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皇汉帝:霸道王道之兴衰(八)

2015-04-16张国刚

月读 2015年4期
关键词:霍光霍去病汉武帝

张国刚

西汉后期政治史上有两个重要人物:霍光(?—前68)与王莽(前45—23)。两人有二同二异。先说二同:同样有外戚身份;同样在拥立皇帝上下过手,权势煊赫。再说二异:霍光没有什么文化水平,王莽却是一个大学者;霍光被后世尊为楷模,有“伊尹、霍光”连称,王莽被后世骂为奸臣,常常“王莽、董卓”并举。我们在这里只谈霍光。

顾命大臣 辅佐幼主

霍光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兄长——霍去病(前140—前117)。霍去病是私生子,他的母亲卫少儿、舅舅卫青、姨妈卫子夫都是私生子。也就是说霍去病的外婆卫媪大约就没有正式的婚姻,只是平阳公主家的女佣,与不同的男人生下好几个儿女。可是由于卫子夫后来成了汉武帝的皇后,霍去病的母亲卫少儿也因为这位皇后妹妹而身价倍增,嫁给了汉初开国功臣陈平之孙。霍去病也就有机会被汉武帝赏识、重用,并与舅舅卫青(卫子夫的弟弟)在打击匈奴的战争中立下卓越功勋,任骠骑大将军。

当初,霍去病的母亲卫少儿怀上他的时候,卫家还没有显耀,父亲霍仲孺就离开了平阳县,回家娶妻生子,生了霍光。霍去病功成名就之后,得知自己的生父是霍仲孺,就认祖归宗了,还给父亲送去很多钱财,顺带把小霍光带到了长安。霍去病24岁就英年早逝,霍光一直在武帝宫中任侍从之职。西汉时代,皇宫里工作的男人,不都是宦官。霍光侍奉汉武帝二十多年,从没有让汉武帝皱过眉头,深得武帝信任。巫蛊之祸后,汉武帝处死钩弋夫人,决定立幼子刘弗陵为太子。所挑选的五位托孤之臣中,以霍光为首位。

霍光辅政的第一件事,就是稳定政治秩序,纠正汉武帝后期的失误。汉初六十年,奉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结果之一是,民殷国富,经济发展;结果之二是,豪强崛起,漠视王法。正如《史记》卷三十《平准书》所言:“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司马迁把这样两个现象(社会经济富庶与土豪武断乡曲)并列地放在一起,并解释说:“物盛而衰,固其变也。”这个解释我们今天会不太满意,但是,经济发展带来贫富分化、土豪势力扩张,却是真切的事实。

那么,解决问题的办法呢?汉武帝通过一系列财经政策的改革,算缗(财产税)、告缗(隐瞒财产被举报的惩治措施)、盐铁专卖等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这一系列财经政策,不仅是为了解决开疆拓土带来的财政压力问题,也是为了解决民间豪强坐大的问题。

这些措施本身又是一把双刃剑,打击了豪强,也伤害了经济。武帝末年,社会矛盾激化,老天也不作美,“频年苦旱,故改元天汉(天汉元年就是公元前100年),以祈甘雨”①。天汉年间各地民众暴乱,此起彼伏:“大群至数千人,擅自号,攻城邑……小群以百数,掠卤乡里者不可称数。”②出现了群起造反的所谓“亡秦之徵”。武帝晚年,昏聩多疑,巫蛊之祸,致使戾太子被杀,牵连而死者,数以千计。难能可贵的是,武帝认识到了国家的危机和自己的错误,下“轮台罪己诏”,改正了其过失。其中说:“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①

这个时候,汉武帝已经忧虑后事了。立幼子刘弗陵为太子,而以霍光为首席顾命大臣。及至武帝驾崩,霍光辅政,首先是稳定“主少国疑”的统治秩序,树立国人对于新领导班子的信心。史书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戊辰,太子即皇帝位。……光辅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闻其风采。殿中尝有怪,一夜,群臣相惊,光召尚符玺郎,欲收取玺。郎不肯授,光欲夺之。郎按剑曰:“臣头可得,玺不可得也!”光甚谊之。明日,诏增此郎秩二等。众庶莫不多光。

大意是说,昭帝即位,霍光辅政,天下对霍光的为人并不了解。就在昭帝即位不久(前87年二月)的一天夜晚,宫中惊扰不安,传言有怪事。那个时候靠烛光油灯照明,大家都担惊受怕,不知出了什么事情。霍光出于安全考虑,召来尚符玺郎(主管皇帝玺印的官员),想把玺印收取过来。皇帝年幼,霍光主政,玺印就是发号施令的依凭,对初次执政的霍光来说,自然要避免符玺的使用发生意外。但是,尚符玺郎坚持职守,拒绝了霍光,说头可断,却不能放弃职责,随便交出符玺。霍光惊愕之余,非常赞赏尚符玺郎坚持原则的态度,不仅没有因为对方不给自己面子而降罪,反而对他的忠于职守大加褒奖,给这个小官连升两级。所有的人都赞赏霍光的做法。

霍光还忠实地继续推行武帝晚年纠错改过的政策。他召开盐铁会议,请贤良、文学(民间知识分子)就国家的经济政策进行辩论,霍光本人、丞相,以及主持当时财经工作的御史大夫桑弘羊出席听取意见。辩论的结果,霍光部分修正了原有的政策,或者纠正了原政策执行中的一些偏差。

昭宣中兴 权倾朝野

汉昭帝刘弗陵即位时年仅8岁,在位14年崩驾,年方22岁,没有留下子嗣。汉武帝的另外四个儿子中,戾太子刘据、昌邑王刘髀等早亡,燕王刘旦、广陵王刘胥为汉武帝所不喜。昭帝时,刘旦因为觊觎帝位,参与谋反,被逼令自杀。广陵王刘胥也想为汉嗣,但是因行为乖张,而不得其愿①。剩下的人选只有从汉武帝的孙辈里找。有人推荐了昌邑王刘贺(刘髀之子),于是,奏请上官太后同意,迎刘贺进京。可是刘贺登基仅27日,就造下了种种丑恶之事。史书说:“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②除了“淫戏无度”之外,最大的过失还是没有处理好各种利益之间的关系,正如张敞所说:“国辅大臣未褒,而昌邑小辈先迁,此过之大者也。”没有褒奖拥戴自己的大臣们,却忙着给从昌邑(治今山东巨野县境)带来的小辈们一个个升官。

为此,“大将军(霍)光忧懑”!“忧”是忧虑,“懑”是愤怒。朝野上下都很愤怒,最后奏明太后,废黜登基不及一个月的刘贺,而立“皇曾孙”(汉武帝的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刘病已(后改名刘询)为帝,是为汉宣帝。霍光依然辅政,一直到他公元前68年去世。昭宣时期,霍光执天下政柄整整二十年(前87—前68)。西汉历史上有所谓“昭宣中兴”(前87—前49),这其中至少有霍光一半的功劳。

不学无术 家族腐败

霍光死的时候是备极哀荣的,被汉宣帝封为麒麟阁功臣之首。麒麟阁十一位功臣,霍光为首,最后一位是苏武。可是霍光去世后仅仅两年,霍氏家族就被满门抄斩。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以“臣光曰”的形式发问道:“霍光之辅汉室,可谓忠矣;然卒不能庇其宗,何也?”

其实,还在霍光生前,就有一个来自茂陵的徐姓读书人,预测霍氏必亡。“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司马光自己的回答是,霍光大权在握,“多置亲党,充塞朝廷,使人主蓄愤于上,吏民积怨于下,切齿侧目,待时而发,其得免于身幸矣,况子孙以骄侈趣之哉”!简单地说就是,权势过于煊赫,不受制约;家族奢侈腐败,不合

法度。

先说权势煊赫。《资治通鉴》是如此记载的:“自昭帝时,光子禹及兄孙云皆为中郎将,云弟山奉车都尉、侍中,领胡、越兵,光两女婿为东、西宫卫尉,昆弟、诸婿、外孙皆奉朝请,为诸曹、大夫、骑都尉、给事中,党亲连体,根据于朝廷。及昌邑王废,光权益重,每朝见,上虚己敛容,礼下之已甚。”①

还在昭帝时,霍光的儿子霍禹和霍去病的孙子霍云就担任中郎将,霍云的弟弟霍山以及霍光的女婿都身居要职,或者给事禁中,或者带兵宿卫宫廷。其他兄弟、女婿、侄女婿、外孙之类,都在朝廷任职,结党营私,出入宫禁,可谓“党亲连体,根据于朝廷”。霍光本人权力更重了,皇帝见了他,都“虚己敛容,礼下之已甚”。这说明霍光作为,实际上损害了皇帝权威。皇帝表面上谦卑,心里面已经很不满了,别人看在眼里也不舒服。所以那位茂陵徐生论述霍氏必亡就说:“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之。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②

再说家族腐败。《资治通鉴》是如此记载的:“霍氏骄侈纵横。太夫人显,广治第室,作乘舆辇,加画,绣絪冯,黄金涂;韦絮荐轮,侍婢以五采丝輓显游戏第中;与监奴冯子都乱。而禹、山亦并缮治第宅,走马驰逐平乐馆。云当朝请,数称病私出,多从宾客,张围猎黄山苑中,使仓头奴上朝谒,莫敢谴者。显及诸女昼夜出入长信宫殿中,亡

期度。”①

霍家骄奢淫逸的第一条是太夫人霍显(霍光遗孀)给自家盖了很多豪华的高级住宅,弄了很多豪华的高级车乘。装修的标准都是一流的,房子、车子都有精美的图案装饰,锦绣的靠垫,黄金涂饰,熟牛皮和柔絮包裹着车轮,让丫鬟用五彩丝绣挽着霍显在宅内游戏。她还不甘寂寞,与管家冯子都通奸。第二条是其他家属——儿子、侄子、侄孙等占据高官厚禄,但不务正业,大肆修治豪宅,声色犬马。长安有一处宫观,叫平乐馆,是高祖刘邦时始建的,武帝时扩建,位置在皇家上林苑,成了他们走马逐猎的场所。还有渭北的黄山苑,也属于皇家上林苑的一部分,霍氏子孙(官二代、官三代)带着狐朋狗友在这里围猎。本该在宫中上班(奉朝请),自己却出去游玩,让家仆去当差,对此没有人敢说一个“不”字。霍显与女眷们,不分白天、黑夜,进出上官太后所居长信宫,没有任何约束和规矩。

霍家不仅为官的子孙(官二代、官三代)狂妄,即使是家人门客也十分凶悍。有一次霍氏的家人(以冯子都为首)与御史大夫魏相的家人争路,谁也不相让。“霍氏奴入御史府,欲躢大夫门;御史为叩头谢,乃去。”②霍氏家仆(冯子都的身份属于奴)直接闯入御史大夫府中,要踹人家的大门,是御史大夫亲自出来赔礼道歉,家仆才扬长

而去。

此时霍光已死,为什么霍氏家族还如此嚣张?其实,这与霍光本人不是完全没有关系的。举一个例子,霍光的夫人霍显①,缺乏教养,而且野心极大。她是霍光的第二个妻子,本来是霍光原配的侍婢,原配死后由小妾升级的,比霍光年轻许多,为霍光生了个小女儿。为了把这个女儿送进宫,霍显竟然收买女医师淳于衍,毒死了孕娠中的许皇后。作为交换,霍显答应安排淳于衍的丈夫(一个宫禁护卫)做“安池监”(相当于到国营的盐业公司担任总经理)。

皇后怀孕而死,这件事当然不能稀里糊涂就算了,有人上书控告“诸医侍疾无状者,皆收系诏狱,劾不道”。霍显恐怕淳于衍顶不住会招供出来,就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丈夫霍光,还补充说:“既失计为之,无令吏急衍!”既然已经做错了,无法挽回,就别把女医师淳于衍逼急了。史称“光大惊,欲自发举,不忍,犹与。会奏上,光署衍勿论。显因劝光内其女入宫”②。霍光本来想检举老婆的不法行为,却不忍心,而隐忍了下来,并且利用职权,让淳于衍蒙混过关,还满足老婆的心意,把小女嫁给了皇帝。

这件事值得讨论之处倒不是霍光的不忍大义灭亲,而是此时此刻的霍光,为人风格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

从汉武帝时代入宫开始,到辅佐昭帝,霍光一直是战战兢兢、克己奉公。他的谨慎与正直,打动了汉武帝,也打动了所有的人。为什么现在却粗疏了,不经意了,包庇家人犯法了呢?这才是值得我们深切留意和反思的。也就是说,人总是在变的!即使是像霍光这样谦卑低调的人,时间长了,功劳大了,也会发生变化,变得苟且,变得不再对错误零容忍。在没有刚性的制度和法律的约束下,任何圣贤也会自觉不自觉地违规违法犯错误,而且犯了错误还会心存侥幸。

值得指出的是,史学家班固在总结霍光悲剧的时候提到“霍光不学无术,不明大理”的问题。我想这也对。霍光不是一个爱学习的人,也不是一个读书识理的人,他就是一个天生谦卑谨慎的人。假如,他能够读书学习,多了解一些历史上成败得失的案例,也许他会更加谨慎本分,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更加严格管束家人吧!

要有制度的刚性约束,要通过学习提升自己内在的修养。这两点,是霍光家族腐败给我们最重要的警示。

猜你喜欢

霍光霍去病汉武帝
霍光:废立皇帝的大臣
到树上摘去年的梨
霍去病之死
汉武帝好推理
霍去病
西汉名臣霍光的变化
树为何名
燕王的信是假的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古老的皮影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