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层民用建筑中给排水和电气设计
2015-04-16马建明
马建明
(身份证号:130102198206280030)
浅谈高层民用建筑中给排水和电气设计
马建明
(身份证号:130102198206280030)
本文从水位报警、水泵的启停和供配电、阀门的监视以及灭火系统的控制等多个方面详细阐述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中给排水对电气专业的要求。
民用建筑;给排水;电气专业;水位报警
1 引言
在现代高层民用建筑的设计中,给排水设计与电气设计之间的结合更加紧密。工程上常有水电不分家的说法,即虽然两者分属不同的专业领域,但之间的关系却是密不可分的。很多电气设计师在进行有关给排水方面的设计时,常常是根据给排水专业的技术人员提供的资料进行被动设计,这样就很容易出现设计不合理或者出现漏项现象。
2 给排水对电气专业要求
给排水对电气专业的提资要求,主要集中在水位报警、水泵的启停和供配电、阀门的监视以及灭火系统等方面。
2.1水位报警
在高层民用建筑中,不管是高层用户以及防水箱,还是底层用户以及消防水池,都需要装设水位报警装置。因为,进水阀在使用很长一段时间后,很容易出现无法将水闭死的现象,这样自来水就会出现溢流,不仅造成大量水资源的浪费,对于人们的生活也是会形成诸多不便。因此,就需要装设一个水位报警装置,在水出现溢流之前,能够及时检测到溢流情况,通过控制器将报警信号传达到值班室,及时进行抢修。需要注意的是,用于排放消防废水或者洗车用的废水的集水坑不用设置水位报警装置以免加大投入,因为集水坑的水位是可以人为控制。
2.2水泵的启停
电气设计师在进行水泵的启停设计时,要注意消防水箱稳压泵和消防主泵的联合控制。通常情况下,当水压要求高压力时,就要将消防水箱稳压泵进行关停,当水压要求低压力时,就要将消防水箱稳压泵开启。当水压要求超低压力值时,说明发生火灾,这时肯定需要大量的用水,消防水箱稳压泵已经失去了稳压作用,因为稳压泵起到稳压作用的条件是水压的降低仅仅是由于管路中的泄露引起的,这时就需要开启地下室的消防主泵,同时关闭稳压泵,并利用控制器将火灾信号传送到消防值班室。对消火栓泵进行启停设计时,其设计要求一般是,所有的消火栓泵都可以利用一个启动按钮进行单独控制,同时进行报警,而且消防值班室能够对消火栓泵进行远距离控制。对喷淋泵进行启停设计时,同样要求可以通过消防值班室进行远距离控制。
2.3水泵的供配电以及等电位设置
在对水泵进行供配电时,消防泵、潜水泵以及喷淋泵都必须是两个电源,即一个作为正常供电电源,一个作为备用电源。而对于生活泵、粪便集污坑和淋浴废水坑内的潜水泵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比如说建筑的设计标准等确定电源,通常情况下,一级负荷要设置两路电源,而二级或者三级负荷可以仅仅使用一路电源。在民用建筑的卫生间内,电气设计师要根据给排水专业人员提供的资料设置等电位,一般情况下给排水专业的技术人员会强调卫生间水管多为塑料管,但是电气设计师不能要考虑到其他金属构件,安全起见,要预留等电位连接件。
2.4阀门的监视以及气体灭火
在对阀门进行监视时,如果建筑单位没有特殊的要求,给排水专业提供的资料主要在自动喷淋系统上要求进行阀门的监视。因为自动喷淋系统自动化程度高,阀门一旦出现无法工作的情况对于其他零部件的工作影响很大,这就要求电气工程师能够对阀门的监视进行控制。如果阀门无法关闭时,能够及时将信号传达到消防控制室,派相关人员立即进行抢修。
2.5水炮系统
在现代高层民用建筑中,有时也会用到水炮系统来进行灭火。因为建筑空间太高,简易的自动喷淋系统已经起不了作用。水炮系统在进行灭火时,对于探测报警装置和定位装置是非常依赖的,这就给电气设计工程师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如何可靠的实现水炮系统的开停是十分关键的。电气工程师需要根据给排水专业的技术人员提供的资料对水炮系统进行设计,一般在前段探测部分使用双波段火灾探测器或者线性光束图像感烟探测器。这种探测器具有曲面式覆盖的特点,对于干扰光源就有很好的辨识作用,而且响应时间短。对于信息的传输,最好能够选用视频同轴线缆,这种线缆传输速度快而且耐用。水炮系统的控制流程一般是:火灾探测器检测到火灾已经发生,然后将检测信号通过线缆传送到控制中心,同时做出声光报警,开始实时录像,然后根据控制中心反馈的指令,启动消防水炮,并自动扫描瞄准火源点自动灭火。
3 结语
在现代化的高层民用建筑设计中,给排水的自动化控制越来越广泛,电气工程师在进行这方面的设计时,往往根据给排水专业的技术人员提供的资料进行被动设计,从而产生诸多不合理设计。本文结合笔者的经验,对高层民用建筑设计中给排水对电气专业的一些提资要求做了分析,希望能够对高层民用建筑的设计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相信随着时间的发展,给排水或者其他专业与电气的结合会更加紧密,各个建筑单位应该对电气设计引起足够的重视。
[1]刘新星.对多层住宅建筑给排水设计的探讨[J].四川建材,2009(02).
[2]何卓均.影响建筑给排水设计的相关因素[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01).
[3]陈大栋.浅谈建筑给排水环保设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05).
TU82
A
1673-0038(2015)28-0016-01
2015-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