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

2015-04-16康惠中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5年3期
关键词:互动思想品德师生

康惠中

【摘 要】新课程改革将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继“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主导主体论”等教学思想的新的发展。由此而来的教育革命将在长时期的教学实践中得以发展和完善。新课程改革也给思想品德课教学带来新鲜的空气,教学中的“以教代学”、“以教代悟”等现象将会得到有效的遏止。学生以个性的凸现,带着自己的知识、思考、兴趣等参与教学活动,将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灵魂。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参与,优化师生互动,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将显得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师生;互动;思想品德;有效性

笔者曾经听过很多教学公开课,一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一类为组织有序,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双边关系热烈,教师准备充分,现代化手段齐全,学生分析问题清楚,谓之好课。一类为教师论述,理论性强,知识结构严谨,学生参与较多,谓之良课。一类为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交流不够,教学目达成率低,谓之差课。但对其课堂教学本身进行评价之余,深层次的感受以下二点:一是学生的活动参与程序化,其理论上的“觉悟”难以支撑“信”的德育目标。二是教师支配意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理论的权威性与课堂的主宰性时隐时现。由此可见,学生参与调动不够与参与的程式化是当前思想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常见现象。

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前提下,在互动式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参与的实效性呢?

一、深刻反思支配教学与学生发展的差距

新课程改革把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重视了人的终身发展。事实上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长期以来带有功利性的特点,满足于形式上的或理论层面的所谓觉悟,形成了“小学生讲共产主义,中学生讲集体主义,大学生讲规章制度,公民讲规则意识”的德育倒挂现象,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实效性与人的终身发展要求差距较大。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把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从整体分解到个体,在与学生交往中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师教学中的支配行为转化为多元化教学行为

要提倡学生的参与,就应将教师的支配行为转化为多元化教学行为。教师应重新确定师生关系及师生地位,将“平等”作为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的基础。信息社会给人的发展带来很多途径,作为一名教师,要与四五十名学生对话,教师的信息来源往往不如学生的广泛。这就要求教师将学生看成是合作、资源人,是互教互学的对象。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参与的热情、兴趣,才能使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创新的有效载体。

三、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批判的勇气

信息社会给予人们更多的自主性,当代中学生接受知识途径的增多必然会引发思维的活跃及多层次性。在新课程改革中,思想品德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和质疑前人的勇气。只有教师善于听取学生的不同见解,在与学生共同学习和分析中解开迷惑,才能培养学生的参与兴趣和热情,也才能真正达到新课改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目标。

四、教学中突出个性化和情境化原则

“无论是艺术作品,还是科学成就,都来源于独立的个性”(爱因斯坦),充分说明了重视个性的重要性。思想品德教师往往囿于教材的内容,只重视共性的分析而忽视个性的张扬。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革简单划一的教学,坚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适时点拔、开启心智。只有这样,每一层面的学生都能由感而发,触动潜在的创造力。而要真正能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就必须开动脑筋,创设和谐宽松的情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必然要通过充满情感色彩的活动表现出来。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升华到思想意志、行动的自觉性,远远地超越了教师抽象的理论传授。同时,在适当的情境中,学生受情境感染,动脑、动口、动手的积极性被激发,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有利于形成课堂教学的良性循环。

基于以上的原则,在互动式教学中,教师是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师生之间是一种互为主体的互相对话、包容和共享的“伙伴”关系。这种关系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对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以及课堂教学的氛围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如何在互动式教学中体现学生的参与性,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呢?

1.完善教学理念,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一个接纳性、支持性、包容性的课堂能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传统思想影响下的思想品德课给学生造成“权威”、“说教”、“压服”、“虚假”的不良印象;强调“应试”的思想品德课也让学生感到“不得不接受”、“紧张”、“压抑”。注重人文关怀、崇尚素质提高的思想品德课应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发掘与提升,在师生互動中让学生感受到理性和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和成功的欢乐。

2.优化教学设计,善于启动高效的师生互动

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实施的依据,是落实教学目标、体现教学理念的载体。思想思想品德课中的师生互动旨在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升华学生的感情觉悟,因此,把握好师生互动的切入点万为重要。教师要善于创设教与学的情境,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使师生互动围绕着教学内容有效地进行。教师更要善于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在他们的困惑点上设置情真意切的师生互动,使思想思想品德教育更有实效。

3.改进教学评价,积极推进师生互动的进程

“关注差异,人人成材”的评价观注重运用多元、多维、全面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有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能得到他人更多的肯定。这就要求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积极地看、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例如,学生是否对教学内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是否产生疑惑不解?是否有厌烦心理?是否失去了自信?亦或有“异端”要表达等等。如果教师抓住了师生交流的最佳契机,适时运用语言、表情等手段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就能使师生互动收到良好的效果。

4.教师还必须有充分的知识储备和完善的人格修养

在师生互动中,教师是以整个身心与学生进行交往的,有时要超越学科的界限,有时则要逾师生的事业,发自内心地感到有必要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以积极的引导,才会在内心深处产生强有力的动机和力量,并将长远的动机转化成行为,与学生融为一体。这些行为就构成了相互作用,并为整个互动过程的演进提供了准则。

5.真正的互动应该包括两方面:“形动”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借助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动眼、动耳、动口、动手。“神动”。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让学生“神动”,即动脑,思维要动起来,这点更为重要。在实践中,一是存在“是不是”“对不对”所谓的问题满天飞的情况,二是“针对过去”满堂灌?的弊端,许多老师开始注重“启发式”教学,于是“满堂灌”又变成“满堂问”,而且,教师所依次抛出的自己“精心设计”的一个个问题,常常成为学生的思想圈套――正是在这样教师的一步步提问,学生的一次次回答和教师对学生答案的纠正中,学生成了教师思想的俘虏,只是充当教师见解的复述者。这都不是真正的“神动”。真正的“神动”,应是学生在知识的碰撞中产生的智慧的火花、知识的增值、创新的光芒。

总之,为了保证教学互动的有效性,教师还必须是一个不断学习者,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去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去探索新的教学策略,运用新的教学手断,提高自己对教学活动分析、研究、反思以及改善的能力等。一言以蔽之,教师必须在新的课程环境下重新塑造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教学互动的低效性,保证教学互动的有效性,进而达到高效性。

猜你喜欢

互动思想品德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解题技巧
麻辣师生
奥巴马与劳尔本周“互动”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