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战后美国外交中的新孤立主义
2015-04-16金祎成
金祎成
【摘 要】二战结束后,美国实现了自己世界霸主的梦想。冷战兴起后,美国形成了全面遏制苏联的全球干涉主义政策。但固存于美国外交中的孤立主义思潮并没有完全消失,在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下,新孤立主义时常发作。新孤立主义更多的主张美国放弃承担不必要的义务,有选择性的进行干预,本质上仍然是主张如何有效维护美国的战后世界霸主地位。新孤立主义虽然在战后一直处于外交政策的次要地位,但确实对美国更好的维护自身利益起到一个很好的调节作用。
【关键词】新孤立主义;冷战;干涉;霸权
美国学者小克拉布指出:“从华盛顿告别演说开始,孤立主义实际上是关于美国与外部世界特定关系的一组态度和设想。孤立主义从一开始就包含几个组成部分,当这一概念被运用到国内外盛行的具体形势时,每个时代都往往会修改他的内容。”[1]
战后初期,美国对其外交政策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逐步形成了以全面遏制苏联为特征的全球冷战战略。由于美国国内根深蒂固的恐共反共情绪,再加上政府媒介耸人听闻的宣传报道,在意识形态上与国际共产主义的抗衡打上了爱国主义的色彩。在这样一种形势下,绝大多数人支持政府在海外采取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措施,美国政府的对外政策一度得到民主党和共和党的一直支持,国会内原先持孤立主义观点多审时度势,摇身成为美国海外干预的积极支持者。到了此时,在政治上代表孤立主义的政治派别似乎销声匿迹,政治家讳言自己是孤立主义者。共和党孤立主义领袖罗伯特·阿尔方索·塔夫脱(1889-1953)说,“美国人不可能再回到孤立主义,就像成年人无法回到童年一样。”他在1950年甚至表示:“我不知道孤立主义意指何物,今天无人是孤立主义者。”[2]自此以后,作为所谓的自由世界的领袖,美国的各种现实利益决定了它再也不可能退回独居一隅的时代,相反却凭借强大的力量在干涉国际事务中越陷越深。
旧式的孤立主义尽管在美国政坛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但固存于人们意识深层中的孤立主义情绪并没有随之消失干净。绝大多数居民和孤立主义者一道,认为战争结束了,美国在海外的军事卷入要大量缩减。50年代,冷战的兴起,美国在朝鲜战场上的挫折和新中国的成立,使得美国国内出现了对美国冷战全面遏制苏联的批评指责,一些持孤立主义观点的人纷纷站出来批评罗斯福和杜鲁门民主党政府,指责他们在二战前后犯了错误,要求改变美国的外交政策。这些对政府持批评态度的人主要集中攻击美国参加二战和与苏联的结盟导致了苏联的强大和崛起。孤立主义者们攻击民主党在雅尔塔和波茨坦会议对苏联让步太多,铸成大错,把共产党的胜利归咎为罗斯福的战时政策不当。共和党参议员罗伯特·阿尔方索.塔夫脱说:“我们的政府领袖未能预见到苏联会在德日战败后转而反对我们。我们没有采取措施防止这种可能性,确保我们的未来。”[3]很显然,孤立主义思潮首先批评的是导致冷战的根源在于美国政府没有预防苏联的强大。
以胡佛为代表的被称之为“美国堡垒”的孤立势力批评美国事先没有预防苏联的强大,他们认为,现在既然苏联的强大已是既成事实,就应该采取以反共产主义为核心的单干政策。他们否认苏联对美国构成的威胁迫在眉睫,提出将美国的防卫撤回到美洲,依靠两洋屏障维护这块大陆的安全,强调对美国生存的“重大危险”主要来自国内,要求政府把精力和财力集中于内部问题的解决。1950年12月20日,胡佛在电台发表讲话,大声疾呼美国不要再为“欧洲派一兵一卒或花一元钱”,而要把美国国家政策的基础放在“必须是对世界来说把西半球保持为西方文明的直布罗陀”之上。 [4]持类似的观点的塔夫脱公开否认自己是孤立主义者,但他认为,美国安全的实质在于发展国内经济,反对组建北约,把美国为之承担过多的军事义务看作是对国家自由的侵犯。在塔夫脱看来,“正如我们的国家能够毁于战争一样,国内侵犯自由或摧毁美国财政和经济结构的政治和经济政策同样能使国家遭到巨大的破坏。”[5]
他们的主张在50年代酿成了美国国内一场关于外交政策的大辩论。这场辩论在1951年达到高潮,一直持续到1952年的总统选举。塔夫脱被提名为总统候选人,但遭到否决。当选为总统的艾森豪威尔为了避免共和党内部分裂,不得不在外交上与新孤立主义妥协,使其政府的对外政策体现出新孤立主义的主张。但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已越来越不利于孤立主义,甚至连孤立主义都已经是一个贬义词,艾森豪威尔重新回到杜鲁门政府的遏制战略。不久,这一时期新孤立主义的代表人物相继退出美国政治舞台,他们的影响也在举国一片的遏制声音中最终化为烟云。
真正被称为新孤立主义的兴起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与这一时期美国所面临的国内外问题密切相关。战后美国插手世界事务虽然给美国带来显赫一时的地位,但美国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其实遏制战略本身就包含着野心勃勃与力量不足的矛盾,美国在短时期凭借强大的经济力量来支撑世界警察指责时还可以应付,但持续下去势必暴露出问题。到了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美国已经感到力不从心了,国内经济也难以为继。尤其是美国卷入越南战争以后,财力和人力耗费巨大,直接导致国内政治、经济危机迭出,社会动荡不安。新孤立主义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这一时期的新孤立主义已经不是旧孤立主义的简单回潮,在主张上更接近“国际主义”,它不再要求美国放弃与世界的联系,同样主张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最大的特征在于他们强调“有限干预”,海外干预不能超越自身的力量所及。美国应放弃因过度承担海外义务而进行的军事干涉,代之以少花钱多收利的政治经济干涉主义。其实新孤立主义者对美国全球扩张的批评旨在更好地服务于美国海外利益的实现,事实上即是他们主张怎样“有效干预”。提出这个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就是乔治.凯南。这位在战前最早提出对苏联进行遏制政策的任务,其思想在20世纪70年代发生了变化,他强烈要求美国避免在国外的干涉主义倾向,声称美国并不享有解决其他国家内部问题的直接责任和权力,美国应该以自己的范例来影响国外事件的发展。当然,凯南并不是要美国退守西半球,而是要美国在力量、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外交上的最佳选择。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政府被迫进行全球战略大调整,尽管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全球争夺,也是出于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实现美国现实利益的考虑,但在一定上是受了新孤立主义思潮的影响。
在冷战的那个年代,孤立主义的偶尔浮现是对美国全球扩张得失的反思,孤立主义的主张也必然是指如何更好的服务于美国争夺霸权的宗旨。所以尽管孤立主义的主张引人注目,并未发生多少影响。从尼克松的新亚洲政策,到里根上台提出“重振国威的号召”,都是绝对的扩张遏制占据主导地位。战后美国大力推行全球干涉主义的政策,新孤立主义在美国外交政策中处于次要的地位,但在美国面临干涉主义的困境和尴尬时,新孤立主义的微弱的呼喊却也对美国制定国内外政策起到一种警示和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1]小塞西尔·克拉布:《决策者及批评者:美国外交政策的冲突理论》Cecil V.Crabb,Jr.,Policy-Makers and Critics: Conflicting Theories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纽约1986年版,第2—3页
[2]小克拉布:《决策者及批评者:美国外交政策的冲突理论》,第4页
[3] Alexnnder De Conde, ed .Isolationism and security, P26
[4]赫伯特·胡佛:《关于美国之路的演讲集,1950年至1955年》(Herbert Hoover, Addresses upon the American Road, 1950-1955),斯坦福: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3~10页
[5]格雷伯纳编:《思想与外交:美国外交政策的理性传统选集》,第7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