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古代诗词中典故的运用

2015-04-16张婧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5年3期
关键词:典故古诗词

张婧

【摘 要】由于古诗文用典较多,其作用是多方面的,既融达意抒情为一体,又集含蓄典雅于一身。于是,我们在阅读诗歌时只有理解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体会其表达作用,才能全面、准确地鉴赏作品。

【关键词】古诗词;典故;抒情言志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用典,也叫“用事”,指在诗歌的语言中直接或间接地援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我们在这里,对典故的作用也作了些探讨。

一、借古典抒诗人之情

借古即托古,在读史之后,借古事以讽今事,叫借古讽今。如果借古人事说自己的感情,却不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叫借古抒情。此借有正借,有反借。正借者,向古学习,古今一律,以古为鉴。反借者,是古非今,古今相反,古今相衬。借古也有程度的不同。意不在古,古只是假借,是真正的借古。从古生发,思古之幽情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态与思想,而作者的心态与思想恰恰又是诗歌的主旨或欣赏的要点,这是我们读者参与了诗歌的再创造,也算借古。因为借可以藏,古人写诗作为手法要借,作为抒发真情而又不愿意惹出祸端,可能把意思藏得很深,很曲折。我们说借完全有道理。古代诗人在一些以慨叹历史为主题的诗歌中,往往通过引用关于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的典故来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借古是为了讽今,鉴古观今,两相对照,或颂古非今,或贬古刺今,以表达诗的题旨。理解鉴赏这类诗词,必须时刻结合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时的心境。

二、借古典表明心志

1.表达对事物的人生态度

即把典故浓缩化为诗句,借以抒怀言志或影射时事,不仅使文字经济,而且还能避免直说,有“正用”和“反用”两种。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片回顾了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的英雄事迹,虽没有直接抒写自己的怀抱,但那种想要仿效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去干一番伟大事业的雄心壮志,已隐然透露于字里行间,属于“正用”;下片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借古讽今,提醒统治者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并通过今昔对照,表达了对统治者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属于“反用”;结尾以廉颇的典故自比,写自己报效祖国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也属于“正用”。这些典故用的中心明确,贴切自然,既切合北固亭之地,又切合作者主张北伐而又反对轻率北伐的复杂的思想感情,恰当传达了词人壮志犹存、报国无路而深感悲愤的复杂情绪,具有动人心弦的力量。

2.表达诗人积极的进取思想

如,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其三)说明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地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放言五首》(其三)这是一首具有深刻意义的哲理诗。诗中借用比喻和历史故事,说明了辨别人才好坏的方法,表达了作者想要说明如何辨别人才好坏的方法的感情。特别是三、四两句,作者举出了两个例子,证明辨别事物真伪,评述历史人物功过,往往需要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实践考验,才能判断出是非,得出可靠的结论来。

3.表达对自己人生不如意的一种愤慨

这是古代诗人常用在诗词中流露出来的情感,就是指诗人的理想、志向不能实现,十分痛苦而写下的诗篇。如: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中有“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之句,诗句表面是说自己垂泪,实际也是用典。春秋时,齐景公登牛山,北望国都临淄而流泪,叹息道:“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杜牧难得欢愉,和朋友登山,抒发感慨,认为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落泪,感慨人生无常,古往今来尽皆如此,谁能幸免呢!这样写已经和齐景公登牛山而流泪的感情迥然不同了。但诗人仍没有跳出惆怅、哀怨、郁闷的樊篱,以人生无常聊以自慰,语似旷达,实则抑郁感伤。

三、借古典引发读者想象空间

诗词中,在对现实景物描绘时引用典故。可把此时此景与彼时彼景相联,能创设新的画面,加深诗的意境,促使人产生联想,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还有这样一句:“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是后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他击败宋文帝,率军追到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词人渴望早日实现恢复中原的宿愿,可现实却是“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让人倍觉失望。词人用“可堪回首”,标明其鲜明的批判态度。词人反用这一典故,融自己的思考于旧事之中,发人深思。

四、借古典丰富诗词内涵

古典诗词中的“用典”,是古典诗词固有的一种特色,这是由诗词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诗词贵在含蓄,立意要精深而不浅露,用语要简洁而又意味深长,经得起反复吟咏。显然,不用典,就很难抵达这样的境地,因此,诗人常常借助于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用最为简短的字词,最大限度地融汇深邃曲折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张长友,试谈古诗词中的“用典”,阅读与鉴赏(下旬),2010年10期

猜你喜欢

典故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读成语典故偶得六首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同携手,走进古诗词
七夕节有什么典故呢
古诗词中的新年
闻鸡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