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三北防护林造林经验总结及其借鉴意义
2015-04-17阿力甫
阿力甫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东部国有林管理局乌苏分局,新疆 乌苏833000)
1 引言
2014年在国家林业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建设局学习锻炼期间,在三北局领导和导师关心和带领下,参加了三北局对内蒙古自治区2014年春季造林督查工作,远赴内蒙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林业局下属红花尔基旗、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旗林业局,通过对上述地区的2014年三北防护林建设春季造林任务及管理等方面进行实地检查,此次督查工作开阔视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更重的是学到了呼伦贝尔市三北防护林建设造林和管理经验。
2 呼伦贝尔概述
呼伦贝尔市总面积25万km2,这里的草原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草原”。这里有水草丰美的草原,松涛激荡的大兴安岭林海,纵横交错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这里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多民族聚居区。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珍贵的历史文物古迹,回味无穷的地方风味,为美丽富饶的呼伦贝尔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2.1 地理位置
呼伦贝尔市西部位于内蒙古高原东北部,北部与南部被大兴安岭南北直贯境内。东部为大兴安岭东麓,东北平原——松嫩平原边缘。地形总体特点为西高东低,地势分布呈由西到东地势缓慢过渡。
2.2 气候
呼伦贝尔市气候分布特点以大兴安岭为分界线:①从气候类型为:岭东区为季风气候区,岭西区为大陆气候区;②从年降水量类型为:岭东区位半湿润性气候,年降水量在500~800mm;岭西区为半干旱性气候,年降水量为300~500mm;③年气候总特征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年温度差、日期温差大。
2.3 土壤植被
呼伦贝尔市林业局境内土壤形成主要是洪积-冲积物,东部区域以玄武岩、安山岩、石英粗面岩组成,西部区域主要是基岩残积物,土壤质地以沙土为主。主要土类有:松林沙土、生草沙土、黑钙土、灰色森林土,此外有非地带性零星分布的草甸土。地处森林草原向典型草原过渡地带,为低山丘陵地区,分别被以线叶菊、针茅、羊草为优势的各类草原植被所占据。其间在各个沙丘上有大小不一呈斑块状分布的樟子松团状林。
2.4 呼伦贝尔市林业局基本情况
呼伦贝尔市林业局是呼伦贝尔市政府主管林业的行政部门。呼伦贝尔林业包括13个旗市(区)林业局和林业六局,共84个林场,经营总面积674万hm2,占全市林地面积的49.8%,其中有林地面积340万hm2,占全市有林地面积的26.8%,森林活立木蓄积为2.0亿m3,森林覆盖率为25.6%。次生林区以中幼龄林为主,树种主要有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白桦、黑桦、山杨、蒙古柞等。
2.5 呼伦贝尔市2014年造林任务基本情况
呼伦贝尔市2014年三北防护林建设任务29.1万亩,人工造林19.5万亩、封山育林9.6万亩。2013年秋季和2014年春季全部完成。
3 三北防护林造林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当地对造林绿化工作重视程度高、投资力度大、融资渠道广、造林规模大、造林模式新、政策措施实、发展势头猛。总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3.1 党政领导重视
实现林业大发展,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思想解放是根本。陈巴尔虎、红花尔基、鄂温克三旗(市、县)以超前的思维,崭新的理念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实现了林业的大发展、大繁荣。解放思想,不仅仅体现在各级领导干部对林业工作重视的形式上,更体现在具体行动中。项目区县按要求分别成立了领导小组,由主管旗市区长挂帅,林业局局长为项目实施责任人,对项目建设进度,工程质量负全责,实行造林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制。
3.2 科学规划、创新模式
为及时解决落实造林地块问题,林业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提前进行造林地块,林业局实行林业局领导包片,相关科室包乡村,及时与乡镇政府和村队沟通协调,合理安排造林地块。
落实造林地块难的原因。一是林牧矛盾问题突出阻碍造林地块落实。随着地方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牧户进入林区进行放牧打草,不断出现造林地和封山育林围栏被故意破坏的现象,造成造林成果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林业部门对管护工作不堪重负。二是存在一地两证现象,当地政府把相当一部分宜林地,签发为草原证划分给牧民作为草场使用。据当地林业部门反映;林权证是林业部门经过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认真调查、做了大量核实工作后,林权证发放在先,而牧业部门为加快落实草原证,在没有认真调查、核实,就突击在一个月内完成草原证发放任务,把宜林地甚至是有林地、林地,盲目地划分为牧业用地,分给牧民使用。造成了林牧用地矛盾突出,林业工程项目落实造林地块非常困难。
落实造林地块采取措施。一是林业局和牧民签订协议,协议内容,造林地块落实牧民草地上,林业部门负责造林项目实施,抚育、包括灌水、扶苗、培土。管护工作有牧民负责,林业局对牧民适当的给幼林管护费,在造林地内不伤害苗木前提下可以打草,要求坚决不允许放牧,并在苗木长到一定程度后林业局把造林地块林权变更给牧民。二是林业局考虑牧民打草和苗木的健康成长,根据立地条件的不同造林模式上采用了“两行一带”和行带配置等多种配置模式,树种选择了适合当地生长的树种。
“两行一带”配置造林方模式计(模式1):株距2.4m,行距2m,2行为1个带,带间距为8m,平均每亩栽植苗木56株(图1)。
他惊叹外表其貌不扬的孔家庙,却有着宏大的格局。整个孔庙坐北朝南,分东西中三条轴线,中轴线上有孔庙大门、大成门、甬道、大成殿、东西庑等建筑,东线排列着孔塾、崇圣门、崇圣祠、圣泽楼;而西轴线上五支祠、袭封祠、六代公爵祠、思鲁阁等建筑保留着宋以来的形制。
行带状配置模式设计(模式2):株距3m,行距4m,平均每亩栽植苗木56株(图2)。
行带状配置模式设计(模式3):株距2m,行距3m,平均每亩栽植落叶松111株,(图3、图4)。
3.3 积极筹备造林苗木
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科学发展的原则,主要造林树种选取樟子松、榆树、落叶松等。春季造林苗木需求情况,积极筹备资金,及早订购优质苗木,加大地区苗木基地建设,通过种苗站统一调配,订购或造林主体自购苗木等方式,有效解决造林苗木不足的问题。同时采取林业局施业区内天然更新的樟子松幼苗长势良好,且能够满足工程造林苗木的需求。各施工单位严格按照承担的任务量踏查选择好苗源,在已踏查好的野生苗木基地内,选择主干通直、叶色正常、顶芽完整、地径粗、主根发达、须根多、生存力强、3~5年生,苗高为15~30cm的优质樟子松野生幼苗。
3.4 造林技术要点
3.4.1 种苗要求
樟子松苗木:樟子松野生苗选择3~4年生、高度30cm以上一级苗木,并要求带土陀;樟子松容器苗选择2~3年生、高度20cm以上一级苗,并要求容器与苗木完整,不裸露根系。
落叶松苗木:选择2年生、高度20cm以上,苗木等级为一级实生苗,并要求苗木完整,根系不损坏。
杨树和榆树苗:杨树苗选择2根1杆一级苗木:榆树苗木选择2年生一级苗木。
3.4.2 起苗要求
选择干形好、主根发达、侧须根多、无病虫害的苗木,随起、随运、随栽植,要做到起苗、运苗、挖坑、栽植四配套,以减少作业时间,确保根系的抗旱能力及苗木在运输过程中的保湿程度,提高成活率。
3.4.3 运输管理
在运输过程中应加强管理,将苗木根系用苫布盖好,确保苗木根系的水分不被蒸发,根系不受损伤;尽量缩短从起苗到栽植的时间,使起苗与造林紧密衔接。
3.4.4 栽植管理
栽植的苗木最好是随起随栽,当天起当天栽,运到造林地的苗木,要及时栽植或假植;如果假植时土壤干燥,要进行适量浇水。
栽植苗木时进行穴状整地,将草皮和疏松的土壤分开放置,穴底存留3~5cm疏松土壤,然后用疏松的土壤填充踏实,保留蓄水坑10cm以上,否则,视为不合格造林。
3.4.5 抚育设计
三年抚育5次,即第一年和第二年各2次,第三年1次,包括松土、除草等。
3.4.6 灌溉措施
根据降水情况,造林在植苗后天气干旱、土壤水分缺乏的情况下,应进行及时人工浇水,每次浇水的原则为:保证苗木根系分布层处于湿润状态,即浇水的量应达到每穴5kg水以上,主要根系分布层以下。根据该地区的实际情况,建设单位安排浇水以2次为宜,第一次采取随栽随浇的原则,第二次根据干旱程度林业局统一安排。
3.4.7 补植措施
对当年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且造林成活率在80%(含80%)以上视为造林合格;成活率在41%~80%(不含80%)必须进行补植;成活率在41%(不含41%)以下必须进行重造。
3.5 资金管理及到位
为及时做好造林项目工程,中央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全部已到位,资金管理方面,项目资金执行报账制度和“三专一封”管理制度,专款专用,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并由审计科负责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审计。
4 新疆天山中东部山区造林的建议
(1)造林是林业的立场根本,也是林业必须始终坚持的发展方针。为了科学合理地营造林,林业部门提前进行造林地的踏查规划,及时与造林有关单位和人员沟通协调,合理安排造林地块。在编制作业设计时,根据立地条件的不同造林模式上采合适配置模式。
(2)加强顶层设计、协调林牧矛盾。一地多证是目前林业与农业、牧业等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仅依靠哪个部门,是不能完全解决的,地方上也多无能为力。
(3)加大对造林地抚育管护的工作力度,提高造林质量。为提高造林质量,巩固造林成果,应制定相关护林公约,确定专职或兼职护林员,防止人畜对造林地的危害,并加强造林全过程的监管和技术指导工作。
(4)认真做好补缺补差工作,确保各项目工程造林任务的完成。要利用秋季或第二年春季的造林时间,对存活率和保存率较低及苗木生长不良的造林小班进行补缺补差,要利用一切行之有效的补救措施完成任务,预防为主,加强护林防火与病虫害防治工作。
[1]马士杰.重视林木培育,加快造林更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4).
[2]崔学松.重视林木培育,加快造林更新[J].中国农业信息,2013(15).
[3]曾成林,张传承.浅论国有林区更新造林的改革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4).
[4]王始军.小议更新造林的评价体系[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1(2).
[5]张春祥.我国更新造林的现状及管护[J].科技创新与应用,2009(6).
[6]刘江滨,许春菊.谈人工更新造林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林业勘查设计,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