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艺术,回归生活
2015-04-16黄蓉蓉
黄蓉蓉
【摘 要】本文从材料的生活化、内容的生活化、环境的生活化,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美术教学手段表现周围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在生活中“动”起来,感受生活、融入生活,获得美的体验,形成自然、真实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美术;教学;生活
一、 挖掘材料,发现生活之美
孩子认识周围事物大多依靠直接感知,只有让学生直接参与收集,才能激发他们创作的灵感。于是,我鼓励学生和家长通过不同途径来收集废旧材料,让孩子成为废旧材料收集的主角。有一次,汪晓君小朋友带来一个鸡蛋壳,我把它装饰成了一只母鸡放在美工区。孩子们看到后纷纷围上来说:“老师,这鸡蛋壳我家也有。”“我家有鸭蛋壳。”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议论开了。有的说:“我家有‘可比克瓶”;有的说有吸管、有毛线、有纸袋、鹅卵石等。我抓住时机,鼓励幼儿收集各种废旧材料,比一比谁收集的多。然后,我们一起来做玩具,孩子们立即忙得不亦乐乎,而每次进校不忘带一两件自以为好玩的东西,美工区一下子变成了“聚宝城”,使我惊叹不已。而每次由孩子们收集来的材料,他们都像宝贝似的,逢人就说这是某某带来的,可以做飞机、机器人;那是某某带来的,可以贴成花、树,有的边说边动手制作起来。孩子们通过收集材料,增强了环保意识,培养了节约的良好习惯,更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材料。
二、 拓展内容,描绘生活之美
(一)内容从主题活动中生成
如主题活动“学做解放军叔叔”,叔叔们那套深绿色的军装给孩子们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我就设计了一个涂色练习活动“绿军装”,孩子们边涂边兴奋地议论:“真神奇,我也想穿军装,当解放军。”又如主题活动“夏天真热”中,孩子们认识了西瓜,对瓜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此我又生成了一个美术活动“西瓜皮制作”,孩子思维活跃,创意多多。
(二)内容从周围环境中生成
春天,孩子们发现了偷偷钻出地面的小草,我就设计了手指点画;小花小草,公园里,孩子们看到了风吹柳树,河中的倒影,我又设计了添画:柳树压印画、水中的倒影等活动;孩子们画出了被风吹向一边的柳条,想象出水中稀奇古怪的倒影。草地上,孩子们对昆虫产生了兴趣,他们捉住了蚯蚓、蚂蚁、皮球虫等昆虫仔细地观察着,我又设计了“蚂蚁的家”、“弯弯曲曲的蚯蚓”等活动。
(三)内容从孩子的关注话题中生成
星期一早晨,孩子们意犹未尽地议论着昨天肯德基的味道,泥工活动“我的汉堡包”诞生了。夏天到了,女孩子们纷纷穿上了漂亮的裙子,他们在小舞台上快速旋转,让裙摆飞起来。男孩子们议论纷纷,“我觉得某某裙子最好看”,他们争得面红耳赤。我设计了美术活动“最漂亮的裙子”,金如艳设计的裙子下摆有许多花边,他说:“余多就是穿这样的裙子最好看。”唐诗设计的裙子有许多颜色,她说:“彩色最漂亮,我喜欢彩色的裙子。”
三、 創设美术氛围,感受生活之美
(一)在生活环境中感受美
环境的生活化是美术情感培养的关键。学生只有对熟悉的,感兴趣的与自己有关联的事物才会倾注自己的情感,在活动中才会获得安全感,这样才能更好的在美术作品中进行情感表达。否则在一个严肃、庄重的场合幼儿恐怕连进行活动的心情都没有,那么教师不仅达不到教育效果有时甚至连活动都无法正常开展。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明朗的环境。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参与环境的创设,让其体验到自己是环境的主人。
(二)在生活场所中创造美
不仅教室、小画桌可以作为创作的场所,小花园、操场也可以成为美术活动更广阔的天地。当秋叶一片一片从树上飘下来的时候,孩子们对树叶发生了兴趣,我们就设计了“落叶飘飘”的活动,场地就在学校的小花园里。报纸挖个洞,成了一件衣服。“怎么样让我们的衣服更漂亮呢?”,带着这样的愿望,孩子们到小花园里捡上几片树叶,有的刷上颜料印一印,有的用双面胶把树叶贴上去,还有的用贴纸和彩带打扮一下。不一会孩子们就穿上这件天下独一无二的穿上“漂亮衣服”跑呀、“飞”呀,霎时间操场上充满了欢声笑语。
(三)向家庭延伸,实现家园同步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生活就是课堂。因此,我也非常注重鼓励家长在家庭中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美术创作环境,如在布置孩子的房间时尽量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及艺术性,包括房间的布局,摆设的陈列,色彩的搭配等,并鼓励孩子参与环境的创设,开设“绘画角”、“展示区”、“欣赏角”等,允许孩子在自己的生活空间自由地摆弄、创作,时机成熟时为孩子举办一个“家庭个人画展”,邀请部分亲朋好友或同伴参加。既肯定了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所取得的成绩,又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在参观了同伴的个人画展后,其他孩子纷纷效仿,家长的参与热情随着孩子的兴趣而逐渐高涨起来。
四、学以致用,体验生活之美
美术教学并不同于美术课本教学,美术学习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应让学生走出小课堂,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把课内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巩固和应用。新课程标准,要求美术教学结合学校和社区活动,以美术与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关系。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体验成功的乐趣。这样的例子在教学中很多很多。
参考文献:
[1]《美术及其教育》尹少淳.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5年版
[2]《美术生活化模式初探》李菁莎.长沙国防科大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