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城市规划研究

2015-04-16张敬

建材与装饰 2015年19期
关键词:城镇公共服务城镇化

张敬

(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贵州 贵阳 550001)

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城市规划研究

张敬

(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贵州贵阳550001)

从本质上来讲,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建设新型城镇化,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整个进程的;从要求上来说新型城镇化是要以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要目标的;从特征上来讲新型城镇化是要从整体上来统筹规划城乡一体化的,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和谐,从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基于以上分析,本文重点就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城市规划进行了研究。

城镇化;城市规划;健康发展

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同时,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也在加快步伐,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也暴露出诸多的矛盾和问题,像尽管城市发展很快,但发展方式比较粗犷,环境恶化问题日益严重,资源短缺问题也日益严峻,进城务工人员不能真正的融入城市生活,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日益凸出。所以,变革传统的城镇化建设模式,实行新型城镇化建设势在必行。

1 深刻理解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新型城镇化顾名思义是相对于传统城镇化而言的,其基本内涵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产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的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是以提升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的城镇化建设。

2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

2.1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

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从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发展史看,一国要成功实现现代化,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必须同步推进城市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稳步发展。但总的来看,我国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相比,仍明显滞后,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城镇化发展水平偏低,制约着我国国内需求的扩大,影响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现代化建设的首要内容。当前,我国正处在城镇化的中点上,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阶段迈向高收入社会,实现中国梦,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是关键,城镇化从速度型增长转向质量型增长,是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才能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这是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提高城镇化质量的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

2.2以人为本

新型的城镇化不是强调土地的城镇化,而是强调人的城镇化,更加重视人自身的发展和需求,新型城镇化即“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要有效解决两个“二元结构”:即城市内部“二元结构”和城乡“二元结构”。不但要解决好农民完全离开土地以后的居住、工作和生存问题,更要解决他们的户籍问题,让他们能够真正的融入城市的现代文明,让他们永远变为城市人,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没有后顾之忧。

2.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城镇

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也要注重环境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高度发展,人民对自己的居住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从大的方面来讲,要求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呼吸的空气质量要优良,对自己的生活的城市也有更高要求,像社会治安问题、小区的环境卫生问题等。所有这些要求都是合理的和正当的,都能不断的把城镇化建设推向更高的层次和水平,有利于实现绿色发展,让人民过上真正的低碳、环保、优雅、舒适的和谐美好生活。

2.4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们一些城区摊大饼式的扩张,空间开发无序,重经济建设、轻环境保护,重城市建设、轻管理服务,导致城镇建设粗犷低效,交通拥堵问题严重,水、空气、土壤等环境污染加重,管理运行效率不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这既不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也不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必须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要增强城市经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资源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强化城市产业、就业支撑,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有效预防和治理城市病。要推进创新城市、绿色城市、智能城市和人文城市的建设,全面提高城市内在品质。要完善城市治理结构,创新城市管理方式,提升城市社会的治理水平。

3 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城市规划

3.1协调发展,就近城镇化,提升农民市民化程度

要以统筹为重要基点,以文化为根基,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构建“五化”协调发展、有序竞争与协同合作的长效机制,为城镇化的质量提升提供有力保障。城镇化的实现路径各种各样,但是基于国情考虑,今后要以县城为基础,大力推进就近城镇化。作为连接城乡重要节点以及县域社会中心的县城具有较强的社会认同度和文化认同度,生产力诸要素的聚集度较高,经济成本相对较低,在城镇化发展中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努力培育县域社会生产力,化解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困难。做好分类指导,大力推进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提升县级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推动人口城镇化提供强大动力。此外,促进农民工和谐融入城市,“要以制度构建为核心、以社会参与为重点。”只有如此才能又好又快地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程度。

3.2科学规划,还权于民,提高制度安排的科学性

现代城市是社会文明和发展进步的标志,追求合理的城镇规模和适宜居住的城镇环境是现代人的普遍要求。通过科学规划、还权于民等举措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城镇良性运行。在宏观层面上,要优化城镇布局,精心培育城镇基因的成长壮大,完善城镇化有序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赋予城乡居民更大的自由选择权,增强制度安排的完备性。在中微观层次,着力提升包括城乡规划、政策执行在内城镇制度设计水平,加强规划之间、政策之间的衔接与协调。鼓励和支持因地制宜的制度创新,如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社保制度等改革,保护和传承文化以突出城镇特色。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深化,赋予农民更多土地权能。调动民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进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此外,要完善公共政策评估机制,高效处理和完善政策执行中的问题,提升制度安排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3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加强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度

世界发展经验表明,城镇化需要激发活力,将产业发展作为基本动力,走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的城镇化道路。“既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要发挥政府在创造制度环境、编制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职能。”城镇化发展要以产业为支撑,促进生产要素的有效聚集。改善资本市场,多元主体投入和多渠道融资,解决筹资难问题。就区域发展而言,我国东西部城市的发展有较大鸿沟,可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推动劳动密集性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并扶持和强化知识密集型产业在东部地区的完善。从产业类型来看,发展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不断提高城镇竞争力;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兼顾城镇劳动就业和社会稳定;注意保持城镇产业结构以及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协调性,以此带动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3.4社会协同,公民参与,促进城镇社会治理现代化

产业支撑、农民市民化是推进城镇化发展的“硬件”,加强社会治理、构建“活力社会”则是不可或缺的“软件”。促进城镇社会治理现代化:①需要构建多中心治理结构,探索实现政府管理、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方式,并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的参与,激发社会活力。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城市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的分化日趋加剧,社会的“碎片化”增加了城市治理的难度,建立一套公正合理的利益表达机制成为现阶段的当务之急。要创造新条件激发公众参与城镇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②通过“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和依法治理”,促进社会安定有序。要更多运用法制化、市场化手段,促进人口有序流动。④创新社会组织成长发展的激励机制,加强政府对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的购买力。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更优质的政府补贴职业技能培训服务。改善贫困家庭、残障家庭、独孤家庭的生存现状,增强城镇化人文关怀。⑤完善公民权利保障体系,健全城乡居民政治参与制度,探索不同情况下城乡居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

3.5深化改革,改善民生,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着力点的改革是提升城镇化质量的关键路径。①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避免和消除城镇化过程中公共政策“碎片化”的消极影响,强化城镇化制度的合理性和民主性,提高政府公信力和为民服务的形象。②对劳动就业、户籍管理、土地制度、社会保障、科教文卫等城镇化制度进行全方位的变革与创新。例如,高效利用包括土地在内的各类资源,转变城镇化粗放发展方式;通过绿色低碳发展、整治环境污染等途径,让环境保护和城镇发展同步推进。④把政府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上来。如减少公共部门用地面积,降低城镇居住区的人口密度,增加公共绿地面积,增强城镇宜居水平;完善就业失业的登记管理制度。⑤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推动公共资源更多地向基层和社区延伸。构建更具包容性的流动人口管理体制,增强制度化和民众福祉。加快中小城市,特别是县城的提质扩容,不断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优化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优质公共服务水平和供给方式,推进城乡公共服务的有机衔接与良性互动。

4 结束语

总之,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们目前最为重大的课题之一,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长远规划,系统部署。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否实现,关系到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到中国梦——每个人的梦的实现。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每一个公民都有义务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献计献策。

[1]姚士谋,陆大道,陈振光,等.顺应我国国情条件的城镇化问题的严峻思考[J].经济地理,2012(5):97~98.

[2]邓大才.新型农村城镇化的发展类型与发展趋势[J].中州学刊,2013(2):60~61.

[3]党国英.在高度城镇化基础上实现城乡一体化[J].新视野,2013(1):85~ 86.

TU984

A

1673-0038(2015)19-0007-02

2015-4-26

猜你喜欢

城镇公共服务城镇化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