学似乎吸引了更多学生兴趣。在直径1.8米的太阳光球像前,学生们往往有无尽的问题,“太阳黑子是不是太阳上的小黑点儿啊?”“那些黑点是不是太阳被东西挡住造成的呀?”等等。面对这些问题,天文馆的老师总是耐心解释:“黑子是由本影和半影构成的,本影就是小黑点儿上特别黑的那部分,半影不太黑,都是由许多纤维状纹理组成的”。“如果我们发现太阳表面的大黑子群数量增多,那么就预示着太阳上将有剧烈的变化。”形象的讲述,加上专业的设备,使得学生们对黑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介绍太阳表面现象的知识点时,当讲解老师说到“太阳黑子其实是太阳表面一种炽热气体的巨大旋涡,其温度比太阳的光球层表面温度要低1000~2000摄氏度,所以看上去像一些深暗色的斑点”后,学生们还是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当北京天文馆的老师介绍到“探索太阳的历程”这部分知识的时候,给同学们介绍了太阳在神话时代、希腊时代、中国古代以及现代的认识后,学生们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笔者对此也深受震撼,料想科学思想的种子播撒到这些年轻的心灵当中,若干年后定会绽放出美丽的智慧之花。
2014年12月26日,“博物馆伴随我成长”——2014年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学习成果评选活动在中国电影博物馆举行。
辛勤的耕耘终于结出了硕果,在北京天文馆老师的指导下,来自北京市第五十六中学的李浩梓同学所写的游记《迷人的太阳》,兴隆小学的肖一凡、任俊豪和张俊园同学所写的《太阳黑子观测报告》,两篇科技小论文获得了2014年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走进博物馆学习成果评选展示活动一等奖。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兴奋地上台领取了自己的奖状和奖品,愉快的心情溢于言表。
所获奖项的同学们,在北京天文馆的太阳厅里,均进行了较系统的参观和学习,通过北京天文馆老师为他们做的专业讲解,以及个人在天文馆的学习、体验和研究,使得学生们丰富了自己的课余生活,即强化了科学文化知识,又开阔了视野。
(责任编辑 张长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