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着力打造首都“高精尖”经济结构先导区
2015-04-17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孟景伟
◎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孟景伟
加快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着力打造首都“高精尖”经济结构先导区
◎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孟景伟
中关村的核心区是北京海淀。北京海淀中关村是北京市乃至全国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
2014年,海淀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对海淀提出的“首都功能核心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的新定位和新要求,着力深化改革、先行先试、搭建平台、强化服务、优化环境,迎接和引领新常态下的创新发展,经济社会呈现出与新常态相适应的发展趋势和显著特征。
一、区域经济发展稳中求进、稳中提质,“高精尖”经济新结构初步显现
从发展态势上看,全区经济保持了中高速增长。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61亿元,同比增长8.5%左右,增速持续保持全市领先水平;消费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760亿元,同比增长9%,互联网零售成为消费领域第一大行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以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主,其比重上升至72%。从发展动力看,创新已经成为驱动区域发展的主要动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步伐不断加速。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至87%,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金融业、先进工业、教育等前五大行业占经济总量近七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均增速保持20%以上,以高技术总部型为特征的工业企业总产值实现30%以上增长,对全市工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40%。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迸发出新的活力,产业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总部化趋势明显。从发展质量看,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水耗分别下降6%和4.8%,持续保持全市最低。单位能耗仅为全市的一半,单位水耗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2.7万元,分别增长9%和9.5%,增速均高于经济增速,水平在全市持续保持领先,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民生。从发展方式看,发展的集约化水平不断提升。重点功能区建设不断推进,高端产业集聚程度不断提升,城乡区域统筹力度不断加大;非核心功能疏解和人口规模调控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环境进一步改善、产业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进一步优化。从发展方向来看,中关村核心区引领新兴产业发展凸显新特征。一是互联网和大数据促进各行业特别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百度为代表的搜索引擎改变了大众和企业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以去哪儿网为代表的在线旅游业改变了传统的旅游业,以乐视为代表的互联网电视改变了电视行业,以58同城为代表的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服务业,互联网、大数据已经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二是前沿技术研发和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不断催生新兴产业,互联网金融产业加快发展。开展了网络小额贷款、股权众筹等商业模式创新,小米进入全球最具创新力公司前列,移动医疗、智能家居、互联网教育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创造了新需求,也增加了新价值。三是制造业服务化凸显,产业占据微笑曲线的两端。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价值链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如小米公司,将制造与装备环节外包给京外其他公司,利亚德、中国普天、北斗星通等一批制造业企业转型成为综合服务提供商。
二、核心区建设发展全面提速,创新驱动发展作用显著增强
一是打造制度创新升级版,形成改革创新新格局。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创新创业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深入落实对接中关村“1+6”、“新四条”、“京校十条”、“京科十条”等政策,出台核心区推动新一轮创新发展的“1+4+1”政策体系。积极争取全国科技创新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启动科技体制与协同发展专项改革。顺利推动全国首家知识产权法院落户核心区,中国人民银行中关村中心支行入住中关村西区,为企业开展境外并购、为改革试点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协调推动工商快捷注册登记制度改革,设立集中办公区,推出“一口受理、同步办理、一口发证”的“多证联办”模式改革。密集出台科技服务业、中小微企业、先进工业等十余项三年行动计划,系统推动核心区创新驱动发展。
二是打造自主创新升级版,形成协同创新新格局。持续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协同创新发展取得新成效。搭建并成功运行创新创业、协同创新、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三大服务平台,其中创新创业平台聚集创业服务机构520余家,协同创新平台整合和促成协同创新合作项目110余项,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平台先后推介2万余项专利技术,促成一批项目交易。联合北京市科委、北大建立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构筑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新渠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新载体和产学研高端人才培养的新平台。挂牌核心区首个军民融合产业园,建立全市首个军民融合产业联盟,成立全国首支专注于专利的商业化运营和技术转移基金,不断探索区域融合创新发展的新机制。
三是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版,构筑区域产业发展新格局。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高端化、高效化、高辐射水平显著提升。率先落实首都城市功能定位调整,加快产业瘦身健体步伐,依托中关村科学城、北部生态科技新区等重点功能区,聚焦培育 “6+1”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细分领域。截至目前,核心区移动互联网与下一代互联网产业先后产生了70余项重大产业化成果;云计算产业实现国内首个大数据产业创新中心挂牌;北斗与空间信息服务产业涌现合众思壮、北斗星通等一批自主创新领军企业;集成电路设计产业聚集了全市85%的同领域企业;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聚集了中关村45%的有销售收入的生物医药类企业;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占全市60%以上,聚集了中科三环、碧水源等一批领军企业;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占全市的40%以上。与此同时,结合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扎实推进产业有序转移与合作,实现海淀园秦皇岛分园开园;初步形成核心区创新能量对外辐射和对内回收的双向对流格局,在推进产业跨区域转移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
经过长期创新和发展,截至目前,中关村核心区高科技企业总数达1.2万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200余家,占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一半以上,约占全国1/10;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达1.4万亿元,同比增长15%,占中关村示范区的40%;2014年新增上市挂牌企业58家,总数超过370家;全区发明专利授权量达1.1万件,占全市50%左右;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367亿元,同比增长9.5%,其中80%辐射到京外地区;核心区培育了一批新兴产业集群;聚集了雷军、邓兴旺、王中林等一批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面向全球发掘了高性能膜材料、重组人血清白蛋白等领域一批国际领先科技成果;做强做大联想、百度等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了小米、同方威视等一批国际知名品牌。核心区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战略新兴产业的策源地和创新创业人才追逐梦想的首选地。
三、推动“一城三街”建设,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构筑创新驱动的新抓手
2014年,围绕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核心区很重要的一项举措,就是着力推进“一城三街”建设。即按照北京市的要求和部署,以海淀上地地区为核心打造中关村软件城,以中关村西区为核心建设创新创业孵化一条街、知识产权与标准化一条街和科技金融一条街。
“中关村软件城”北起中关村森林公园、南至北五环,西起京密引水渠、东至京藏高速,规划总面积31.3平方千米。其建设目标旨在瞄准做优做强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优势,带动相关新兴产业领域发展,打造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新旗舰。建设进展方面:一是编制完成中关村软件城发展建设规划。到2020 年,中关村软件城将建设成为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主导的高端产业功能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和宜居宜业生态区。二是积极拓展产业空间。中关村软件园经过产业调整和二期建设,新增产业空间25.3万平方米,随着三期选址工作的完成,未来还将新增近百公顷产业用地。三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小米科技园、中关村移动智能创新服务园等项目已完成拆迁,中关村西三旗软件园项目进入规划程序。四是北京市软件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在同方科技园实现挂牌,入驻企业30多家。截至目前,中关村核心区以大上地地区为中心,聚集近1800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占全市60%以上。
“创新创业孵化一条街”以海淀图书城为核心,其建设目标着眼于持续完善创新创业的区域生态环境,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打造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科技创新源头活水。建设进展方面:一是加快创业空间载体建设,打牢支撑创业的硬件基础。针对海淀图书城原街区空间产权散、碎、小的现状,通过持续的回租、回购等方式整合空间资源,累计腾退面积2.4万平方米,占街区总体可控面积的3/4;加大对图书城街区环境规划和景观改造力度,进一步优化了创业大街的整体环境。二是加强创业服务载体建设,夯实激发创业活力的服务支撑。目前,中关村创业大街已经聚集了创业交流平台车库咖啡、互联网交流平台3W咖啡、新兴科技媒体36氪等21家新型创业服务机构,形成了涵盖早期办公、投融资服务、商业模式构建、团队融合等服务在内的创业生态体系;机构合作的天使投资人和投资机构超过2000个,已有123个团队获得融资,平均融资额500万元。三是强化对创业的政策支持,构建促进创业的政策助推力。整合市区两级支持政策,多方面支持创新创业;实施“创业火炬工程”,吸引全球拥有科技成果及商业模式创新的人才和团队到核心区创业;实行“多证联办”审批服务,着力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
“知识产权与标准化一条街”由一纵一横两条轴线的沿线区域构成,纵轴线为西土城路至学院路一线,南起北京邮电大学,经国家知识产权局向北延伸至北京科技大学,横轴线为知春路至海淀南路一线,东起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向中关村西区延伸,经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至中关村知识产权大厦。其建设目标定位于打造高端知识产权机构集聚区和知识产权运用引领区,为牢牢控制核心知识产权、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提供有强有力抓手。建设进展方面:一是联合市知识产权局、中关村管委会、市质监局共同出台《关于支持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服务业在中关村示范区集聚创新发展的办法》,从入驻成本、业务拓展、行业交流、人才培育等方面全方位支持知识产权服务业。二是吸引知识产权服务和标准检测认证机构入驻街区。中关村知识产权大厦吸引知识产权代理、专利运营、法律服务等机构20余家,国际技术转移中心集聚创新科技国际联盟、中意技术转移中心等知名技术转移机构60余家,街区先后与美国、英国、芬兰、以色列等国家千余家技术转移机构建立业务联系。三是支撑和服务科技创新,全年街区内的专业服务机构累计为8000余家国内大中小型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服务,代理国内企业申请PCT国际专利近万件。截至目前,核心区各类知识产权及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总数达600余家,其中专利代理机构124家,约占全市的46%,占全国的12%。
“科技金融一条街”以海淀中街为纵轴线,丹棱街为横轴线,北起北四环,南到海淀南路,东至中关村大街,西临苏州街。其建设目标是打造全国创新资本聚集中心、要素市场中心、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通过促进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紧密结合,特别是依托创业资本运作,主动抢占价值链高端,为科技创新提供资本支撑。建设进展方面:一是与中关村管委会联合发布《关于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金融一条街的实施意见》,市区联动、整合资源、聚焦重点推进街区建设。二是推进调整空间优化,目前中关村金融大厦、互联网金融中心都已挂牌。三是聚集一批行业领先的企业和组织。截至目前,核心区以中关村西区为核心,聚集各类金融机构约2300家,特别是与科技创新紧密相关的股权机构总数超过800家。他们掌控的资本量超过2200亿。另外,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聚集天使汇、拉卡拉、360等互联网金融机构近200家,第三方金融机构22家,占北京市金融机构的40%。完成企业征信备案机构12家,占全市的60%。其中中诚信、拉卡拉2家机构按人民银行要求已开展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占全市1/2,占全国1/4。另外,PTP平台50余家,众筹平台上线项目4.6万多个,融资额占全国的80%。设立了全国第一家的互联网金融行业组织 “中关村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旨在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规避行业的潜在风险。
中关村核心区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更加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率先落实首都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新定位,加快将核心区建设成为各类高端创新创业要素的聚集、辐射和扩散中心,最具吸引力的创业中心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力争早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