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网络传播浪涌效应

2015-04-16王慧

计算机与网络 2015年18期
关键词:浪涌效应信息

王慧

(榆林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陕西榆林 719000)

浅析网络传播浪涌效应

王慧

(榆林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陕西榆林 719000)

随着各项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如此便推动了网络的进步,它将整个社会推向了信息、时尚、技术的最前端,久而久之,人们对网络有了更深一层的依赖。对网络的不断依赖逐渐形成了一种舆论场效应,即浪涌效应。从网络传播的影响,以及从宏观和微观角度中探究网络传播浪涌效应在实践中的影响三大部分展开论述,对网络传播浪涌效应进行了具体阐述。

网络传播浪涌效应信息方便信息泛滥

1 引言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给现代社会带来了巨大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日新月异,现代信息媒体技术的时代到来更是给人们巨大冲击。最早的靠人力传播,到后来的报纸,再到广播和电视,一直到现在以网络为主的传播模式,随着这些传播工具的不断更新,人们沟通和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更加快速便捷。作为一名科学技术信息研究人员,我深刻感受到网络传播的效应正如波涛汹涌的海浪一样,影响着现代人,这正是近年来很热门的一个名词:网络传播浪涌效应。

2 浪涌效应的特点与功能

谈起网络传播浪涌效应,就必须先了解网络传播所形成的具体效应有哪些。网络传播的迅速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双重的,可谓是一把双刃剑。积极效应:网络的科学传播有利于统一思想,能够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消极效应,如果网络管理不善则容易导致不良信息泛滥,从而引发矛盾使人心涣散。因此,既要正确全面地认识网络传播的积极效应,又要清醒地看到网络传播对社会造成的不利影响。

2.1 浪涌效应的积极方面

具体来说网络传播的积极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⑴有利于经济社会活动

近年来,网络信息的传递在商务、教育、科技、医疗、金融和工农业等一些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向纵深发展,很好地带动了生产、销售、运营和管理等诸多环节之间的融合,同时促进了网游、IT、媒体以及出版业等相关产业的进步,而与网络相结合的信息化整体解决的方案在公安、证券和交通等领域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⑵有利于民主法治建设

现如今,一些地方的政府办起政府网站,直接上网与网民交流,也就提高了行政决策的透明度和民主化和科学化,也从某一方面加快了行政工作的速度,提高了工作效率。网络也为社会公众提供了非等级、非约束、和非泄露身份的直接参政渠道。网络激发了民主的参与热情,人们更多地通过网络畅所欲言,发表自己对某些社会现象、公共政策乃至突发事件的独到看法和意见,充分发挥了输入和反馈、监督和纠错等功能。

⑶消减社会矛盾

网络为民众提供了言论宣泄缓冲区,有类似于社会“减压阀”的意义。同时,网络的平等性也缩短了人们的距离,增强了社会沟通,能够有助于调节社会关系和维护社会稳定。

⑷增强公民意识

网络没有一个中心,没有领导机构。每个网民都可能成为那个所谓的中心,这增强了个体平等意识和权利意识。除此之外,网络的自由和开放,使人们可以平等自由,没有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网络为人们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⑸促进文化和知识的传播

网络打破时空限制,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互相交流,促进了千差万别的文化观念、风土人情、政治信仰、价值观、伦理观以及生活传统等都发生空前的碰撞和融合。网络的全球开放性趋势,既方便我们学习借鉴优秀的文明成果,同时又有利于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1]。

2.2 浪涌效应的消极方面

然而网络给人们带来这么多好处的同时,难以避免地也在以另一种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所以人们必须在看到网络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积极意义的同时,对网络传播所带来的一些负面效应也应高度关注,网络传播带来的负面影响总的来说可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⑴导致责任意识淡化

网络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无权威、无中心。网络社会不存在于对人们言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体系,长此以往下去,人们在网上的言行往往会因此变得越来越肆无忌惮,从而导致了人们责任意识的淡化,助长无政府心态。

⑵导致人际关系疏远

网络对社会生活的巨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造成人们对网络的极大依赖心理,长期生活在网络社会中的人们自然而然地习惯于通过网络解决问题和获取信息,包括表达情感和进行活动,其结果无疑是人与现实社会生活越来越疏远。人与人之间很多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以及机器与机器之间的无情感和机械式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感情反而慢慢地变淡,导致人际关系的内涵和交往模式发生很大程度的扭曲。

⑶导致主流意识形态被消解

有学者提出过这样的观点,网络可能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巨大的威胁。网络交流突破了种族、地域、民族、以及国家和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的制约。然而在交流过程中,不同的社会意识之间相互批判、相互解构。这样一来,就容易导致现实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绝对中心地位在网络社会中被削弱、被消解,甚至被怀疑、被放弃。这一情形反过来又作用于现实社会,其必然结果是使价值相对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盛行起来,现实社会中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与中心的地位被削弱。

⑷导致信息利用不平等

有学者指出,社会伴随着网络发展,信息鸿沟也随之出现。所谓信息鸿沟,是全球信息化进程中互联网普及与利用的过程中的差别造成的信息落差、知识分割和贫富分化的现象。它不仅存在于国家之间,同时也存在于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以及不同教育程度的阶层之间。目前,我国的网民以青年为主,年轻人拥有信息资源的极大优势,而在老年人中网民较少,这很容易诱发代际冲突。从网民分布看,城镇的居民占近3/4,远远高于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农村,这样就造成信息利用上地区之间的不平等性。

⑸导致社会道德失范

网络传播在给人们带来了新文明的同时,也为网络犯罪行为和道德的失范行为提供了可能。这不仅表现在为传统的犯罪行为和道德的失范行为提供了更为快捷和便利的现代的工具和场所,而且表现在为一些新型的犯罪行为和道德失范行为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例如一些金融诈骗、敲诈勒索、黄毒病毒、谣言诽谤、侵犯知识产权和隐私权等[2]。

2.3 浪涌效应的阶段性特点

浪涌效应的阶段性特点主要有:①网络事件在传播中有着开始、高潮到衰变的过程,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而且持续时间通常为1~3个月,不会太久;②事件在传播过程中需要有新的变动的信息补充进来,每当新的信息进入,随着信息刺激强度的增大,事件的传播就会暂时性的到达峰值,而随后又会慢慢滑落。若没有新的信息补充进来,则会慢慢走向衰变;③传统媒体及网媒对事件进程的关注通常比事件本身的进程稍慢一拍,只有当事情逐渐明朗化,并随着事态的发展逐渐具有新闻性的时候,网媒与传统媒体才会加入对它的报道;④在传统媒体尤其是权威媒体对事件进行报道之后,事件将会因为知名度的扩大而再次扩大影响范围,议题也将暂时达到议题数的峰值;⑤随着事件最终得到解决,或者事件没有更多的诱因或可以讨论的话题出现的时候,事件的传播就到了停滞和结束性的阶段。

3 从宏观角度探究浪涌效应

在了解了网络传播带来的积极与消极效应之后,很显而易见地获知这样一个信息,网络传播越来越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人们也通过网络这个媒体,表达着自己的意愿,发表着自己的观点,从而引导着舆论的方向,这就是浪涌效应,网络的力量如波涛汹涌的海浪一样,将人们推向思想的风头浪尖,从某个方面激发、挖掘着人们内心深处对事件和社会,甚至对人生的一种不为人知的看法。

面对如此快速发展的一个社会,我们要面临的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也许已经忘记了如何去释放,如何减压,或者我们根本就是缺少一个平台,一个贴心的听众。网络从一定程度上担当起了这个角色,一方面它给人们传播了信息,一方面它给人们发泄、表达的舞台。久而久之,人们开始恋上网络,习惯于从网上找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这种心理为网络传播的浪涌效应奠定了基础和可能性。

3.1 网民的地位及影响

网络传播的主体是网民,传播的内容是针对具体的事件。每个需要讨究的理论都必须付诸于具体的一件事情,以具体看穿抽象,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最终达到一个有价值的理论认识。

根据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著名的“拟剧理论”,社会生活是一出多幕戏剧,而在戏剧中每个人都在既定的情境意义中根据所谓的“剧本期望”的不同发挥自我,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角色”的构成严格要求行为者纯粹根据他所处情景的那些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来表现自己,换句话,也就是说要维持单一的“情景定义”。如此一来就不难理解,因此在社会舞台上,由于“角色”的相互频繁转换,产生出“前台”和“后台”的明显区分。“前台”是表现个人社会性的一个场景,是呈现给观众并使观众从中获得一定意义的部分。“后台”是表现个人自然性的一个场景,是限制局外人进入的部分,这样角色在这里便可以摘掉面具,回归本来[3]。

但是在网络传播条件下,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导致大量的私人议题以它的私密性、情感性和故事性特质在网络中流动,网络这一媒介作为一个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混和地,场景和社会的关系发生了完全的改变。梅罗维茨曾在《消失的地域》中认为电子媒体能够在屏幕上同时展现公共生活的前台与私密活动的后台,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公共情境”合并“私人情境”的可能性,公私领域界限开始模糊化。在其中,人们因此可以借助屏幕处于后台来窥视他人隐秘的生活,并通过网络将隐私无限放大而带入前台,使生活在网络中发生一定的错位[4]。

3.2 网络传播优势

⑴反应速度快

在反应速度上,互联网快于电视机,而电视机显然又快于报纸。理论上讲,互联网在及时性上有着先天性的特定优势,制作容易和编辑简单是其最大的特点,除了门户外,微信、微博、论坛和博客在传播信息中也一样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而有关视频方面的快速反应的确令人发指,对那些习惯于互联网的朋友来说,利用类如悠视网等客户端软件查看视频直播就成了一大诉求。电视直播在某些方面要落后于互联网,而报纸在三大媒体中就毫无疑问的甘拜下风。

⑵传播效果好

在传播效果方面,互联网优于电视机,而电视机必然要优于报纸。信息的传输方式大致分3个维度,一是文字,二是图片,三是视频和音频。仅有互联网才能同时把这3个维度发挥到极致,多维度的传播方式最后致使传播效果达到了极佳的状态,电视机与收音机因其单向性而无法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报纸则更不用提[5]。

4 从微观角度探究浪涌效应

从宏观上理解了网络传播的各方面作用与影响后,以2个最新的实际案例,从微观上探究网络传播的浪涌效应。2011年日本地震报道中的网络传播,北京时间3月11日13点46分,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8.8级地震,强震引发海啸。多家中国互联网公司从11日下午开始以不同的形式关注日本地震进展,微博和视频成为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地震发生后,新浪、搜狐、网易和腾讯等门户网站均已推出相关专题报道,涵盖地震动态、地震影响、灾情图和网民祈福等内容。报道以文字、视频和图片等形式为主。据调查,在门户报道中,各家都将微博互动列为重点,比如新浪网开设了“他们正在日本”版块,希望借助当地网友之手直击日本地震现场;搜狐发起了“寻找日本地震失联同胞”的微博寻人活动;网易召集网民“为日本民众祈福”;腾讯除了“微博寻人”外,还联络部分在日本的中国记者,希望通过他们及时呈现最新信息。而优酷、土豆和酷6等视频网站也都将日本地震内容列为全站的重点。除在首页首屏推荐外,各视频网站也以专题的形式集中报道。视频内容包括各大电视台新闻和网友自拍等。

据了解,传统媒体与网媒互动也成为了此次报道的一大特点。部分远赴日本的中国记者通过微博分享最近动态,而他们也表示会在深度报道中援引网媒的相关资料,以求全面报道这次地震。多家电视台也在直播中多次引用互联网内容。除在信息源互动之外,网民还通过微博、SNS、论坛和QQ群转发有关地震的相关动态,发表相关看法。据部分网友介绍,他们主要通过微博、新闻网站和QQ群等互联网工具,了解地震信息。不过也有部分网友表示,“碎片化的信息,稍不留神就会OUT”,如果有时间轴式的记录扩散,会方便很多。

虽然各个媒体都在以各种形式向受众传播着日本地震的最新消息,但另外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了,那就是信息泛滥,信息真假问题,这也是网络传播的浪涌效应中必然包含的方面。然而不管如何,网络在这一次的报道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浪潮一样,形成了网络传播的浪涌效应,席卷了人们的视“,推动人们了解地震的最新情况。网民求“知”的欲望在这种刺激下,愈加强烈,这样一个循环,使得网络传播的浪涌效应越来越明显[6]。

5 结束语

网络传播浪涌效应给现代媒体人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通过翻阅多方资料,加之以上的研究,我得出了一些浅显的结论。所谓浪涌效应,是如广告效应一样,影响着人们的舆论认知,是一种媒体参与事件的形式,它会形成一种场效应,一方面能够给人们提供信息方便,做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又无法避免地形成了信息泛滥和信息匮乏,泛滥的是信息的量,而匮乏的是信息的质。浪涌效应的典型特点是来势猛,有铺天盖地的感觉,一浪接一浪的不断冲击着人们的认知。究其根本,网络传播浪涌效应的形成是伴随着网民逐渐成为网络传播的主体,走向前台,加之社会的高速运转,使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急需一个减压阀,而网络给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这种需要是一种内在的推动力,外部力量源于网络技术的进步,人们能够以更快的速度通过网络了解更多和更新的信息,这种发展从客观上推动网络传播浪涌效应的形成。

[1]李良荣.新闻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沃纳?赛佛林,等.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3]梅罗梅兹.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齐效斌.人的自我发展与符号形式的创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5]邵静.网络媒介中的偶然性事件传播[J].当代传播,2007(2): 84-86.

[6]Giddens A.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M].Polity Press, 1990.

A Brief Analysis on Network Dissemination and Surge Effect

WANG Hui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Yulin,Yulin Shaanxi 719000,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the computer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our daily life,it promotes the advancement of network and push our society to be at the advancing edge of information,fashion,and technology,which makes us rely further on network.The incessant reliance on network forms gradually a kind of public opinion field effect,i.e.surge effe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act of network dissemination surge effect in practice from such aspects as network dissemination impact, macroscopic view and microscopic view,and describes in detail the network dissemination surge effect.

network dissemination;surge effect;information convenience;information overflow

TP393

A

1008-1739(2015)18-65-4

定稿日期:2015-08-26

猜你喜欢

浪涌效应信息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订阅信息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浪涌保护器在化工行业中的应用
一种微型过压浪涌抑制器电路的研制
输入浪涌抑制与防反接电路的优化设
PoE交换机雷击浪涌防护设计
展会信息
健康信息