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政府大数据应用效率低应重视和认知的几个问题
2015-04-16杨光
■杨光
实践动态
两会声音政府大数据应用效率低应重视和认知的几个问题
■杨光
不久前,“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委员们共商国家大事,热议民生问题,总结过去,规划未来。今年两会上,有几个十分引人关注的问题,大数据就是其中一个。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浪潮集团董事长兼CEO孙丕恕在会上指出,“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不断发展,各级政府积累了大量与公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数据,并成为社会上最大的数据保有者,掌握着全社会信息资源的80%,其中包括3000余个数据库。”而事实上,我国政府大数据利用状况却极不理想,很多政府数据躺在相关部门的档案柜里“睡大觉”。
坚持不懈地呼吁源自一种紧迫感。“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都将其政府数据开放作为国家战略推动,借助政府数据开放,美国的医疗服务业节省3000亿美元,制造业在产品开发、组装等环节节省50%的成本。”孙丕恕说,目前,上海、北京、青岛等地先后出台了数据开放相关政策,搭建了政府数据开放平台,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
他认为,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推动措施,很多政府部门担心增加工作负担,甚至顾忌数据披露会暴露管理中的不足,因而主动性不强;相关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法律不健全,缺乏统一数据开放标准,地方政府和垂直系统各自为战,造成新的“开放的数据孤岛”。
“在国外,数据开放的工作都有明确的部门来负责,有效推动了这项工作的进展。例如,美国的data.gov是由美国总务管理局(General Services Administration)负责管理,并持续改进该网站。美国行政管理和预算局(Officeof Managementand Budget)负责设计网站的结构与规划。”孙丕恕建议,我国政府数据公开应明确组织机构,制定行动规划,研究制定政府数据开发目录和格式标准,“书同文、车同轨”。
从建设步骤和开放范围来看,他建议按照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在全国分领域、分区域实施。“建议选择试点区域,推动相关部门首先整理社会关注度高,与居民生活、公共服务、社会环境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相关的数据,例如气象、交通、旅游、物价等部门所掌握的基础数据、业务类数据、管理类数据、统计类数据等。”
除了唤醒“沉睡”的政府数据,在孙丕恕看来,当前应该积极推进金融、电商、公共事业等大型企业数据的开放共享,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用好大数据。
“目前,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经为1859.6万户企业和其他组织及8.2亿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档案,这些数据第三方机构很难获得。”孙丕恕说,当前央行征信也在逐步建立信用的共享机制,但大部分局限于金融机构内部,没有有效地向社会开放。电信运营商、水电煤等公共事业机构内也积累了多年的业务数据,互联网公司则收集了大量的用户和企业信用数据,这些公司基于商业利益等不将数据开放,而是基于自有的局部数据开展征信服务业务。“目前,个人征信市场已向民营企业开放,大企业间也在积极谋求数据获取和数据共享的路径,如建立数据开放平台引入或交换第三方数据,但这些都缺乏明确的规范和政策,这一领域的数据壁垒问题亟需解决。”
政府大数据应用,应重视和认识的几个问题:
一是国家优先发展战略。大数据应用领先国家的所有大数据项目,都具有国家优先发展的相关目标(比如数据的开放和已获得,公民更好参与公共事务)。对大数据应用的主要关注点集中于安全、速度、交互性、分析能力,和缺少胜任的专业人员。然而,每个国家的政府基于其独有的环境,有自身的优势、机会和威胁。
二是分析机构。对于跨部门的数据,管理和综合数据需要一个自上而下的统筹。政府应建立一个大数据控制中心以综合各部门既有数据的数据库,包括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此外,政府还需要建立一个先进的分析机构负责开发战略,处理大数据如何通过新技术平台进行管理和分析,如何招募到熟练的从业人员。
三是实时分析。政府需要管理即时更新的大数据,并进行实时分析,同时保护个人信息安全,还需要探索的新技术平台(比如云计算,先进分析和安全技术)。相当多的政府数据在性质上是全球化的,而且能被用于预防和解决全球事务,因此必须开展全球合作。
四是国际化。各国政府间努力集成和共享地球观测数据。全球地球观测系统,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基础设施,产生了综合的、接近实时性的环境数据,目的是为全球使用者和决策制定者提供信息以供分析。政府也需要共享与安全威胁、诈骗和非法活动相关的数据。这种大数据需求不仅需要转换技术,还需要国际化的协作去共享和综合数据。
五是ICT专业公司。政府应该与ICT专业公司合作。例如,亚马逊AWS关联很多公共数据集,包括日本、美国人口调查数据和许多基因组及医疗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