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合作学习的几点反思

2015-04-16豆宽良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5年3期
关键词:汇报交流探究

豆宽良

一、背景与导读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

美国教育家巴洛赫在《合作课堂:让学习充满活力》一书中提出:“在一个小组中确实有帮助,因为有些事实一个人永远也想不出来,但通过合作学习和观点的交流,就可以达到更多的理解。”《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也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笔者所在学区是本县“课改先进集体”,从2010年开始的“生本课堂”,到现在的“生本高效课堂”,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改理念指导下,合作学习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合作学习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均等的学习、发展机会,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实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人人都得到发展。但无论是普通的课堂教学,还是优质课之类的评选中,都反映出合作学习的一些不足,耗费了有限的教学时间,没达到合作交流的预期效果,这些引发笔者些下面的几点反思。

二、片段与反思

片段一:四年级语文下册《蝙蝠和雷达》一课中,教师在学生读完课文后,布置任务:分组合作讨论,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随后就是一阵板凳的挪动声,五六个学生凑在一起,七嘴八舌,以至于有些都听不清都在说些什么。而这期间,每个组都有那么有几个学生则是“沉默是金”……

[反思]:这是合作学习小组建设不成熟的表现。在有些小组内,发言没有次序,成绩优秀的学生总等不及其他同学发言,就开始发表自己的见解。而那些学困生最多附和几声,甚至“默默无闻”,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这样的合作学习,只能导致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优生越优,差生越差。

班级内应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合理分组,以保证小组与小组之间竞争实力均衡。要明确小组内每个成员的职责和任务,进行一定的分工(如主持人、记录员、检查员、汇报员等),使组内成员都有事可做,并适时进行角色轮换。教师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逐渐形成合作学习的精神和意识,从而获得有效的合作学习。

片段二:六年级语文上册《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一课,教师要求:合作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根据注释说说这首词的大意。各小组开始交流。2分钟后,在教师“洛阳亲友如相问”,学生“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诗句接龙”后,“展示交流”环节开始了。但,还有几个学生此时都还没进入合作状态呢!

[反思]:这是合作学习典型的形式主义表现。近年来合作学习强调得很重要,特别是一些评优课,有无合作似乎成为是否是好课的一项指标。有的教师就把合作学习看作是“我课改了”的标志,或者认为每堂课都要有合作学习,而忽略了其实质。由于时间太短,合作学习有“形”无“实”,说白了就是为了给课堂贴上“合作、探究”的标签而已。

既然开展合作学习,就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当然,也不可过长,应根据具体学习内容进行适时调控),让组内每个成员都参与合作学习的全过程,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进行思想碰撞,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并不断产生新的想法。这样,才会达到合作学习的真正目的。

片段三:四年级数学上冊《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一课,重点是引导学生掌握试商方法,这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课上,课前交流和前置作业展示占去将近6分钟。剩下的时间里,教师共组织学生合作学习5次,时间近30分钟,而内容就是“96÷16”、“140÷26”、“208÷26”之类的试商。

[反思]:这是合作学习“虚假繁荣”的表现。有些教师为了所谓的“体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根本不需要合作学习的问题(有些问题真是如此)也通过学生合作来共同完成,好像一有问题都要让学生合作探讨才能完成一样。课堂上合作学习虽然显得“轰轰烈烈”,但绝对没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

要知道,在一堂课里,合作学习并不是越多越好。对于简单的内容或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就完全没必要进行合作学习。只有在确实需要(如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学习出现分歧、问题答案不唯一等)的时候,才有必要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选择有价值的内容和合适的契机,让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学习。

片段四:五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一课,课前学生搜集了不少身边人的身份证号码。在“合作探究”环节中,教师让学生互相说说从身份证号码中发现了什么,能获得哪些信息?在“展示交流”环节中,A小组汇报员说“我发现……”,B小组汇报员说“我还看出来……”

[反思]:这是合作学习缺乏合作的表现。有些课堂上,汇报员一张口就是“我”,虽然此字与“我们”只有一字之差,但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他”没有把小组共同劳动放在心上。或许这些话有时是无意识的,但从中看出在他们的头脑中没有形成真正的合作意识,并未尊重小组成员合作学习的成果。

“展示交流”(成果汇报)是合作学习重要的一环。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成果集智”意识,知道“我汇报的内容是组内每一位成员的集体智慧,小组获得肯定,他们都应体验到成功与快乐”。所以学生汇报时,开场白应是:“我们小组发现……”当然,如果有机会请小组的成员一同上台进行展示,效果会更好。

片段五:三年级语文上册《掌声》一课,教师发出合作学习的指令:“再读课文第二、三两个自然段,看看两次‘掌声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同学们的第一次掌声和第二次掌声有什么不同?”学生开始合作学习,而教师则背着手退至教室门口。随着讨论声渐渐稀疏,教师就开始组织各小组“展示交流”。

[反思]:这是合作学习缺乏教师指导的表现。有些课堂中,学生在合作学习,而教师则如蜻蜓点水,基本游离于学生合作学习之外,很难看见教师参与合作和引导,未能真正发挥教师指导者的作用。这样的课堂,教师是可有可无的(当然,这并不是真正的“无师课堂”,“无师课堂”也不是纯粹“无师”)。显然,合作学习也就处于一种缺乏监控、自由放任的状态。

尽管合作学习主要是让学生互助解决问题,但仍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发挥好主导作用。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时,应该深入到小组进行现场观察,和学生一起探究,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这样既提高了讨论的效率,又了解了学情,还能及时对课堂进行管理和调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片段六:四年级英语上册《What would you like?》一课,教师调控得当,“自主先学——合作讨论——展示交流——质疑探究——达标拓展”,课堂的基本流程一览无余。课上不少学生的表现,得到教师和听课者的赞许。但从上课到教师离开课堂,黑板右侧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一直空空如也。

[反思]:这是对合作学习缺乏整体评价的表现。有些班级合作小组有,合作学习有,也能听见任课教师对某些学生发言的赞许,但一堂课下来,就是少见对小组的整体评价。有些教室里的合作学习课堂评价表,几周不见变化,成了摆设。至于合作学习的日评、周评、月评、期评之类的,就更谈不到了。

教师合理地对学习小组进行评价,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组内成员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尤为有效。在合作学习之后,师生应该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自评、互评、师评等),从不同侧面体现出各小组各有所长、各有进步,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产生高质量的合作学习效果。

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但是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反思和改进,使之更完善、更合理、更高效!

猜你喜欢

汇报交流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防疫关隘,我向省长汇报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电视汇报片的艺术表达
杨浦区老年大学举办2015
——2016学年期末汇报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