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

2015-04-16袁锐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美育意境美的

袁锐

高尚的审美情趣是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高雅的审美情趣要靠有效的美育来培养,而美育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学校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场所。语文学科具有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学语文教材以其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和热情洋溢的抒情色彩集中体现了它的美。但是现实中我们的教学却常常忘却了“美”,远离了“美”,而以单纯“告诉”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于是缺乏美感的教学,便成了没有色彩、没有生气、没有情趣的单纯的符号活动。学生生来具有的审美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从何产生愉悦的情绪,产生主动地投入教学过程的“力”呢!所以,在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下,语文课堂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形象,理解“美”;激发情感,感悟“美”;发挥想象,创造“美”;运用比较,鉴赏“美”。

一、初涉文本,感知情感美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学作品中呈现出来的首先是作品的情感美,情感是审美的动力、中介、又是审美的体验效应。如果没有情感,审美鉴赏就只是一种被动的活动,而不能形成一种主动的创造,深刻的体验。正是靠着情感这股凝聚力,审美主体和客体才会产生和谐的“共振效应”。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师必须首先蕴育饱满的审美情感,然后利用教材中丰富的情感因素,融通教材和学生之间的感情,让学生充分感受文章的情感美,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准确的理解作品中的内涵,把握住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来的真实情感。并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这种丰富的情感,使其在心理上能够产生共鸣,让学生在丰富的感情中感悟和理解课文的美。只要抓住文章内在的“情”,往往便牵一发而动全身,达到美育的目的乃至全文教学的目的。教师可以通过生动、详尽的分析讲解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如《一碗阳春面》,全文体现的是亲子之情,孝敬之情,兄弟间互助友爱之情。只要用这一人间美好情感去激发学生,使之把自我情感融入到母子三人共吃一碗阳春面的事情上,则不难体悟到文中所表现出来的顽强、团结、向上的精神之美。

二、领略语言风格  品味语言美

语言是文学的材料,就像石头和铜是雕刻的材料,颜料是绘画的材料或是声音是音乐的材料一样。语文作品中的语言是文章的基本材料,语言美是语文教材所选课文的特征之一。散文语言的清新活泼,小说语言的生动形象,诗歌语言的精纯凝练,议论语言的严谨,说明语言的朴实,抒情语言的感人等等,体现了各式各样的语言美。语言审美应成为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学与美育的最大渗透点。比如同样是写“愁”,杜甫“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以山写愁,写愁之重;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滚滚东流的春水写愁思之悠长,而贺方回写愁,即不用山,也不用水,“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作者用茫茫的云烟春草,满城飞舞的柳絮和绵绵不断的梅雨创造了一个更加凄迷的境界,写尽了愁之缠绵。一个“愁”字从不同的角度呈现出了各种形式的美。读来使人陶醉,耐人咀嚼。这种语言美的典范在语文教材中比比皆是,如《荷花淀》的清新质朴,《荷塘月色》的高雅隽永,《拿来主义》的犀利幽默等等,表现出了不同的语言风格,给学生呈现出了千姿百态的语言美。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教材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让学生置身于语言环境中去,深入的体味语言的表现力量,体会作者如何运用这些语言来表达各种不同形式的美,提高学生运用祖国文字的能力。

三、体会文章的真意 品味意境美

所谓意境,是指艺术家创造的一种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能令人感受领悟,玩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是作者感情的融化.主题的升华,富有感染力,把握作品的意境也是审美的重点之一,通过意境审美可以帮助学生从作品的深层,并由此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语文课文中体现意境美的文章很多,如何挖掘出这些作品中的美来,是教师要完成的教学目标之一。以语文课文中的诗歌和散文为例,这类型的文章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把握程度不深,理解这类型的文章就不够深入,那么教师就应该在教授学生字词意思的同时,以饱满的感情,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理解作品抒发的感情。了解作者的情感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将学生带到另一个意境的氛围中体会另一种韵味,感受另一种氛围。并对此情此景做出正确贴切的描绘和评价,从而对周围世界和自身产生新的理解和认识。

因此,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进行其它审美欣赏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进行意境审美,提高语文审美教育的整体效果。

四、体会人物形象 感知人物美

语文教材中所列人物一般都具有正面教育意义,或勤奋、或乐于助人、或勤劳、或机智、或勇敢……要引导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领略道德的意蕴,人格的魅力,就应以美入手。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有主要地位,形象是作家按照美的规律运用一定的艺术技巧创造出来的,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深刻揭示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剖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引起学生情感体验上的共鸣。让学生在体验人物美的同时受到心灵上的美的熏陶和教育,提高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激发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操。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不能孤立地去欣赏他与女孩子们“厮混”不好好读书的有关情节,而消极地进行模仿,而应当从人物整体形象着眼,认识到贾宝玉是封建时代贵族青年中叛逆者的形象,在他身上充满了反传统、反礼教的无畏精神,追求自由,理想的生活为目标,学生在接触这个人物时,教师就应该从正面的积极的意义上来讲解,肯定主人公身上的反传统的美德,在反封建势力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

因此,教师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就应该让学生明白作为艺术形象都是经过提炼、概括、真实的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真、善、美、假、恶、丑,且都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让学生在接受人格美育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让文本中的美回归语文课堂。

猜你喜欢

美育意境美的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打破平衡
春色满园
美的校 美的人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美育教师
一朵花的意境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
当前学校美育实践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