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技术在工民建中的运用
2015-04-16达淑娴
达淑娴
(身份证号:130102198009082481)
创新技术在工民建中的运用
达淑娴
(身份证号:130102198009082481)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工民建施工技术同样得到飞速的提升。同时在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要想取得长远发展,必须创新科技来提升企业能力。将施工的技术、工艺、设备以及材料等创新结合起来,通过科技提升促进工程质量的提高,并降低成本,实现最好的经济效益。
工民建施工;创新技术;应用
1 引言
我国内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基础工程也得到很大的发展。
近年,我国建筑业发展势头极为迅猛。但是建筑质量却持续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材料因素、自然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等诸多因素都会对工民建质量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传统的工民建施工技术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应用的范围还比较窄.所以,加强工民建施工技术的不断创新极为重要,这是持续促进工民建质量提升必不可少的条件。
2 应用创新技术工民建施工具有的优势
无疑,当代工民建施工技术较传统施工技术具有极为显著的优势,突出表现在创新技术的运用上面。
2.1创新技术科学性更强
创新也就是在固有基础之上寻求突破,从技术上进一步完善,其中包括对于传统技术的细致分析,是依靠先进科技促进技术进步的过程。一切技术创新都必须建立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之上,工民建施工创新技术是在系统总结传统技术经验,深入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先进科技理念,不断开拓创新而形成的。较传统施工技术,创新施工技术具有更科学,更合理的特点,为工民建施工提供更先进有力的技术支撑。
2.2创新技术对工程造价的展开更为有利
创新技术对各项施工技术数据做准确、客观、正式的统计,因此创新技术数据更为明确,更为具体,这对于确保工程造价的正确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从而对严格控制所耗成本进行有效监督。
2.3创新技术对整体建筑施工技术水平提升更为有利
施工技术创新对于整个建筑业固有技术的提升具有重大贡献,促进建筑行业更上一层楼。传统技术在管理以及技术发展方面的效果极其微小,与之相比,创新技术无疑更科学,更合理,技术措施更稳定。创新技术在工民建中的广泛应用。大大提升工程质量,并推动了国内建筑的整体提高。
3 创新技术在工民建中应用的范围
3.1环保技术
工民建是建筑行业的主体,该行业能耗很大,污染很高。并未考虑环境因素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以前,在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企业普遍盲目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对环境因素极不重视.引发.环境的逐渐恶化。环境的恶化反过来又会限制经济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同时环境一旦被破坏很难恢复。因此,为维持社会稳定,促进持续发展,工民建施工时环保技术应用逐渐突出,即在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的基础上,注重环境技术的开拓创新。
3.2科学监理技术
工民建施工中科学监理技术不可或缺,对于工民建施工技术的创新,必须重视科学的监理技术。科学的监理技术.是一种施工管理技术,若轻视该技术,则工程施工的程序技术就没有了规范保障。
3.3信息技术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样,在工民建施工技术的创新中也离不开信息技术。包含了信息化手段的工民建施工技术,与传统施工在观念上存在极大的不同,它使工民建施工技术实现高层次和高科技。
4 常见创新技术的应用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大型建筑和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因而大体积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越来越受到青睐。为了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必须了解常见质量问题的成因,对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4.1防水施工技术
工民建筑中采用防水施工技术的目的是避免和水接触部位存在裂缝或出现渗满现象,并减少工民建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损失。建筑屋面的防水施工中,比较新型且效果明显的施工技术是聚合物水泥基的复合涂膜技术。采用该技术进行施工应首先处理基层、节点以及板缝。然后对屋面实施分遍涂布涂膜过程,即在先涂的涂料干燥并结膜以后再涂下一遍涂料。
对外墙的防水施工,可以采用加气混凝土砖墙的新型施工技术,可以有效防止涂灰层的空鼓和开裂等现象。在涂抹前需在外墙上挂满钢丝绳,待其固定后可进行基面处理,然后再由胶水和水泥按一定比例掺杂配置的混合浆体进行涂刷。在进行砌筑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干砖和水饱和的砖。此外,应确保砂浆水平灰缝饱和度高于80%。一般情况下,在施工完成后,需及时进行防水养护。
4.2屋面施工技术
严格来讲,屋面施工技术的主要环节属于屋面防水施工项目。传统的屋面防水卷材采用“满粘法”施工工艺。但是,随着业主对建筑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满粘法”工艺已逐渐不能满足基层变形的施工要求,加之科技的进步,新的屋面施工技术逐渐涌现并越来越受到青睐。新型屋面施工可以有效避免防水层的渗漏现象。提升了防水层的施工质量。
5 结语
通过本文的论述,明确工民建施工中,不断促进技术创新十分重要。这对于确保工程进度,提升整体建筑业技术水平,促进现代工程技术不断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TU74
A
1673-0038(2015)28-0098-01
2015-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