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建设的生态影响与生态公路建设
2015-04-16阚国泽
阚国泽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公路管理局 烟台 264006)
公路建设的生态影响与生态公路建设
阚国泽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公路管理局烟台264006)
摘要由生态公路的内涵,对比我国公路现状,陈述了目前公路建设对生态的影响,分析了生态公路的建设特点与建设原则。通过对生态公路设计措施的介绍,以进一步加强公路建设中的生态意识,改变公路建设的传统理念。
关键词公路建设生态影响生态公路建设
由于公路是线形建设工程,与其他人工构筑物相比,公路建设穿越的地域较多,对周围的影响比较大而且复杂,所以公路建设不应只在公路穿越生态敏感带的时候才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而必须以系统论的观点把公路建设放置在社会、自然、经济的大背景中,在所有公路的建设全程考虑公路建设涉及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问题。
1生态公路的内涵
从科学的意义上讲生态系统即指在一定的时空范畴内,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进行物质循环、能量转换、信息交换,进而形成的一个自然整体。从这个意义上看,要达到生态的标准的确很难。因此,在建设公路的时候,无论是设计阶段,还是施工阶段都要充分考察和考虑自然环境。比如,公路可以依地势而建设,就不一定非要深筑高垒,公路能够融于自然、隐于自然、合于自然才是公路设计、建造的最高境界,才是最生态的公路。遗憾的是,目前我国这样的公路少之又少,而西方发达国家几乎都是这样的公路,而且其花费也比我国的公路要少得多。人们所期待的是,公路建设尽量减少对自然的影响,使周围的环境继续保持其生态性,在满足人类通行需求的同时尽量考虑与自然的融合。只有这样的公路才是有生态内涵的公路。
2公路建设对生态的影响
2.1 施工和运营期的影响
(1) 公路施工期会造成建筑材料如石灰、水泥及粉煤灰等产生大量粉尘和扬尘,从而污染周围空气;施工所用便道经施工车辆碾压后路面上的泥土变成粉末状,遇到大风天气产生扬尘;沥青产生苯、酚,不同种类的沥青烟会污染空气;公路施工排水和挖掘会导致周围地下水位下降,影响公路工程建设区域的水质。
(2) 公路运营期间通过的车辆产生大量尾气、烟尘、颗粒物等污染大气;因为车辆的车胎磨损、漏油和运输中的扬尘及废气颗粒会积聚于公路路面,和雨水形成径流时,会污染公路沿线的地表水及地下水;车辆交通噪声也是污染源。
2.2 对周围生态与环境的影响
公路建设必然发生开挖、填筑,桥涵和隧道施工、路面排水施工、路基防护、修筑便道和临时抢建设施等施工活动,都会对土地的地貌和植被造成破坏,引起水土流失; 公路网络把野生动植物生活区域分割而影响其中的动植物生存; 公路建设对于周围生态景观同样造成影响,当路横跨生态区块时会引起栖息地流失,也会造成周边植被的边缘效应[1]。
2.3 对植被的破坏
公路施工时,需取土填筑路堤,开挖山丘形成路堑,必将破坏原有植被,干扰动物栖息环境。钻孔灌注桩产生的废弃泥浆,以及路基工程填筑都将破坏地表原有植被。
2.4 对景观的影响
公路线型的结构特点对生态系统又具有分割和破碎的功能,从而造成景观生态系统在空间上的非连续性。在施工中,公路建设将不可避免地破坏自然景观,占用土地,破坏植被,可能影响自然地貌,原始景观,形成大量的裸露边坡。
2.5 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在项目施工期,由于大量采用机械施工,路堤填筑、路堑开挖、爆破、取土采石、架桥砌池、机械碾压等,破坏了公路沿线原有地貌和植被,致使土体抗蚀能力降低,土壤侵蚀加剧,加上开挖隧洞和岩土表层剥离,在施工期取土、弃土场及暴露的工作面成为水土流失的主要发生源,山区坡面弃土可带来长时间的水土流失,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2]。
2.6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公路建设无疑将有效拉动经济发展,如公路周围引发人口聚集,进而形成地区新发展区域,引出公路建设的投入、开发和产出等方面的效益。但公路建设对于社会经济的正面影响也会随着新兴发展区域的发展和壮大而诱发更大型、更广泛和更复杂的生态影响,且加上原来建设公路时产生的生态影响,进一步提升了生态道路建设的复杂度。
3生态公路的建设
3.1 生态公路的建设特点
生态公路是人类的一种师法自然的工程智慧,生态公路使得公路可以做为自然的一分子,与自然和谐地共存,与自然融洽地相处,与自然协调地发展。人们想像的生态公路建设的最大特点就是在建设之前拍一张照片,建设之后再拍一张照片,建设之后的照片除了多了一条公路以外,一切依然保持自然。这一点从理论上来讲非常容易,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发现公路建设单位往往是这里一堆弃土、那边一个大坑,建筑垃圾、生活垃圾以及施工的痕迹随处可见,自然的生态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公路施工要求树立这样的理念,即公路是现代化的文明,但所有现代化文明都必须依托于自然,没有自然依托的人类,将不容乐观。公路属于现代文明,但更应属于自然,归于自然就是生态公路的特点。我国的许多公路横穿湿地,将地球的肺撕裂为二,最后湿地变成了干地,后果十分严重。其实在湿地与保护区施工完全可以采用绕开设计、桥梁化设计、涵洞式地下设计等许多方法尽量减少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尽量保证地球陆地上已经少得可怜的生态圈、生态链的完整。
3.2 生态公路的建设原则
(1) 坚持自然景观与人文设施协调发展的原则。自然景观是指天然形成的地形、地貌和地物,如平原、山区、草原、森林、大海、沼泽等景物,这些景物恰恰又是单元生态系统,又称为“生态景观”。人文景观是指人类为满足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的各种建筑物、交通设施、城镇、村落、庙宇等社会文化艺术景物。
(2) 坚持绿化、美化和效益最大的原则。生态公路就是要在路界范围内绿化美化,以草皮护坡、绿树分割防眩为特点,再加以大面积的路旁行道树减噪吸尘。将公路作为生态景观建设和传播公路文化的主要载体,结合公路沿途景物、风土人情、人文景观、自然风貌等元素,组合造景,打造一路一景特色生态路段。凸现沿线景物的层次感,远近结合,使山景“活”起来,海景“动”出来,风貌“显”出来,气势“亮”出来,文化“秀”出来[3]。
4生态公路的设计措施
4.1 立足环保,净化污水
进行排水设计时应与周边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全面考量,立足环保,净化污水。使污水净化处理后再利用,创造出景观上整体协调、综合效益较高的生态公路排水体系。如:在水污染的源头,尽可能地减少污水的排放,利用水循环系统,进行水的二次利用;利用干厕、化粪池和稳定塘对污水进行分级处理。
4.2 生物防护,降低噪声
植物造景不仅能改善高速公路的生态环境,也能在降低气温、增加空气湿度、改良土壤、遮光防眩、吸尘等方面发挥作用,而植物造景受地形地貌影响较小。 如,公路建设完成以后,不仅要注重原生态的恢复,还要在公路用地范围内尽可能地进行植物造景,这样当行驶在公路上的时候,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
4.3 绿色文化,美化公路
增设紧急停车道、设置线型诱导标、减速标线、防撞墙、波形防护栏等措施。注重生态文化、地域特色,采用乔、灌、花、草结合,形成复层混交群落。 如:在中央分隔带宜种植低矮整形的灌木,地表以花卉和草坪绿化;在公路两侧用地范围内种植较高大的景观树,在路基边坡上植草或灌木防护;在直线段,通过使用多种花草树木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